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习评价
七年级历史纸笔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1206年,成吉思汗创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与此同时,蒙古军队到达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蒙古政权的特点是( )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热衷于发动战争 D. 效仿中原体制
读《元朝形势图(1330年)》,完成下面小题。
2. 元朝为了加强对今天西藏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立( )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御史台 D. 宣政院
3. 元朝为了提高对今天以西安为中心的三秦大地管理效率,在这一地区设立( )
A. 汗国 B. 都元帅府 C. 行中书省 D. 巡检司
4. 经济作物一般具有地域性强、商品率高的特点。宋元时期,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和海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这一现象促进( )
A. 南方市场经济发展 B. 南方手工业快速发展
C 边境贸易发展 D. 海外贸易发展
5. 《耕获图》(下图)描写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情景。从图中看,宋代农民种植的主要作物是( )
A. 粟 B. 水稻 C. 玉米 D. 小麦
6. 阅读下面几件宋代瓷器,你认为宋瓷的特点是( )
A. 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B. 体现了民族之间文化交流
C. 是贵族身份象征 D. 主要用于祭祀
7. 张晋藩在《中国法制通史》中记:“1160年,市舶司年收入达二百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至1172年,仅泉州、广州两市舶司的净收入就达二百万缗,约占当时南宋年度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市舶司能在两宋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两宋时期( )
A. 农业发展 B. 手工业发展 C. 对外贸易繁荣 D. 榷场交易繁荣
8. 马可·波罗生卒时间是1254-1324年,意大利热那亚市政厅展示马可·波罗画像(如图)创作于1867年。这幅画反映约500年后马可·波罗在意大利人心目中形象是( )
A. 虔诚基督教徒 B.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 东西方文化传播者 D. 开始对中国殖民掠夺
9. 宋朝人邢昺讲:“臣少时业(研习)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百分之一二),盖传写不给(不给力),今(雕)版大备,士庶之家皆有,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邢昺认为儒者“逢时之幸”是指( )
A. 创立科举制 B. 发明印刷术
C. 生在开元盛世 D. 开通京杭大运河
10.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写历法《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据此,《授时历》对哪一社会生产活动有重要指导作用( )
A. 海外贸易 B. 农业 C. 手工业 D. 商业
11. 两宋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下面哪一主张是理学核心思想之一( )
A.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为政以德
12. 明太祖总结元朝灭亡原因:“其(元朝)亡也,由(原因是)委任权臣,上下(皇帝与普通官员)蒙蔽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因此,明太祖( )
A. 采取“削藩”政策 B. 废除丞相
C. 设立“厂卫” D. 分解行中书省权力
13. 把“丝绸之路”“鉴真东渡”“市舶司”“郑和下西洋”等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你认为中国古代长期( )
A. 实行中央集权制 B. 重视农业生产
C. 坚持民族交融 D. 保持中外交流
14. 澳门妈祖阁(下图)建于1488年。妈祖被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部分人民看作护航海神。1553年,葡萄牙人从妈祖阁登陆澳门,把澳门称作Macau。依据材料,对妈祖阁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中国被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见证
B. 这是中国反侵略战争的代表
C. 它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
D. 它体现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仰慕
15. 李祖陶《迈堂文集》记:“今之文人,一涉笔唯恐触犯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看景……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清朝初期,产生这种社会风气的原因是( )
A. 设立军机处 B. 大兴文字狱
C. 实行闭关政策 D. 推行“鱼鳞图册”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6.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他定国号为__________,1272年,又定都__________,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7. 9世纪,回鹘部落离散,其中大多数西迁到今新疆地区,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__________族主体。13世纪,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融合,形成我国__________族的前身。
18. 商业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增长。北宋前期,四川出现“___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中,美洲等地__________大量流入中国,成为百姓纳税的货币。
19. 北宋,张择端创作《__________》描写东京街市繁华。元朝,马可·波罗口述《__________》,展现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
20.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__创作的黄金时期,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宋代,__________成为主要文学形式之一,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21. 隋唐时期创立__________,国家开始用考试办法选拔人才。明朝,参加考试的读书人(称作士)答卷必须写“八股文”,人们称这种选拔人才办法是__________。
22. 明万历初年,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__________。清康熙末年,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史称__________(简称)。
23. 1790年,徽剧戏班到京为乾隆皇帝献艺。道光年间,徽剧在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优点的基础上,发展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人称之为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4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小腿)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
材料二:为治之道,在于一(统一)道德而同(使相同)风俗。今天下之广,生齿(人口)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道德何由(用什么方法)而一?风俗何由而同?
——明太宗永乐十六年科举考试殿试策问试题
材料三: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清圣祖(康熙帝)实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先存百姓”采取了什么措施?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这道试题是否有助于明朝选拔出真才实干的官员,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谈谈清圣祖所说的“守国之道”指的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帝王(统治者)开创“治世”之道(经验、方法)。(答出3点即可)
25. 探究题。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之一。完成下面问题,你对中国古代城市会有较完整理解。
【盛唐都城】
材料一:
【宋元乡镇】
材料二:在宋代乡村,“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乡村出现草市。镇在北魏至隋唐时期是军事性质的防守辖区。北宋时期,镇逐渐形成交易市场,政府在镇设置征收商税的官员,镇便成了商业性质的市镇。市镇和草市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八年级历史教参
【明清“四聚”】
材料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颜料行会馆碑记》云:“京师称天下首善地,货行会馆之多,不啻(不止)十百倍于天下各外省”。晏斯盛在《请设商社疏》中讲:“查该镇(汉口)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商有商总,客有客长,皆能经理各行之事”。乾隆年间,人们赞叹“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聚在一起)。古籍记载:“(佛山镇)诸宝货南北互输,以佛山为枢纽,商务益(更加)盛”。
(1)唐朝流传“扬一益二”的谚语,反映扬、益两座城市繁华。结合《唐朝经济分布图》,扬州、益州这两座城市分布在哪条大河附近?指出两座城市什么行业最兴盛?
(2)结合《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及所学知识,简述外郭城实行坊市制度的基本状况。
(3)结合材料二,“镇”的功能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发生什么变化?
(4)结合材料三,明清时天下四聚(城镇)指哪四座城市?概括“四聚”的共同特征。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自唐至清我国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习评价
七年级历史纸笔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2. D 3. 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6题答案】
【答案】 ①. 元 ②. 大都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维吾尔 ②. 回
【18题答案】
【答案】 ①. 交子 ②. 白银
【19题答案】
【答案】 ①. 清明上河图 ②. 马可·波罗行纪
【20题答案】
【答案】 ① 诗歌 ②. 词
【21题答案】
【答案】 ①. 科举制 ②. 八股取士
【22题答案】
【答案】 ①. 一条鞭法 ②. 摊丁入亩
【23题答案】
【答案】京剧(京戏)
三、材料解析题(40分)
【24题答案】
【答案】(1)措施:吸收隋亡教训,施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百姓赋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2)判断:不能选拔真才实干的官员。
(3)“守国之道”:争取民心(百姓支持)。
(4)方法:吸取历史教训;与民休养生息;重视文化教育;完善官员选拔制度等
【25题答案】
【答案】(1)大河:长江兴盛:造纸、制瓷、纺织、制茶。
(2)状况: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坊门、市门按规定时间开放。
(3)变化:从军事性质转为商业性质。
(4)四聚:京师(北京)、汉口、苏州、佛山。特点:商业繁荣,交通发达。
(5)趋势:从大都市拓展到乡村;商业规模越来越大;出现商业都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