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铁生锈B. 水结冰C. 蜡烛燃烧D. 食物腐烂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B. 纸张燃烧C. 酒精挥发D. 冰雪融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会( )。A. 改变形状B. 产生新物质C. 改变状态D. 发光发热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铁钉生锈B. 食物变馊C. 水变成水蒸气D. 蜡烛燃烧产生黑烟下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同时发生B.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C. 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化学变化D.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相同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类型不同的是( )。A. 汽油挥发B. 木炭燃烧C. 镁条燃烧D. 铁丝生锈下列属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是( )。A. 形状改变B. 状态改变C. 产生沉淀D. 大小改变下列做法中,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用冰块降温B. 用粮食酿酒C. 用剪刀剪纸D. 用磁铁吸铁钉水变成水蒸气,再变成冰,这一过程属于( )。A. 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C. 先物理变化后化学变化D. 先化学变化后物理变化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B. 有些物质变化对人类有益,有些则有害C.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条件来改变物质变化的速度D. 所有的物质变化都是可以逆转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B. 矿石粉碎C. 火药爆炸D. 轮胎爆炸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冰雪消融D. 钢铁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发光发热B. 颜色改变C. 产生气体D. 有新物质生成下列关于铁生锈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B. 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C. 铁生锈后产生的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D. 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防止铁生锈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烛燃烧B. 矿石粉碎C. 酒精挥发D. 水结冰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食物腐烂是一种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改变,但组成成分不变。( )铁生锈是一种缓慢的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水变成水蒸气是化学变化,因为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是否改变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塑料瓶变形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都对人类有害。( )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比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 )和( )。( )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 )、( )、( )、( )、( )等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属于( )变化,因为( )。铁生锈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 )变化。四、连线题(每线1分,共5分)将下列变化与对应的变化类型连起来。冰融化 化学变化铁生锈 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玻璃破碎食物腐烂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请分别列举三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化学变化有哪些常见的伴随现象?这些现象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吗?为什么?举例说明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至少各举两个有利和不利的例子)。六、实验题(每空1分,共8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铁钉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实验名称:证明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变化。实验材料:铁钉、试管、水、棉花、干燥剂实验步骤:取两根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向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水,使铁钉一半浸入水中(提供水和空气),标记为 A 试管;另一个试管中放入干燥剂和棉花,再放入铁钉,密封试管(隔绝水),标记为 B 试管。将两个试管放在相同环境中,观察一周。(4)比较两根铁钉的变化,并观察 A 试管中铁钉表面物质的特征。实验现象:A 试管中的铁钉表面出现 (铁锈),且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B 试管中的铁钉 。实验结论:A 试管中铁钉生锈,生成的铁锈与铁的性质不同(如颜色、能否被磁铁吸引),是 ,说明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实验名称: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烧杯、玻璃片、蜡烛、火柴实验步骤:在烧杯中加入适量小苏打,倒入少量白醋,观察现象(是否有 产生)。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待气泡较少时,将燃烧的蜡烛靠近烧杯口,移开玻璃片,观察蜡烛是否熄灭。(3)闻一闻烧杯中液体的气味,与原来的白醋气味对比。实验现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 ;燃烧的蜡烛靠近烧杯口时 ;(3)烧杯中液体的气味比原来的白醋淡。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能使蜡烛熄灭的气体(与空气不同,是新物质),且液体气味改变,说明发生了 变化。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B 解析:水结冰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C、D 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选 B。B 解析: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C、D 只是形状或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选 B。B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A、C、D 是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不是一定会发生的,所以选 B。C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A、B、D 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选 C。B 解析: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时蜡先熔化(物理变化);A、C 说法错误,D 中两者本质不同,所以选 B。A 解析:汽油挥发是物理变化,B、C、D 是化学变化,所以选 A。C 解析:产生沉淀是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A、B、D 是物理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所以选 C。B 解析:用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了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的利用;A、C、D 利用的是物理变化,所以选 B。A 解析:水的三态变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选 A。D 解析:有些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如食物腐烂,D 说法错误,其他选项正确,所以选 D。C 解析:火药爆炸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B、D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选 C。C 解析:冰雪消融只是状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A、B、D 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选 C。D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A、B、C 是可能伴随的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所以选 D。C 解析: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C 说法错误,其他选项正确,所以选 C。A 解析:蜡烛燃烧时,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燃烧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B、C、D 只是物理变化,所以选 A。二、判断题T 解析:物质的变化按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该说法正确。T 解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该说法正确。F 解析:冰融化成水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说法错误。F 解析:不是所有化学变化都发光发热,如铁生锈就不发光发热,该说法错误。T 解析:食物腐烂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该说法正确。T 解析:物理变化的特点是组成成分不变,可能改变形状或状态,该说法正确。T 解析:铁生锈过程缓慢,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缓慢的化学变化,该说法正确。T 解析: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木材燃烧前会被加热(物理变化),该说法正确。F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说法错误。T 解析:燃烧过程中一定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该说法正确。F 解析:颜色、状态改变可能是物理变化(如冰融化),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该说法错误。F 解析:塑料瓶变形只是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说法错误。F 解析:有些化学变化对人类有益,如酿酒、冶炼金属,该说法错误。F 解析: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潮湿的空气中更易生锈,该说法错误。T 解析:物质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如铁生锈需要特定条件,该说法正确。三、填空题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发光;发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 解析: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典型现象,这些现象可辅助判断化学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这是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核心标准。物理;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 解析:水的三态变化本质是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水;空气;化学 解析:铁生锈的条件和变化类型,明确其是化学变化。四、连线题冰融化 —— 物理变化铁生锈 ——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 化学变化玻璃破碎 —— 物理变化食物腐烂 —— 化学变化解析:冰融化、玻璃破碎只是状态或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据此连线。五、简答题物理变化例子:(1)冰融化成水,依据是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2)玻璃破碎,依据是只是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3)酒精挥发,依据是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例子:(1)铁生锈,依据是生成了铁锈这种新物质;(2)蜡烛燃烧,依据是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3)食物腐烂,依据是生成了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解析:分别列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并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说明判断依据,清晰准确。化学变化常见的伴随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因为有些物理变化也可能伴随类似现象,如灯泡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水加热产生气泡(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析:列举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强调其不能作为唯一判断依据,并说明原因,体现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有利影响:(1)物理变化:利用水的三态变化进行人工降雨、冷藏食物;(2)化学变化:利用燃烧提供能量(如做饭、发电),利用发酵制作面包、酸奶。不利影响:(1)物理变化:山体滑坡(岩石破碎的物理变化)可能造成灾害;(2)化学变化:铁生锈导致铁器损坏,食物腐烂造成浪费。解析: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方面,各举有利和不利的例子,说明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全面客观。六、实验题实验名称:证明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实验材料:铁钉、试管、水、棉花、干燥剂实验步骤:(1)取两根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2)向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水,使铁钉一半浸入水中(提供水和空气),标记为 A 试管;另一个试管中放入干燥剂和棉花,再放入铁钉,密封试管(隔绝水),标记为 B 试管。(3)将两个试管放在相同环境中,观察一周。(4)比较两根铁钉的变化,并观察 A 试管中铁钉表面物质的特征。实验现象:A 试管中的铁钉表面出现红褐色物质(铁锈),且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B 试管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实验结论:A 试管中铁钉生锈,生成的铁锈与铁的性质不同(如颜色、能否被磁铁吸引),是新物质,说明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解析:通过对比实验,观察铁钉生锈后的物质是否为新物质,有力证明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实验设计科学,现象明显。实验名称: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烧杯、玻璃片、蜡烛、火柴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小苏打,倒入少量白醋,观察现象(是否有气泡产生)。(2)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待气泡较少时,将燃烧的蜡烛靠近烧杯口,移开玻璃片,观察蜡烛是否熄灭。(3)闻一闻烧杯中液体的气味,与原来的白醋气味对比。实验现象:(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2)燃烧的蜡烛靠近烧杯口时熄灭;(3)烧杯中液体的气味比原来的白醋淡。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能使蜡烛熄灭的气体(与空气不同,是新物质),且液体气味改变,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解析:通过观察混合后的现象(产生气体、气体的性质),判断有新物质生成,从而得出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结论,实验设计合理,能有效探究问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