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分班暨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分班暨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阳泉一中2025年高二分班考试试题
学科: 历史 考试时间 75分钟 分钟 分值 100 分
密级:秘密 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客观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系列区域文化重心。这些区域文化重心大都程度不等地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聚落群或古城,以及大型建筑、祭坛等。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需要精确规划和专门分工。这表明,这些早期区域文化重心( )
A.私有财产已经出现 B.组织动员能力较强
C.原始农业长足发展 D.社会分工日趋明显
2.有专家指出,秦始皇通过军事征服手段统一中国后,使六国的贵族阶级作为一支现实的政治力量不复存在,但他们的社会文化影响依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然而,秦始皇并没有在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上下大气力,解决当时地域文化间的矛盾冲突问题,这就为日后发生的六国民众的反秦斗争埋下了伏笔。该专家认为秦末大起义的爆发是缘于( )
A.文化观念的对立 B.残酷的政治压迫
C.野蛮的经济剥削 D.集权体制的加强
3.据记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登记百姓户口与土地的重要簿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炎建议作两税法。”由此可知,唐朝推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解决财政困难
C.减轻农民负担 D.缓和阶级矛盾
4.南宋学者曾评价:“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说明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过度集权,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文人政治
C.藩镇割据,边防危机 D.因俗而治,羁縻政策
5.明代中叶,小说脱离口头创作进入书面创作,白话小说正式登上文坛,广泛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占很大份量,批判了封建礼教,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这反映了( )
A.程朱理学残酷压制 B.印刷技术快速进步
C.国民素质普遍进步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6.有学者指出,后人论及中体西用,每多讥刺之词,然考察其历史,可以发现中体西用论在尊崇中学的前提下,以比较温和的色彩避过了顽固守旧派“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为引进西学开了一条通道。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早期现代化尝试步履维艰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C.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必然 D.清末新政实施的有利因素
7.有学者认为,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这一见解( )
A.认识到辛亥革命后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中国国情
B.认为西方政党政治模式只能用于西方社会不可以被移植
C.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
D.指出要实行政党政治必须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8.1924年,广东广宁农民提出减租要求,特别是青年农民,说:“打死也要减租”。湖南一些农民还提出了“平了”“平产”“平了这个等”“竞佃”“均佃”等,甚至还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和“解放弱小民族”等口号。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双减双交”政策的推行 D.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
9.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等。该条约本质上( )
A.反映了国家利益需求 B.确立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体现平等互利外交观 D.反映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10.计划经济年代,白菜被列为“国家二类物资”,被称为“百菜之王”,统一收购销售。1991年,凭副食证、排大队才能买到的白菜,改为“敞开销售、自由选购、自愿储存”。菜架上,白菜从“唯一”变成“之一”。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11.下表所示为欧亚大陆文明与美洲古代文明关键性节点发展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欧亚大陆 美洲
两河流域 中国 安第斯山区 中美洲
驯化动物 公元前8300年 公元前7500年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3000年
广泛使用金属 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000年 公元1000年 —
文字 公元前3000年 不晚于公元前1500年 — —
A.地理环境决定区域文明 B.世界文明发展有差异性
C.经济水平影响文明程度 D.欧亚文明优于美洲文明
12.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随后他没收了全国近一半的土地,将其中1/6未开垦荒地和森林作为王室土地,把全国土地的1/4分给教会,其余分封给180个大封建贵族。王室领地交通便利,而且大多是连成一片的肥沃之地,而封建贵族的封地往往是随征服进程而分得的,比较分散。这集中体现了英国( )
A.王权借经济优势强化控制 B.封建庄园经济初步形成
C.教权与王权形成共治格局 D.封君封臣制度走向衰落
13.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三个历史事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革命爆发都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
B.革命后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C.都有对“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D.都是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14.下表为美国泰勒·C·凯伊发表于1896年的漫画《古巴情景剧》。作者意在( )
漫画中美国被描绘成一位“高贵的英雄”;代表西班牙的“超级恶棍”,身着黑色服装,眼神狡诈,充满邪恶;古巴则化身身着白衣的年轻白人女性,显得清白、无辜、贫穷、无助;面对“超级恶棍”的威胁和女性的软弱求助,美国挺身而出
A.丑化欧洲列强在拉美的统治 B.为美国的侵略扩张制造舆论
C.鼓吹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 D.宣扬白人至上的种族优越论
15.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经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在召开会议讨论时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美、英、苏、中关系走向恶化
C.战后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理 D.大国利益影响战后国际秩序
16.如表所列史实反映出,这一时期美苏( )
1962年10月 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发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
1972年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莫斯科会晤,双方签署了多项双边文件
对抗与缓和的并存 B.共同主宰世界
C.实力均衡互有攻守 D.军事冲突加剧
主观题
二,材料分析题(17题16分,18题14分,19题2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或宗教热忱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大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和权贵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
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地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世纪、17世纪的欧洲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得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16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格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的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文明在文化上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 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 (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文明多元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袁世凯死后,北洋派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全局的人。在新旧约法之争中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段祺瑞试图通过召集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来达到权力合法化。黎元洪为赢得革命势力的支持,也力主组织第一届国会复会。“府院之争”中段祺瑞被免职,张勋率兵入京,再次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兵败,冯国璋代行总统职权,段祺瑞再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
——摘编自郭坤杰《长时段视野下北洋军阀统治及特点》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目录。
目录 标题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第二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第三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四章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七章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第八章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第九章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洋时期军阀政府统治的政治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五四运动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的。(8分)
(3)择取目录中的任意一章,参考标题,拟定主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合理,逻辑清晰,阐释充分。)(10分)
附: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B A B A D A A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C B A C B D A
17.(1)变化: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为个人利益及宗教热情,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奋斗。
原因:文艺复兴使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8分
(2)变化: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
后果:中国,起到了自卫作用;但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
18.(1)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资源条件的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交通条件的限制;政治经济的交流和影响;习俗观念、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周边环境的影响。6分
(2)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文化荟萃之地;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统治者的重视;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或对不同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尊重)。8分

19.(1)特征:共和为虚,独裁为实;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政局动荡。4分
(2)阐释:面对国内军阀的反动压迫,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先进青年为先锋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了。五四运动是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8分
(3)示例 10分
【示例一】
选取第一章标题
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论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遇惨败,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由此爆发,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最高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中国共产党成立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示例二】
选取第二章标题
主题: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
论述: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在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1930年,全国已经建立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收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行不通,中国共产党从以俄为师到结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