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02
03
01
知道老子、孔子思想主张和孔子的教育成就;了解百家争鸣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史料证实、历史解释)
认识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关系。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程引入
一、老子和《道德经》
生 平 创立 学派 代表作
思 想 主 张 核心思想 哲学思想 处世之道 政治主张 地位 1、老子简介
老子,即老聃(dān),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道家学派
《道德经》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目前,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有1千多种。
一、老子和《道德经》
2、《道德经》
孔子 年代 国家
姓名 孔丘 创立的学派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教育成就
相关著作
地位
约前551---前479年
春秋后期
鲁国
儒家学派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恢复周礼,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的理念)
注重道德与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整理古籍,编《春秋》,《论语》记录其言论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40-41页,填写孔子相关的知识
1)核心思想:“仁”。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受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城服,社会才会稳定。
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仁者爱人”仁:爱心,同理心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思想主张
“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材料研读
①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③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2、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
《孔子讲学图》
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乐》(编订六经)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
·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孔子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联合国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已经通过中外合作方式在159个国家,设立了1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1300多万人。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4、孔子的历史地位
曲阜三孔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巩固练习
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
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政治)
③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思想)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儒家
道家
荀子
孟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孟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按自然规律办事
《荀子》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庄子》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贤人治国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自由,保持人格独立。著作:《庄子》
墨家创始人——墨子
道家的发展——庄子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韩非子》书影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兵家也是当时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兵家代表物——孙武、孙膑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①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文化传承: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相互吸收和辩驳,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墨子这段话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尊重和推崇有才德的人。他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他主张不仅要重视贵族的才德,也要重视农民、工匠等普通人的才德,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提拔和重用。
课后活动
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果要详细了解这种哲学思想,你应该阅读( )
A.《论语》 B.《韩非子》 C.《墨子》 D.《道德经》
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反映出( )
A.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老子与孔子的个人品质的完善
D
C
巩固练习
4、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是( )
A.树立君主权威 B.推动制度变革
C.解决社会问题 D.促进思想繁荣
C
3、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依法治国 D.民贵君轻
B
巩固练习
5. 9.2023年12月10日,原创音乐剧《稷下学宫——誉满天下》在淄博大剧院首演。该剧再现了几千年前来自五湖四海,崇尚不同学派,有各自主张的学子汇聚齐国,来到稷下学宫学习受教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的是( )
A.诸侯争霸 B.列国变法 C.百家争鸣 D.秦并天下
C
6.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后世也有“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的主张。这些都体现了( )
A.巩固统治的需要 B.求真务实的原则
C.追求统一的愿望 D.以民为本的思想
D
巩固练习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