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高一班主任新学期工作计划高一上学期是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型期,也是自主意识与集体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本学期将以 “构建自主管理生态,促进个性化全面发展” 为核心,通过搭建自治平台、设计差异化成长路径、开展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导者与成长的决策者。一、班级情况研判本班由 45 名学生组成,其中男生 21 名,女生 24 名。通过入学观察与问卷调研发现:75% 的学生有强烈的自主管理意愿但缺乏实践经验;40% 的学生存在学科兴趣单一问题(如仅关注理科或文科);25% 的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习惯被动服从;全体学生对 “如何将个人发展与集体目标结合” 存在困惑。这些特点将成为本学期工作的靶向突破点。二、核心工作目标1.建立 “学生主导、教师引导” 的班级自治体系,实现班级事务 90% 由学生自主决策与执行。2.构建 “个性化成长档案”,为每位学生定制包含学科拓展、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的发展方案。3.通过跨领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4.培育 “责任担当” 的班级精神,使学生在服务他人与社会中提升自我认知。三、创新实施策略(一)打造班级自治生态,激活主体意识1.“班级自治委员会” 建设:开学第一周通过 “自荐 + 公投” 方式成立自治委员会,下设 “学习规划部”“生活服务部”“文化创意部”“权益保障部”,各部门制定章程与学期工作计划。推行 “事务认领制”,如晨读组织、教室布置、活动策划等均由学生自主申请负责,教师仅提供方法论指导。2.“自主管理积分制” 运行:设计包含 “责任履行”“创新提案”“团队贡献” 等维度的积分体系,每周由委员会公示积分排行,每月积分前 10 名获得 “自治之星” 称号,积分纳入学期评优依据。鼓励学生提出班级改进提案,被采纳者可兑换 “班级活动组织权” 等奖励。3.“班级议事会” 制度:每月最后一周召开议事会,学生可就教学安排、活动设计等提出质疑与建议,邀请科任教师、年级主任列席回应,形成 “提案 - 讨论 - 表决 - 执行” 的闭环机制。本学期重点推进 “晚自习分段管理”“食堂菜品反馈” 等学生提案落地。(二)构建个性化成长支持体系,促进全面发展1.“三维成长档案” 建立:为每位学生建立包含 “学科潜力雷达图”“兴趣特长发展树”“能力提升路线图” 的电子档案,通过入学测试、兴趣问卷、情境观察等方式动态更新。每月由学生自主撰写《成长反思周记》,分析优势与不足,制定下月改进计划,教师进行针对性批注。2.“个性化发展支持包” 推送:根据档案为学生匹配资源,如为逻辑思维强的学生推荐 “编程挑战赛” 信息,为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 “校园广播站” 实践机会,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对接 “社团管理培训” 资源。联合科任教师组建 “个性化辅导智库”,每周二、四下午开放咨询。3.“跨学科兴趣工坊” 创设:打破学科界限,开设 “科技与人文对话”“艺术与工程融合” 等工坊,学生可自主选择参与。如 “数据讲故事” 工坊引导学生用数学建模分析社会现象并撰写调查报告,“非遗创新” 工坊鼓励学生用现代设计重构传统工艺,学期末举办 “兴趣成果展”。(三)设计协作实践项目,培育团队素养1.“班级微项目” 开发:每月发布 1 个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微项目,如 “教室绿植生态系统构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与改进”“新生适应指南编制” 等,学生自由组队认领,通过 “头脑风暴 - 分工实施 - 成果展示 - 复盘总结” 完成项目。教师提供项目管理工具培训,如甘特图制作、SWOT 分析等。2.“跨班级协作挑战” 开展:联合其他 3 个平行班发起 “学科联赛”“文化节联合策划” 等协作活动,本班学生需与外班同学组建混合团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沟通技巧。如 “校园文化墙联合创作” 项目,要求各班级团队完成指定主题的板块设计,最终拼接成完整作品。3.“冲突调解工作坊” 举办:针对团队协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每学期开展 2 次工作坊,通过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等方式教授 “积极倾听”“换位思考”“建设性反馈” 等技巧,培养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设立 “矛盾调解室”,由受过培训的学生担任调解员,协助处理同学纠纷。(四)深化社会责任感培育,链接校园与社会1.“校园公益岗” 实践:与学校后勤、图书馆等部门合作设立 “图书整理员”“绿植养护员”“新生引导员” 等公益岗位,学生自愿报名,每周服务 2 小时,学期末颁发 “公益服务证书”。组织 “公益创意大赛”,评选优秀公益项目方案并提供实施资金支持。2.“社区研学” 活动:每月组织 1 次社区研学,如走访养老院了解适老化需求、调研社区商户经营状况、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等,学生需形成《研学报告》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优秀报告提交社区居委会参考。本学期重点完成 “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需求调研” 项目。3.“社会热点辩论会”:每两周围绕 “AI 伦理”“环境保护”“校园手机管理” 等热点话题开展辩论会,由学生自主选题、组建辩队、邀请评委,在思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关怀意识。辩论成果汇编成《班级思辨集》,在校内公众号连载。(五)创新家校共育模式,构建成长共同体1.“家长成长学院” 开设:每月举办 1 次线上课程,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教授等讲解 “青春期亲子沟通”“自主学习指导”“生涯规划启蒙” 等主题,家长完成学习后提交《育儿反思》,优秀反思在 “家校共育专栏” 展示。2.“家庭实践联动” 项目:设计 “家庭共同成长任务”,如 “每周亲子共读 1 小时”“家庭环保行动”“祖辈故事访谈” 等,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并提交《实践记录》,每月评选 “优秀家庭实践案例” 进行表彰。3.“家校协同理事会” 组建:由 5 名家长代表、3 名学生代表、班主任及 1 名科任教师组成理事会,每学期召开 2 次会议,共同审议班级工作计划、评估育人成效、策划大型活动,形成 “家校生” 三方共治格局。本学期重点推进 “家庭职业体验日”“亲子公益跑” 等联合活动。四、月度工作推进表月份 核心任务9 月 成立自治委员会,制定积分制度;建立三维成长档案;启动首个班级微项目;召开首次家校协同理事会。10 月 开展 “校园公益岗” 认领;举办首次班级议事会;启动跨班级协作挑战;家长成长学院第一课开课。11 月 组织社区研学活动;开展个性化发展支持包推送;举办冲突调解工作坊;评选首批 “自治之星”。12 月 举办社会热点辩论会;开展公益创意大赛;家庭实践联动成果展示;自治委员会中期述职。1 月 完成学期自治工作总结;评选 “个性化成长标兵”“公益之星”;召开家校共育成果会;指导学生制定寒假自主发展计划。五、实施保障要点1.坚持 “学生主体、教师赋能” 原则,避免过度干预学生自治过程,允许试错并引导反思改进。2.建立 “班级资源库”,整合校内外导师、企业资源、公益组织等资源,为学生项目实施提供支持。3.每周与自治委员会成员进行 1 次 “复盘会”,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确保自治体系高效运行。4.强化安全底线思维,所有校外实践活动需提前报备并配备带队教师,购买意外险,制定应急预案。本学期将通过全方位的自主管理实践,让学生在 “做中学、管中悟”,逐步形成 “自我驱动、团队协作、社会关怀” 的核心素养,为高中三年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