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吴忠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25年学业水平分级监测(八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1.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下列可用于研究“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是( )A. 开国大典现场的影像资料 B. 关于开国大典的文学作品C. 回忆录《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D. 电影《开国大典》2. 以下是摘自某中学国旗下讲话稿中的一段文字,最适合作为该讲话稿题目的是( )去时少年身,归来忠骨魂。19.7万名志愿军战士用牺牲铸就了国泰民安,用生命换来了山河无恙!那段浸满英雄血和泪的岁月,那一群无惧无畏的年轻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记!A. 《学习雷锋好榜样》 B. 《县委书记焦裕禄》C. 《铁人精神永放光芒》 D. 《致敬最可爱的人》3. 某班同学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个知识点进行了学习,以下最适合作为该学习主题的是( )A. 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C.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D. 捍卫新中国的安全4. 下表是“一五”计划成果归纳表,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工业建设 ①156个重点工程;②工业产值翻倍;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基础设施 ①铁路建设:全国铁路里程增加22%; ②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淮河等流域农业 粮食产量年均增长3.5%科技与教育 新建和扩建多所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A. 成就突出领域广泛 B. 巩固了新生政权C. 实现了我国工业化 D. 优先发展重工业5. 下图是1956年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其创作背景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序开展 B. 三大改造的完成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6. 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场有关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人先进事迹的故事会,同学们想为本次故事会拟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应是( )A. 科技战线的前沿人物 B. 建设社会主义的楷模C. 石油战线的时代标兵 D. 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7. 绘制年代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面的年代尺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④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 民族振兴,独立自强 B.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C.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 历史转折,改革开放8. “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改革这场“春风”在中国最先从哪里开始刮起A 农村B. 城市C. 外资企业D. 国有企业9.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河北秦皇岛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 股份制的市场经济体制11. 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 新民主主义革命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 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D.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12. 下表是某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的一组关键词,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A. 国家统一 B. 民族团结 C. 民主建设 D. 制度创新13. 在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放假2天,民族节日放假7天。这体现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各地支援边疆开发C. 节日活动精彩纷呈 D. 旅游行业蓬勃发展14. 邓小平说香港问题能够谈成,“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由此可见,港澳回归祖国从根本上得益于( )A. 港澳同胞回归心切 B. “一国两制”适合国情C. 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D.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5. 关于“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据此可知,“一国两制”的核心内涵是( )A. 优先保障两种制度 B. 坚持九二共识C.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维持和平统一方针16. 下列两幅国庆阅兵图片,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1950年国庆阅兵受阅的骑兵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A. 武器装备向现代化迈进 B. 海军实力不断提升C. 形成五大战区战略布局 D. 建成多兵种合成部队17. 一位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具体是指( )A. 巴黎和会 B. 雅尔塔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18. 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从“神舟飞船”到探月的“嫦娥”和下海的“蛟龙”,这些成果的涌现反映我国始终重视( )A. 体制改革 B. 发展经济 C. 科技创新 D. 睦邻友好19.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获得了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他被誉为A. “共和国的脊梁”B. “最可爱的人”C. “杂交水稻之父”D. “两弹元勋”20.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王国”到“私家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出现这些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B. 人们衣食住行观念发生了变化C. 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D. 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二、连线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0分,共20分)21. 请将下列事件与对应的内容或评价进行连线中共八大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2. 请将下列文件、文章与对应的内容或地位进行连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反分裂国家法》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三、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20分,共40分)2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材料一:【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材料二:实施农业合作化,有历史必然性,个体经营因不能解决水利问题而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于是在农村出现了农业互助组织。农业合作化以后,公有公营模式建立,缓解了当时的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摘编自李荣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再思考》【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材料五:《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生产量、均粮、均收入等统计表》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指出,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了哪些失误。(4)从材料五的表格中可看出,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9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党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坚持的理念。24. 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摘自《中国外交史》材料二: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印度代表时:“我们相信,中印两国关系会一天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材料三: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而且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2)材料二中,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了什么原则。此原则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并列举两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果。(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认识。吴忠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25年学业水平分级监测(八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D【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C【20题答案】【答案】A二、连线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0分,共20分)【21题答案】【答案】【22题答案】【答案】三、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20分,共40分)【23题答案】【答案】(1)事件:土地改革。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事件: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化: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变化:人口增加,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人均口粮和人均分配收入大幅提高;偿还了贷款,交售了粮食。原因: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5)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农民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等。【24题答案】【答案】(1)①国际形势: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另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②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①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①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②成果: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4)①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高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②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5)认识: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从独立自主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外交政策应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后盾,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外交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