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22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22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渐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南北朝、隋唐,遂为佛学之全盛时期。隋唐时有天台、华严、禅三宗之佛学中国化。而唐末、五代,佛学则几全归入禅宗。然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之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局面。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宋明理学概述》
重点
重要名词:
文化、礼乐文明、儒释道、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新文化运动、礼乐制度、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崇德尚贤
学习目标: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子目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点
二、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点
◎四川广汉·三星堆(铜人头像)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人面鱼纹彩陶盆)
◎甘肃秦安·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
(玉琮)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骨耜)
◎山东济南·龙山文化
(黑陶)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
(女神像)
思考:中华文化形成的起源和奠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材料1 在古代汉语中,“文化”指的是与武力征服相对的“文治与教化”,它完全没有今天通常与这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用法相关的“文化”的民族志内涵。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材料2 中国文化之形成…有二大事件,……其一…民族之凝合,建立世系相传之王朝,以为政治社会之中心。……周之王朝成立,大行封建,即为中国历史中第二件大事……中心王朝之力量或精神下覆于四方。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北狄
东夷
南蛮
西戎
华夏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奠基
形成
发展
转型
三代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两宋、元明清
近代
中原华夏族的逐渐形成,周公制礼作乐
华夏认同(孔子阐发西周礼乐文明,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
秦始皇:推崇法家
汉武帝:尊崇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玄学盛行,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式微
佛学繁荣,复兴儒学(韩愈)
新儒学:宋明理学之形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明清之际:个性自由、经世致用(黄、顾、王),康雍乾时期:文字狱
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与传播
思考:根据所学,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
◎《虎溪三笑》
材料3 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代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宗周→春秋,周公→孔子,构成三千年来儒家思想之完整体系。……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以六经传六艺,遂构成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礼乐文明的核心。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材料4 到了《吕氏春秋》则把五行配入四时中去……第一次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依据的宇宙、人生、政治的特殊构造。……而两千余年,阴阳五行之说,深入社会,成了广大的流俗人生哲学。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卷2
思考:近代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定、转型是如何进行的?
◎莫高窟:佛教史迹图
材料5 (西学) 天为无物,地与诸星同为地球,俱由引力相引则天尊地卑之说为诬,肇造天地之主可信,乾坤不成,两大阴阳,无分贵贱,……六经皆虚言……。据此为本,则人身无上下,推之则家无上下,国无上下,从发源处决去天尊地卑,则一切平等,男女决有自由之权,妇不统于夫,子不制于父,祖性无别,人伦无处立根,阴阳…五行……一扫而空。……夫人受中天地,秉秀五行……天垂象见吉凶,儆人改过迁善,故谈天之学,以推天象,知人事为考验,以畏天命修人事为根本,以阴阳消长,五行胜建皇极,敬五事为作用,如彼学所云,则一部周易全无用处,洪范五行,春秋灾异,皆成瞽()说,中国所谓圣人者,亦无知妄人耳。
——宋育仁编:《采风记》(清光绪刊本)卷三
思考: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面对西学,如何艰难开启转型之路?
◎民国:牡丹
◎清:牡丹
◎明:竹鹤图
◎竹林七贤
材料6 中国文化乃由中国民族所独创……故其文化演进,四五千年来,常见为“一线相承”,“传统不辍”。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思考: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
地理位置 孤悬东亚 佛、、西学、民族 儒、释、道、西学、民族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大一统王朝
本土性 包容性 多样性 凝聚性 连续性
◎渔夫图
二、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赵孟頫:水村图
关系 内涵 代表人物 概况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自身
人与他人
人与国家
思考:根据所学,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
和而不同
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
周公、孔子→ 管子、孟子 敬天保民、仁者爱人、仁政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老子、荀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周易》、孟子 屈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太史伯、孔、孟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孔、墨、孟 为政以德、尚贤、尊贤使能
材料7 自其分者而言之,天与人本来是分而为二……“天地不仁”,对人的价值漠不关心,始终是遵循着自己所固有的自然之理独立地运行,而人则是创造了一套价值观念逆天而行,按照自然秩序所无的应然之理来谋划自己的未来。但是,自其合者言之,天与人又合二而一……人作为宇宙间之一物,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然后才是一个社会存在,所以人既有自然本性,又有社会本性,既受自然之理的支配,又受人文之理的支配,此二者密不可分。……因而“究天人之际”也就贯穿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余敦康《朱熹的天人合一思想:兼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考:为什么“天人合一”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材料8 我们固然不能离开传统,不能离开前解释的“成见”,但我们毕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所谓“现代性”,无非是工业化时代……现代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我们只能站在这个时间维度并以现代主体的身份反省和透视传统文化。……因此,“现代性”在其展开中,不仅预示着未来,而且包含着过去。这不只是所谓“积淀”的问题,还有主体自觉的选择问题。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
概况
思想价值
历史价值
道德伦理、价值标准、思想源泉
政治统一、统一多民族、社会进步
思考:问什么农耕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在当今工业信息时代具有价值?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小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思想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标准
历史价值:政治统一、统一多民族、社会进步
阶段 时期
起源 夏商周
奠基 春秋战国
形成 秦

发展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两宋元明清
转型 近代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家国情怀、崇德尚贤
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本土性、包容性
凝聚性、多样性
连续性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针对训练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的精武精神,发扬中华文化,寓教于体的理念。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现实需要
B.政府重视传统体育运动
C.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D.中国民众体质有效提高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既互相驳难,但也相互吸收:《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可以见到儒、释、道三者合一的许多具体描写。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具有(  )
A.兼容性
B.多元性
C.独立性
D.宗教性
下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
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 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
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 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记载 篇章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召诰》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多士》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多方》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大诰》
汉语里有很多词语来自佛教,如“刹那”、“执着”、“大千世界”、“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天花乱坠”等等。这表明佛教的传入(  )
A.受到中国社会的同化
B.冲击了中国的本土文化
C.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