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寿昌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 2024.10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40分钟 命题人: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拜占庭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编纂了《罗马民法大全》,这标志着罗马法已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阶段,此法典主要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和《法理概要》、《新法典》。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继承了《法理概要》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法学汇纂》为蓝本,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B.罗马法对当时社会具有重大影响C.罗马法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D.拜占庭帝国统治了法国、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2.有研究者认为,17世纪时耶稣会传教士已经把国际法知识介绍到中国,1689年中俄尼布楚谈判中就曾运用国际法。此后,国际法不断传入中国并被用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包含有国际法知识②《万国公法》印行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③20世纪30年代“改订新约”运动收回了关税自主权④《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A.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B.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C.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D.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4.表12013年3月1日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4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2017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2018年4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2018年修正)》2018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21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4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表1是2013—2024年中国颁发的部分法令、条例。这些法令和条例的颁布(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和德治建设的基础B.促使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C.反映了以德治国成为我国法制建设核心D.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5.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下图所示是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部分目录内容。由此可知,该法典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三编 合同 第三章 法人 第四章 非法人组织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七章 代理 第八章 民事责任 第六编 继承 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十章 期间计算 第七编 侵权责任A.初步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础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使广大人民群众平等权益得到切实保障D.是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7.下图所示实物是现藏于西藏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印是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的印信。1286—1358年间,元政府先后给6位帝师颁发了共14件印信。这些印信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A.佛教开始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B.蒙古西征改变了藏族地区的文化面貌C.行省制促进了藏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8.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9.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10.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了《燕然山铭》石刻(下图),该石刻可以佐证( )A.秦朝蒙恬收复河套并修长城 B.东汉窦宪大败北匈奴并记功C.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祭拜祖先 D.元世祖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11.为了防止因任何一个大国再次称霸欧洲大陆而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些国家在其相互关系中开始通过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用“会议外交”的方法,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仲裁上协商解决,从而保持欧洲的协调,维护大国的利益、和平与均势。材料中的“这些国家”( )A.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B.用“大国一致”原则取代“全体一致”原则C.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D.建立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12.有史书描述说:“随着(这场)战争的停止,宗教战争终于宣告结束。虽然在后来一些冲突中,宗教仍然是一个争端,但总的说来,它在欧洲政治事务中已不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而争取领土、财富和战略联盟的政治斗争已经世俗化了,因为它影响政府对外政策和主权国家军事冲突两个方面,“国家理由”均已压倒宗教忠诚而占据优势。”这一情形的出现( )①缘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②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③体现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④有利于大国协调、欧洲均势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3.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从西方渐次向东方推进,不断容纳新独立的国家,从主权国家投射出近代国际体系,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项中,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A.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大国一致”的国际体系的先例C.凡尔赛体系形成了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D.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14.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___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____应填入( )A.“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三个离不开”C.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1972年,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祝酒词中,周恩来总理讲道:“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该讲话说明中国倡导(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 D.“真实亲诚”16.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据此推知错误的是(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使我国在外交上不致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B.中苏逐渐交恶后,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C.“联美制苏”实现了我们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D.与美、苏关系的改善,根本原因是我们自身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家利益的需要17.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旨在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加强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18.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19.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共促发展》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A.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20.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以下外交活动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①中英、中荷关系升级为大使级 ②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③共同发起成立博鳌亚洲论坛 ④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1.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22.格劳秀斯在1609年出版的《海洋自由论》中强调:广阔的海洋是自由的王国,在那里没有主权以及与主权相关的为主权国家统辖的独占性的所有权、航海权和贸易权,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这一观点(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C.为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D.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23.“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24.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A.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B.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C.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25.图4为“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对其前四个阶段解读正确的是( )图4 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A.阶段①外交成就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阶段②时期我国与英国升格为大使级的外交关系C.阶段③时期我国实现同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D.阶段④时期打开外交新局面源于中苏关系正常化二、非选择题26.填空题(1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材料非战公约(节录)(1928年8月27日订于巴黎)第一条 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 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三条 本条约由序言内所列缔约各方按照它们各自的宪法程序加以批准,并于所有它们的批准书均交存华盛顿时,在它们之间立即生效。——引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24—1933)》(注:该公约的正式名称为《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最初由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签署,至1933年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加入。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以上三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一战后国际治理的角度评价《非战公约》。28.卷面分(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B A C D A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A D C C A C D D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A B B B C二、非选择题26.①西域都护府 ②宣慰司 ③伊犁将军④驻藏办事大臣 ⑤土司制度 ⑥改土归流⑦安北都护府 ⑧典客 ⑨屯戍⑩宣政院 提督四夷馆 理藩院 护乌桓校尉 奴儿干都司 澎湖巡检司27.【答案】观点:是国际法的发展,但未真正得到实行。(未阻止德、日、意发动侵略战争)(2分)背景: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苏俄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国际联盟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2分,任答两点得2分)进步性:把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纠纷写进公约。(2分)局限性:缺少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机制。(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