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24-25高一上·江苏·期中)2024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C位”亮相。通过该文物可以推断出这一历史时期( )A.玉器成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确立 B.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已经开始出现C.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 D.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2.(24-25高一下·云南曲靖·期末)2025年4月24日,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泊所遗址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是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区,出土有“滇国相印”封泥、“益州太守章”封泥、简牍等重要遗物。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成果实证了西南边疆自古以来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叙事的重要范例。关于该遗址反映的社会生活描述正确的是( )①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②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铁制农具广泛使用③人们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④出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劳动人民深受压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3-24高一上·广东惠州·期中)对于私有制的产生,下列观念中正确的是( )A.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B.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C.私有观念是人们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D.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私有制就失去存在的土壤4.(24-25高一上·河南新乡·阶段练习)某同学在学习原始社会的相关知识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A.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B.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使用打制石器C.原始社会末期,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D.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氏族长拥有高度集中的权力5.(24-25高一上·河南新乡·阶段练习)考古学家在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的碳化稻米、骨笛、刻符龟甲和陶器等。这些发现表明当时( )A.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B.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C.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D.阶级和国家开始形成6.(24-25高一下·辽宁·期中)夏朝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叫“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叫作“牧竖”或“隶圉”。他们都担负着难以想象的沉重劳动,被奴隶主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无姓氏,命运极其悲惨。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奴隶主对奴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②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是地租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退步④奴隶在社会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4-25高一上·河南新乡·阶段练习)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这表明(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②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③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④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4-25高一上·江苏·期中)民谣是一定时期历史的反映,明朝时期流传一首歌谣,“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造成这首民谣中反映的社会现状的根本原因是( )A.森严的等级制度 B.封建土地所有制 C.残酷的地租剥削 D.封建的君主专制9.(25-26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封建社会是以地主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无数的变革,社会关系也出现了复杂的变化,但社会本质没有改变。这表现在( )①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状况没有改变②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没有改变③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没有改变 ④中国封建社会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没有改变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0.(25-26高一上·全国·周测)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恢复平民身份,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他还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休养生息”政策( )①使农民的劳动成果能够完全由自己支配和使用②使农民有了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使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④使农民不再依附于地主,不再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4-25高一上·河南平顶山·开学考试)《悯农》这首诗歌(见图)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夫的生活状况。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夫的劳动成果被占有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封建社会农民能够自主劳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传播封建道德,控制人们的思想④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全部的土地,导致农民遭受极大剥削和压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4-25高一上·重庆渝北·阶段练习)Y中学高一学生小强在学习了有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知识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搭配正确的有( )①能够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人类已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②城市的出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③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④资本家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意在逐渐消除对于雇佣工人的剥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5-26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解放前,广西栗木矿上的工人,一个人一天生产五斤矿砂,矿主至少赚十五块钱。而矿工的工钱,每天却只有两角。这揭露了( )①资本家为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②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资本家与工人存在着剥削关系④生产的社会化与私有制之间的尖锐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4.(25-26高一上·全国·周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不过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等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家通过暴力和掠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B.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通过专制、征服、掠夺等手段建立的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D.资本家强占土地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15.(24-25高一下·贵州黔西·期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这表明( )①社会基本矛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和更替②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③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具有隐蔽性,其矛盾不可调和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无本质差别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4-25高一下·河南濮阳·期末)阅读下面材料马克思:“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列宁:“危机必然产生,是因为生产的集体性和占有的个人性发生的矛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的绝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 ②经济危机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④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危机就越不可避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4-25高一下·江苏连云港·期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这表明( )A.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资产阶级的改革举措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C.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的绝对过剩D.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可以避免18.(24-25高一上·河南郑州·阶段练习)2022年10月,美国第三大铁路工会拒绝与雇主达成和解劳工协议,使得可能重创美国经济的铁路罢工危机再起。9月,美国刚惊险避免了一场全国铁路大罢工。虽然此次大罢工暂时得以避免,但铁路工会和运营商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酝酿已久的劳资纠纷预示着其随时可能爆发。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①资本家无偿且隐蔽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②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④罢工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主观题19.(24-25高一上·天津东丽·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面。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材料二 “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材料三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房子的角落里。“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煤,我们家里没有煤了。”“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开采的煤太多了”。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庭的场景。烧不起煤居然是因为开采的煤太多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直至今天,资本主义依然无法消除类似的人间悲剧。(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哪种社会形态?(2)简要概括材料三中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并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说明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20.(24-25高一上·河南郑州·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曾断言:“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著名德国哲学家尤里根 哈贝马斯,在系统考察资本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内在联系时,也认为资本主义区别于以往社会形态的一大显著特征正是依靠科学技术去发展生产力,尤其“自19世纪后25年以来,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其一,强化国家干预,这确保了制度的稳定;其二,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存,这使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深陷“滞胀”泥淖的当代资本主义自不能例外,同样也是籍由新科技革命的“东风”,不断革新生产工具,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吹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速飞跃,进而阶段性地摆脱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当代资本主义完全可以摆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详解】A:土地成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确立,A错误。B:由题意知这一历史时期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已经开始出现,B符合题意。C:奴隶社会,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C不符合题意。D: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没有进入奴隶社会,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C【详解】①: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①错误。②:商周至汉晋时期涵盖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铁制农具广泛使用,②正确。③: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③排除。④:商周至汉晋时期出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劳动人民深受压迫,④正确。故本题选C。3.B【详解】A:私有观念属于社会意识,是私有制产生后的产物,而非根本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错误。B: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逐渐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私人占有,私有制由此形成。这体现了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B正确。C: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产生,私有观念并非“固有”,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私有制也非“天然合理”,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C错误。D:私有制的存在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单纯的思想观念,仅靠提高思想观念无法消除私有制,D错误。故本题选B。4.D【详解】A: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原始社会是人类诞生后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所以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且最低阶段,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时间漫长,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制造石器来进行生产生活,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个体劳动日益发展,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也由氏族公有逐渐转归家庭私有,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事务,他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并不拥有高度集中的权力,重大事情由氏族议事会决定,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5.B【详解】B:碳化稻米表明出现原始农业,骨笛、刻符龟甲和陶器体现原始手工业,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正确。A: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材料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A排除。CD: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产生了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生了国家,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B【详解】①④: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仅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①④符合题意。②: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地租,②错误。③: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③错误。故本题选B。7.B【详解】①: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奴隶主建立暴力机关(军队、法庭等)镇压奴隶阶级,说明国家因阶级对立而产生,①正确。②: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题目中描述的暴力机关正是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体现,②正确。③: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综合因素,如文字、城市、金属工具等,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人们逐步步入了文明时代,但材料不体现,③不选。④: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导致阶级分化,奴隶主和奴隶成为最早的对立阶级,④正确。故本题选B。8.B【详解】“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民谣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B: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土地,屈服于地主阶级的奴役,B正确。AD:封建的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表现或产物,不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AD排除。C: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不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C排除。故本题选B。9.D【详解】①:社会生产力状况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①排除。②③: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无数的变革,社会关系也出现了复杂的变化,但社会本质没有发生改变,这表现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没有发生改变,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没有发生改变,②③符合题意。④:思想观念与道德标准等不是社会的本质特征,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C【详解】①④:“休养生息”政策是封建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而采取的政策,但它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农民还要依附于地主,农民的劳动成果不能完全归自己支配,需要缴纳地租,①④排除。②:政策通过释放劳动力、减轻赋税徭役,让农民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生产环境,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恢复发展后,社会稳定、国家财政增强,进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②正确。③:“兵皆罢归家”“恢复奴婢为平民”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减少了对农民生产时间的占用,使农民能更自主地安排生产,推动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③正确。故本题选C。11.A【详解】①②: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一诗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生动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所受的残酷剥削,以及封建社会农民能够自主劳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①②正确。③:诗生动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所受的残酷剥削,不涉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传播封建道德,控制人们的思想,③排除。④: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不是全部土地,农民有少量土地,④错误。故本题选A。12.C【详解】①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因此,“能够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不是人类已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标志,“城市的出现”反映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①不选,②入选。③:在封建社会,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③正确。④:资本家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可能短暂改善工人生活,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以稳定生产,从而获取利润最大化,这并没有改变雇佣工人受剥削的地位,④不选。故本题选C。13.C【详解】①:材料强调资本家与工人存在着剥削关系,而非就业机会的提供,①不符合题意。②③:一个人一天生产五斤矿砂,矿主至少赚十五块钱。而矿工的工钱,每天却只有两角,这揭露了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反映了资本家与工人存在着剥削关系,②③符合题意。④:生产的社会化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尖锐,这属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材料未涉及,④排除。故本题选C。14.A【详解】A: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掠夺、殖民扩张等手段获取货币财富和劳动力,这正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方式。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本质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而非等价交换)实现财富的集中,A正确。B: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通过暴力、掠夺等手段建立的,专制是一种统治方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民主制国家,B排除。CD: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虽为资本主义的特征,但材料未涉及这些矛盾的表现或根源,与题干无关,CD排除。故本题选A。15.C【详解】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并非不断改变和更替,①排除。②: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②正确。③: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具有隐蔽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③正确。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有本质区别,二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上,有本质区别,④排除。故本题选C。16.D【详解】①: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①错误。②:生产力高速发展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错误。③:列宁指出“危机必然产生,是因为生产的集体性和占有的个人性发生的矛盾”,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③正确。④: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会更加尖锐。这种矛盾的尖锐化使得经济危机越发不可避免,④正确。故本题选D。17.B【详解】B: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是捆绑的锁链松了一些,但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此可知资产阶级的改革举措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B入选。A: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的本质,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不选。C: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是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C不选。D: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会越发尖锐。因为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由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却使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二者的矛盾在生产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不但不会避免,反而会不断激化,D排除。故本题选B。18.A【详解】①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且这种剥削具有隐蔽性。罢工反映了工人对剥削的反抗,①正确。② :剥削制度并非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剥削削制度存在于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②错误。③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③正确。④ :罢工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④错误。故本题选A。19.(1)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分析】背景素材:不同社会形态特征、美国煤矿工人家庭困境考点考查:封建社会的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分析类试题,要求分析材料一、二分别体现的社会形态,可从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阶级关系等特征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①:材料一 “老农家贫”“耕种山田”“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体现封建社会,其特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农民依附于地主,遭受地主阶级和封建政权的剥削。有效信息②:材料二 “除掉自己的劳动力…… 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体现资本主义社会,其特征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丧失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分析类试题,要求概括材料三体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并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说明其原因,可从经济危机的表现、根源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①:“烧不起煤居然是因为开采的煤太多了”→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且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有效信息②:“直至今天,资本主义依然无法消除类似的人间悲剧”→可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0.①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断革新生产工具,积极调整社会关系,表面上缓和了矛盾,但这些措施没有且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不可调和的,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不可避免,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所以当代资本主义并不能通过技术革新和调整社会关系摆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分析】背景素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以及德国哲学家尤里根 哈贝马斯的观点考点考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同样也是籍由新科技革命的“东风”,不断革新生产工具,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吹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速飞跃→可从资本主义调整的本质的角度,说明这些调整措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它只是表面上缓和了矛盾,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效信息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深陷“滞胀”泥淖的当代资本主义自不能例外;当代资本主义完全可以摆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说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当代资本主义不可能摆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有效信息③:“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深陷“滞胀”泥淖的当代资本主义自不能例外,同样也是籍由新科技革命的“东风”,不断革新生产工具,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吹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速飞跃,进而阶段性地摆脱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及影响角度,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程度也可能进一步加强,这会使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