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0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0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
重要名词:
禅宗、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西学东渐、京师同文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东学西传
学习目标: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子目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时期 概况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明
材料1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渐成熟……因此,所谓中国佛学……是吸取了印度学说所构成的一种新说。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开始传入
日趋兴盛(同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
完成本土化(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
融入中华文化(儒学为核心,兼容佛、道教的理学形成)
大乘
三论宗
唯识宗
净土宗
天台宗
华严宗
禅宗
密宗
小乘
成实宗
俱舍宗
中国佛教
思考:佛教本土化与融入中国文化有何区别?
初祖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禅宗传灯
◎山西悬空寺
材料2 《楞严经》卷四:“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教语,世犹指时间,界指空间。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影响
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
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
因果轮回、消极避世
思考:佛教如何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物质世界?
时间 名称 地点 创办者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奕
1863 上海方言管 上海 李鸿章
1866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 左宗棠
1885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 李鸿章
1880 天津电报学堂 天津 李鸿章
1880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 李鸿章
阶段 时期 概况
西学东渐
现(近)代化
明末清初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曾国藩等(“中体西用”)
开办西式学堂、翻译机构,派遣留学生
康有为、梁启超、地方督抚等(君主立宪)
孙中山、章太炎等(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胡适、陈独秀等(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
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
西方: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传播西方天文、地理、数学、医学)
中国: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
思考:梳理明清以来的西学东渐和现代化进程。
◎清:岁朝图
◎清:嵩献英芝图
材料3 1540年,罗耀拉创立了耶稣会。……一些耶稣会士被派到东亚传教。……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到达澳门,并在1601年到达北京,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使自己和耶稣会同事们适应儒家社会的风俗习惯……帮助朝廷改革历法,并引起朝廷对科学技术各个方面的兴趣。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1·导论》
材料4 悲观。《法华经·八品五门》:“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佛教语,五观之一。谓以慈悲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
阶级。唐陆龟蒙《野庙碑》:“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指台阶。汉王符《潜夫论》:“上下大小,贵贱亲疏,皆有等威,阶级衰杀。”指尊卑上下的等级。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思考:根据材料,思考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晚清民初的有何差异?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四大发明
茶、丝
学术
西传
东传
汉字
制度
建筑
儒学
诗文
历法
佛教
思考:根据地图,梳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
◎中国佛光寺
◎日本招提寺
内容 地区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习俗
科技(四大发明)
物质文化
东亚、东南亚
东亚、东南亚
欧洲
东亚、东南亚
东亚、东南亚
中亚、西亚
欧洲
亚洲、欧洲
文化交流与传播
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谚文、假名、喃字)
儒学成为日、韩的经典、官学
儒学影响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莱布尼茨)
中国佛教影响日本、泰国等国信仰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皆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造纸术、印刷术推动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
火药使骑士阶层衰落,指南针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丰富人们的生活
思考:根据材料,思考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美国·流芳园
材料8 耶稣会士……与本会成员保持着频繁的书信联系,……这些信件及有关中国的新信息,在当时的欧洲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有文化的西方人对18世纪中国胜过了对20世纪中国的了解。……在当时的欧洲,为了尽力斩断形而上学伦理与封建社会的联系纽带,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发现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以同样地方式思索同样的思想,并进行了同样的战斗。”……莱布尼茨和沃尔夫都认识到,在欧洲相当重要的自然法的概念,非常类似于儒家的“道”的概念。
——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
思考:东学西传对欧洲、世界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
小结
中国文化
器物→
制度→
思想
印度佛教
西方文化
吸收
汉字、儒学
佛教、制度
四大发明
中学西传
亚洲
欧洲
传播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1840年后:西学进一步传入
宋初的学者对佛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力倡排佛。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 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 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 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针对训练
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
A.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
B.客观上有利于东亚文化圈的拓展
C.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
D.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明清时期基督教入华,不仅具有宗教传播的意义,也是中西文化双向交通的肇始。当时传教士的文献不只是翻译,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译述。这(  )
A.体现了弥合文化差异的努力
B.反映了中西交流的不断深化
C.推动了基督文化在华的普及
D.冲击了广大民众的传统意识
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法国学者谢和耐指出:“在1600年左右,欧洲的世界观和科学基本内容仍是中世纪的。利玛窦在其中国合作者的帮助下,试图在中国传播的是天文学、几何学、托勒密的博物学等……如果我们转向历史观和人文方面,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国人的观念。”谢和耐意在说明(  )
A.中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
B.明清中华文化的优势明显
C.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增强
D.西学东渐对欧洲影响深远
“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这段讲话蕴涵了中华文化(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以和为贵的道德观
C.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D.厚往薄来的义利观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