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件(共26张PPT,3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件(共26张PPT,3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凸显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畅想未来理想社会……,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1)产生背景 (2)三个发展时期 (3)先进性 (4)局限性 *(5)地位
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①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 ②18世纪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③19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结合12页探究分享)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莫尔的《乌托邦》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
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42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启示:工人阶级在组织和实施运动时,没有明确的、系统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行动,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时,无法有效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策略。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产生的历史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工人运动的表现 (2)工人运动的意义 (3)工人斗争的基本形式 (4)地位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武装斗争)、思想理论斗争。(结合12页)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归纳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
1.思想来源
2.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人运动的兴起
卡尔.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
德国的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批判 吸收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史观
创 立
科学社会主义
奠定 理论基石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
①创立者 ②理论来源 ③内容
马克思、 恩格斯 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地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阶级斗争
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①创立者 ②理论来源 ③内容
马克思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学说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地位和意义
①地位: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石
②意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仅是从理性、正义的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的道路。
归纳总结: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历史条件:
4、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来源+历史前提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基石
理论基石
诞生 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拓展提示:虽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但《共产党宣言》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贯穿和渗透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谨以此片献给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2)《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角度 主要内容 意义(补充了解)
①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两个必然”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鼓舞了无产阶级的信心
②从变革社会的领导力量来看:“一个政党” 《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找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者
③从理想目标来看:“一个目标”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上午狩猎、下午钓鱼,晚上讨论哲学。”每个人按照自身的本心,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生活) 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党宣言》发表,不仅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
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首次出版于1932年。
《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发表,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如何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它不仅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实践和认识发展而创立,而且其后继者如列宁、中国共产党人等也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一理论。例如,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中国共产党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开始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一国的实践)
(1)时间 (2)政党 (3)结果 (4)意义
1917年10月 布尔什维克党 (苏联共产党)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科学)、运动(国际工人运动,如巴黎公社)到实践(一国;多国)、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补充: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或集体所有)为基础;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提示:个人消费品和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个人消费品是通过劳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得到的。如:一汽生产汽车,其中的劳动者不是分汽车,而是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获得货币,然后通过货币进行交换,从而获得个人消费品。
如:长春一汽作为国家所有的企业(国企),这个企业的生产资料(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不是董事长的、不是经理的,也不是任何一位员工的,而是属于整个国家以及整个国家的所有劳动者的。
提示:因为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所以生产过程中不存在谁有生产资料谁没有生产资料而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互助的、合作的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剥削制度被消灭了。但要注意: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中仍有剥削关系。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3、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参考教材18页下相关链接)
1945年建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1946年建立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共和国。
1947年建立的: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8年建立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1949年建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4、道路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资料:1991年,苏联由于自身的发展问题,分裂成了15个国家。解体后,苏联的15个加盟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苏联的解体还引发了东欧剧变,全球很多国家接连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现如今,全球只剩5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分别是:中国、朝鲜、古巴、越南、老挝。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
编辑标题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1)规律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2)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前途光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
本框小结
2、诞生(1)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创立
理论
1、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一国的实践):意义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3、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实践
4、道路曲折
5、前途光明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
实践
1、空想社会主义 思想来源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历史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