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九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重点重要名词:李希霍芬、张骞、丝绸之路(陆上、草原、海上、西南-茶马古道)学习目标:了解古代不同类型的商路。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子目一、古代商路之开通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一、古代商路之开通丝绸之路 兴起 繁荣 衰落 短暂复兴 主要商品陆上丝绸之路材料1 “丝”比“路”更容易引人误解,因为丝绸只是丝路货物中的一种而已。……另一种常见的商品是公元前二世纪发展的纸。……“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个晚近的发明。生活在这条商路上的商人们并不使用这个名词。他们把这条路称为撒马尔罕道,有时称为(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或者“北道”。到了1877年,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才造出“丝绸之路”这个词。……丝绸之路这个词甫一出现就被看作是一条商旅往来不断的笔直大道……丝绸之路是一系列变动不居的小路和无标识的足迹。——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西汉 隋唐 唐中期以后 元丝、瓷、纸等思考:简述”陆上丝绸之路“之兴衰。材料2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 BC138 BC119任务结果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未到目的思考:概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你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的说法?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沟通西汉与西域材料3 从8世纪开始,在亚洲海域的两端,关于航线、航海技术、陌生国家和地方知识的发展尤其迅速。……从8世纪开始,唐朝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于是海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此期间,“印度化”在东南亚许多地区不断向前发展。……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的进一步传播触(到)…黄海和东海。日本和朝鲜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 ——罗德里希·普塔克《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兴起 初设管理机构 繁荣 顶峰海上丝绸之路路线西汉 唐(市舶司) 隋唐、两宋、元 明初至印度洋 登州、扬州→朝鲜、日本 广州→波斯湾 最远:东非 (枢纽:广州、泉州、明州) 郑和下西洋思考:简述”海上丝绸之路“之兴衰。丝绸之路 路线 作用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漠北草原、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小亚细亚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关中→成都→横断山脉→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沟通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材料4 如果通行货物的数量或者往来人数是考察一条道路的唯一标准,丝绸之路曾是人类历史上交通流通量较少的道路之一,也许研究的价值并不大。然而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路上穿行的人们把他们各自的文化像其带往远方的异国香料种子一样沿途撒播。他们在丝路上落户并蓬勃发展,与当地人融合,也与后来者同化。 ——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思考:根据所学,简述”草原、西南丝绸之路“之兴衰。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铁器瓷器四大发明葡萄“汗血马”苜蓿胡椒胡桃胡瓜胡葱胡萝卜棉花香料珠宝玻璃金银器皿中西材料5 “丝绸”之路,它纤细得让强力过不来,而思想和货物却可以通过。——张祥龙《中西印哲学导论》思考:有哪些日常衣食来源于丝绸之路?举例说明。◎唐三彩载乐俑(乐工服饰、面部轮廓说明其来自中亚)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思想文化交流有何特点?造成了哪些影响?丝绸之路 领域 概况中国输出 中医外国输入 宗教艺术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材料6 敦煌原系中国与外国在陆地上的交通要道,即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又是边防重地。……敦煌的文物中,还有梵文、藏文、西域文的写本。……石窟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塑像、壁画等艺术作品,从中也可以看出历代艺术发展的面貌。——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丰富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交融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小结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古代商路之开通中西文化之交流其他商路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物质和技术交流思想文化交流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唐朝时期,“1”达到了交通的巅峰B.唐朝中期后,“3”的交通地位下降C.“2”加强了西南与内地、中外之间联系D.“4”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通道针对训练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订字源的字书。其中,释“僧”字为“浮屠道人也”,释“塔”字为“西域浮屠也”。“浮屠”即梵语Buddha的音译,可指称佛陀、佛教、佛塔等。这些考释可用于佐证( )A.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C.佛教主动融入中国文化 D.统治者对佛教大力推崇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最能说明,茶马贸易( )A.扩大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C.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 D.有利于国家的边疆治理英国史学家马克辛·伯格在其著作中写道:“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 )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 B. 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 D .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出处 记载《汉书·张骞传》 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吕思勉《中国通史》 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原令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