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这表明(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良渚文化是最先进的新石器文化C.黄河流域不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D.早期国家都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2.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稿、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用黑黍和香草酿制而成)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3.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形成了权利与义务关系。下列能够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A.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缴纳田赋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军事调遣C.周天子必须保证诸侯的世袭统治权D.周天子必须承认诸侯在封地内的完全自治权4.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已被废除 B.礼崩乐坏程度有限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D.周天子权威犹存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核心内容大多围绕着加强君主权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展开。这反映出当时( )A.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B.统一的历史趋势加强C.各国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6.秦朝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B.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D.提高了行政效率7.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抑制富商大贾势力C.保证盐铁质量 D.加强对经济的控制8.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黄巾起义的冲击 B.中央政府的腐败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刺史制度的演变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加剧了南北经济差距C.导致了北方经济的崩溃 D.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其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 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C.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D.提高鲜卑族地位11.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有( )①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文帝的决策正确 ④陈朝的腐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唐太宗时期,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皇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13.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人丁为征税标准 B.一年分四季纳税C.按资产和土地征税 D.取消所有税收项目重新制定14.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主要影响是( )A.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加速了唐朝的灭亡C.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D.使唐朝实现短暂统一15.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C.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16.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高利贷盘剥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减轻农民负担1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这一制度的主要意义是(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区域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提高了行政效率18.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皇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完善中央机构19.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郑和下西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目的是进行海外贸易 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C.最远到达欧洲 D.导致了明朝的财政危机20.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是(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设置驻藏大臣③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④设立宣政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材料题2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凤凰网》(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体现及影响。22.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23.论述题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入手,结合史实论述这些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200字。参考答案1.A2.D3.B4.B5.C6.A7.A8.C9.A10.C11.D12.B13.C14.B15.A16.B17.A18.A19.B20.A21.(1)目的: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彰显统一天下的功绩,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以传于后世。通过更改名号、自称“朕”、发布“制”“诏”等制度,强化皇权至尊的地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2)作用:①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效防范了地方分裂势力。②促进文化认同:通过“书同文”等政策,统一文字,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③推动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兴修水利(如大禹治水、治理黄河)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④拓展疆域与巩固统治: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的疆域拓展和民族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3)体现: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和管理。影响:①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消极:地方缺乏自主权,导致行政效率下降,地方积极性受挫。22.(1)原因:防止权臣专权乱政。他认为历代丞相制度中,权臣(如秦朝李斯、汉朝霍光)威胁皇权,导致政权不稳。“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因此罢丞相,加强皇权。(2)职能:军机处负责传达皇帝旨意、起草诏书、处理机密事务,但无权决策(“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时代特征: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清朝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①皇权不断加强:从丞相制度到军机处,决策权逐渐集中于皇帝一人;②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如郡县制、行省制);③制度设计趋于严密:通过分权制衡(如三省六部制)防范权臣专权。23.论题: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既促进了农业社会的稳定,也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论证: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影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秦汉时期的“耕战政策”保障了粮食供应,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为国家统一(如隋唐)提供了物质保障。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抑制了工商业发展,导致商品经济滞后。例如,明朝的“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贸易,使中国错失参与全球贸易的机会。加剧了社会矛盾,农民负担过重(如两税法后仍以农业税为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短期内保护了国内经济,但长期导致技术落后、思想封闭。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暴露了闭关政策的脆弱性,加剧了半殖民地化进程。结论: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在特定历史阶段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但其保守性最终阻碍了社会进步。重农抑商强化了小农经济模式,闭关锁国隔绝了外部先进文明,使中国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落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