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素养41.A 2.D 3.C [第1题,根据材料“我们终于登上这里最高的山顶”可知,小黄和小江当时登上了当地海拔最高的地方,②地或③地都有可能,但根据材料“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可知,②地最可能,③地排除,C、D错误;根据材料“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等到他拐进右边的沟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可知,小江当时进入了一条朝向北方的沟谷之中,①地最可能,B错误,A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入夜后,暴雨如注”可知,当天降水量大且集中,当地位于河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A、B错误;根据材料“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望着他孤勇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右边的乱石上,我竟一时有些恍惚”可知,影子投射在小江的右侧,向北行进,右侧为东,说明当时太阳位于西方,“身影长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故此时很有可能是17时,C错误,D正确。第3题,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地表破碎、植被覆盖度低的沟谷之中,所以救援队在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是地势起伏、植被覆盖、地表物质组成,C正确;坡向与泥石流的发生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不是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A错误;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之中,地形部位较为固定,因此不是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B、D错误。]4.C 5.B [第4题,安徽省位于暖温带,A错误;黑吉两省白露之后抢收秋粮,B错误;受季风不稳定带来的洪涝灾害影响,常导致粮食产量下降,C正确;山东、安徽丘陵面积大,D错误。第5题,加强科学育种,提高抗灾能力,保证粮食的稳产,①正确;遥感有获取作物生长状况的功能,没有定位功能,②错误;合理施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③正确;加大粮食跨区域调配,不是生产环节,④错误。B正确。]6.C 7.D 8.C [第6题,滑坡体是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但这里是泥沙的缓慢倾倒,不是整体下滑;冰碛物颗粒大小不一,而且不是扇形沉积;流水从峡谷中往外流出,在山口处流速减慢,且山口外地形平坦,泥沙在山口外呈扇形堆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处于入海(湖)口附近,地形平坦,而不是实验中模拟的从高处向下倾倒。故选C。第7题,实验中用的沙子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大颗粒滑动距离较远,堆积体底部粗沙较多;倾倒速度快时,堆积体会更立体、更浑圆;由于河流冲积扇是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时形成的,所以在同一段河道颗粒物大小基本相同,不同河段颗粒物不同,层理清晰,而实验中堆积体是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层理不清晰;实验中沙子是同时滑下的,大小不同的沙子混在一起,分选性差。故选D。第8题,冲积扇所在位置地形平坦开阔,空间不受限制;冲积扇上游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带来大量的碎屑物质,不会逐渐减少;随着冲积扇不断发育,冲积扇扇缘和扇顶落差变大,流速变快,不断搬运冲积扇边缘较细的泥沙,故冲积扇不会持续增长;冲积扇所在区域地壳不一定持续上升。故选C。]9.A 10.B [第9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发现文化古迹埋藏处与其他地区的遥感影像差异,进而辅助遗址的发现,A正确;水文调查主要关注河流水文特征的研究,对发现地下遗迹帮助有限,B错误;星象观测属于天文研究范畴,与发现水利系统无直接关系,C错误;卫星定位主要用于确定地理位置,而不是探测地下结构,D错误。第10题,由图可知,土坑c位于基点东南方,当标杆日影指向土坑c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太阳接近日落(偏西方向),A、D错误;秋分日日落正西,太阳不会出现在西北方向,C错误;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太阳在西北方向日落,B正确。故选B。]11.B 12.C [第11题,由图可知,通过图中各段的路程和时间可算出各段路程的行驶速度,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快说明该段路程线路越平直、坡度越小,速度越慢则说明线路越弯曲、坡度越大。通过计算可知,四段中汽车行驶速度最慢的是康定—雅江段,故地形最崎岖的是康定—雅江段;宜宾—康定段、雅江—理塘段、理塘—景区段相对于康定—雅江段汽车行驶速度较快、坡度都较小。故选B。第12题,为了避免阳光刺眼的干扰,他们应尽量避开面向太阳的方位,根据材料“北京时间12点整我们到达稻城—亚丁景区”和图可知,该地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20度,时间相差1小时20分,此时该景区地方时约为10:40,太阳位于东南方位,故应尽量避开面向东南方。故选C。]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冰期内地表受到强烈的风化作用,基岩表层崩解、分离,散落的岩块、碎屑常堆积于山间谷地,形成杂乱无章的石堆”“乱石堆稳定性差,故取名‘跳石塘’,‘跳石塘’下有‘暗河’发育”可知,“暗河”前身是流淌于沟谷的地表径流,由于强烈的风化作用,基岩表层崩解、分离,散落的岩块、碎屑常堆积于山间谷地,形成杂乱无章的石堆,填充沟谷;细粒物质多被流水搬运至坡脚,粗大砾石集中留下;粗大砾石间缝隙大,流水下渗形成接近地表的石下“暗河”,透过石缝能直接看到石堆下的“暗河”流动。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乱石堆(零星分布的)乔木数量少,根系生长在砾石之间,只能从石间缝隙土壤中汲取养分,石间缝隙土壤少,营养物质有限,当营养物质不足或遭遇大风和强降水时,树木易倒伏;乱石堆稳定性差,树木倒伏,根系拔起,可能掀翻基石,打破“跳石塘”原有的平衡状态,诱发其他乱石翻滚而下。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乱石堆稳定性差,乔木零星分布,当营养物质不足或遭遇大风和强降水时,树木易倒伏,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因此要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丰富植被组合,以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减少乔木的倒伏,增强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还可采取工程措施,在不稳定的坡面修筑固坡、锚桩、排水渠等防护工程,增强乱石堆的稳定性。答案:(1)“暗河”前身是流淌于沟谷的地表径流,由于强烈的风化作用,裂解的岩石碎块铺满坡地、填充沟谷;细粒物质多被流水搬运至坡脚,粗大砾石集中留下;粗大砾石间缝隙大,流水下渗形成接近地表的石下“暗河”。(2)(零星分布的)乔木根系生长在砾石之间,从石间缝隙土壤中汲取养分,当营养物质不足或遭遇大风和强降水时,树木易倒伏;树木倒伏可能掀翻基石,打破“跳石塘”原有的平衡状态,诱发其他乱石翻滚而下。(3)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丰富植被组合,以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增强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在不稳定的坡面修筑固坡、锚桩、排水渠等防护工程。14.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构造带的分布,可判断是地壳运动使隆起带区域隆起,随后黄水沟的流水侵蚀塑造了隆起区域的沟谷,从而形成了如今隆起带的地貌形态。第(2)题,通过阅读题干图文材料可以看出,在山前冲积扇地带,地表物质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质地疏松,地表水易下渗,隆起带导致原黄水沟的流水过程和水资源分布状况发生改变, 隆起带北部形成凹陷区,导致径流受阻,因此在天山山脉和隆起带之间形成地下水富集区,如下图深色区域为地下水富集区。第(3)题,从图2中可看出,早期,河流挟带大量碎屑物在山前出山口处沉积形成早期发育的冲洪积扇。早期冲积扇形成以后,中间部位发生地壳运动,在原冲积扇体上形成隆起带,流水沉积区域发生变化,在隆起带北部形成中期发育的冲洪积扇。 后期,随着流水对隆起带的侵蚀逐步加剧, 流水越过隆起带挟带沉积物继续向山前平坦地形区沉积,形成后期发育的冲洪积扇,从而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答案:(1)地壳运动、流水侵蚀。(2)绘图:阴影绘制在天山山脉与隆起带之间区域,如下图深色区域为地下水富集区。原因:该区域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带,地表物质疏松,地表水易下渗;地处凹陷谷地,且受山前端隆起带阻挡,地下水易汇集。(3)早期,河流挟带大量碎屑物在山前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冲积扇。中期,山前隆起,阻碍了冲积扇向南延伸,碎屑物主要堆积在隆起带北部。后期,随着流水下切加剧,河流穿越隆起带,碎屑物在其南侧堆积形成冲积扇,从而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3 / 4素养4 地理实践力专项训练(2024·厦门二模)入夜后,暴雨如注,河北某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驴友小黄和小江外出登山未归,手机失联。救援队根据小黄当天的社交软件发的内容(节选如下):我们终于登上这里最高的山顶,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稍作休息后,小江说要去探秘。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望着他孤勇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右边的乱石上,我竟一时有些恍惚。等到他拐进右边的沟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真佩服他旺盛的精力,我且在这里等他回来吧!……对照地形图,推断两位驴友的可能位置,并结合过去对地表景观的了解,判断小江可能面临泥石流的风险。经紧急施救两位驴友得以脱困。据此完成1~3题。1.推测救援队最终找到小黄和小江的可能位置分别在( )A.②地和①地附近 B.②地和④地附近C.③地和①地附近 D.③地和④地附近2.此次登山的月份和小江独自出发的大致时刻分别是( )A.2月;13时 B.2月;17时C.8月;13时 D.8月;17时3.救援队在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是( )A.海拔、地势起伏、坡向B.地形部位、地表破碎程度、坡度C.地势起伏、植被覆盖、地表物质组成D.地形部位、沟谷数量、植被覆盖(2024·北京昌平二模)某校地理小组开展“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主题学习活动。下图为学生结合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设计制作的PPT截图。读图,完成4~5题。4.我国产粮大省( )A.安徽省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B.黑吉两省小寒之后抢收秋粮C.常因洪涝灾害导致产量下降D.均以平原为主,耕地资源丰富5.从粮食生产环节考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有( )①加强科学育种,提高抗灾能力 ②利用遥感技术定位,实施精准农业 ③合理施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④加大粮食跨区域调配,解决供需矛盾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某同学做地貌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下图):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让粗细混杂的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据此完成6~8题。6.该模拟实验显示了( )A.滑坡体的移动过程B.冰碛物的沉积特征C.冲积扇的形态特征D.三角洲的位置特征7.与河流冲积扇相比,实验中堆积体的特征是( )A.堆积体顶部粗沙较多B.倾倒速度快时,堆积体会更加扁平C.层理清晰,下部沙子较粗D.坡度大,沙子沉积分选性差8.自然界中河流冲积扇面积不会持续增长,原因主要是( )A.空间大小限制沉积环境B.上游碎屑物质逐渐减少C.扇缘流水搬运能力增强D.冲积扇位置地壳持续上升(2024·佛山模拟)2019年浙江良渚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5 000多年前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由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等组成。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多条坝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并在汇观山山顶遗址基点竖起标杆,测量日影变化,证实了该遗址具备观天象功能。下图示意汇观山遗址。据此完成9~10题。9.良渚遗址庞大水利系统的发现,主要得益于( )A.遥感识别 B.水文调查C.星象观测 D.卫星定位10.考古人员在基点观察到标杆日影指向土坑c,此时正值( )A.春分日日出 B.夏至日日落C.秋分日日落 D.冬至日日出宜宾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暑假组织甘孜州研学活动。小明同学在游记中描述如下:“全程都是清一色的沥青路面,进入甘孜州后我们的大巴车多数时间都是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在公路接近山顶处多建有隧道。北京时间12点整我们到达稻城—亚丁景区。”下图示意此次研学活动的行程安排。据此完成11~12题。11.推测研学路上最崎岖的路段是( )A.宜宾—康定 B.康定—雅江C.雅江—理塘 D.理塘—景区12.兴趣小组一到稻城—亚丁景区就四处拍摄风景,为了避免逆光的干扰,取景时应尽量避开( )A.正南方 B.正北方C.东南方 D.西南方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老秃顶子山位于辽宁省东部,属于长白山余脉。冰期内地表受到强烈的风化作用,基岩表层崩解、分离,散落的岩块、碎屑常堆积于山间谷地,形成杂乱无章的石堆。由于生境条件恶劣,植被演替缓慢。2020年10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对老秃顶子山开展以“冰缘地貌和植被演替”为主题的考察活动。当地居民说老秃顶子山的乱石堆稳定性差,故取名“跳石塘”,“跳石塘”下有“暗河”发育。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研学小组来到一处“跳石塘”仔细寻找“暗河”的行迹。第二天,研学小组目睹了乔木倒塌,进一步思考后,他们认为这里零星分布的植被不具备保持水土的作用,还可能存在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图1示意老秃顶子山的位置,图2示意老秃顶子山某处典型的“跳石塘”景观。(1)研学小组发现,老秃顶子山的“暗河”与喀斯特地区的“暗河”不同,局部“暗河”之上不仅可以清楚地听到隆隆的流水声,甚至还能透过石缝直接看到石堆下的“暗河”流动。试分析该地“暗河”的形成过程。(6分)(2)研学小组进一步调查地貌与植被的关系,发现该地零星分布的乔木不仅不能保持水土,反而存在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试说明原因。(4分)(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老秃顶子山冰缘地貌的发育及群落演替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在此基础上为治理“跳石塘”地貌提出合理建议。(4分)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水沟河发源于天山中段南缘,流入焉者盆地。河流发育以后,在山前形成一条东西向隆起带,从而影响了区域水文水系与山前冲积扇的演化。图1是黄水沟区域分布图,图2是该区域山前冲洪积扇发育演化过程。(1)指出塑造山前隆起带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4分)(2)在图1中用阴影绘出地下水最丰富的地区,并说明其地下水丰富的原因。(4分)(3)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黄水沟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结合图2,描述其发育过程。(6分)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素养4 参考答案与精析.docx 素养4 地理实践力专项训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