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课件(共36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课件(共36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用科学赞美激发孩子“内驱力小宇宙”
三8班期中家长会
为什么夸?
如何正确夸?
反面教材警示
名人案例故事
目 录
语文学科专属夸奖
现场演练环节
为什么夸?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夸奖不是“哄孩子”,而是大脑营养剂
科学依据
现实对比
★脑科学研究:被夸奖时大脑分泌多巴胺,孩子会更主动重复被夸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被积极期待的孩子智商平均提高27%。
★常被批评的孩子:遇到困难先想“我不行”。
★常被夸奖的孩子:遇到挑战先说“我试试”。
为什么夸?:
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指当权威者(如老师、家长)对某人抱有较高期待时,这种正向期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被期待者的行为,使其表现更接近预期。简单来说,“你相信孩子能做到什么,孩子就更可能做到什么”
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
背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成绩长期落后,家长常批评“你就是数学不开窍”。
行动:家长改变策略,每天鼓励孩子:“老师说你最近课堂反应变快了,你其实很有数学潜力!”并陪孩子玩数学游戏(如扑克牌计算),避免否定性语言。
结果:3个月后,孩子主动完成作业并提问,期末成绩提升20分,且对数学产生兴趣。
案例一:从数学困难到主动学习
背景:孩子因被同学嘲笑“画得丑”而抗拒美术课,总说“我永远画不好”。
行动:家长刻意展示“期待”,在家中挂起孩子的涂鸦,说:“我觉得你的配色特别大胆,说不定能得奖!”并每周陪孩子完成一幅主题画作,重点夸奖细节(如“树叶的纹理很有趣”)。
结果:半年后,孩子自愿参加校级绘画比赛并获得三等奖,自信心显著增强。
案例2:从“不敢画画”到获奖作品
如何正确夸奖?
如何正确夸奖?
避开3大坑,掌握“FFC”夸奖法
错误示范:
1、敷衍式:“真棒!”(孩子不知道哪里棒)
2、对比式:“比隔壁小明强多了!”(引发嫉妒心)
3、结果式:“考了100分才值得夸!”(忽略努力过程)
如何正确夸奖?
避开3大坑,掌握“FFC”夸奖法
FFC黄金公式:
★feeling(感受)+fact(事实)+compare(对比进步)
★例子:“妈妈好感动(感受)!你主动整理了书桌(事实),比上周多坚持了10分钟呢(对比)!”
FFC黄金公式:
场景:孩子没等催促,主动写完数学作业
FFC法:
- Feeling(感受):“爸爸看到你今天的作业本特别开心!”
- Fact(事实):“你不仅自己读题,还画了线段图辅助思考”
- Compare(对比进步):“上周遇到应用题总要喊妈妈,今天全程都没求助哦!”
效果:强化孩子“独立解题”的行为,而非只关注答案对错 。
案例一: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FFC黄金公式:
场景:孩子主动教3岁妹妹拼拼图
FFC法:
- Feeling(感受):“妈妈刚才心里特别骄傲!”
- Fact(事实):“你发现妹妹拼不好,马上放下玩具去教她”
- Compare(对比进步):“上次妹妹弄坏你绘本时你还生气,这次却这么有耐心!”
效果:让孩子感受到“情绪管理”和“责任感”的成长
案例二:孩子照顾弟弟妹妹
反面教材警示
1、虚假夸奖:糖衣炮弹毁信任
错误案例
场景1(学习):
孩子数学考了70分(班级平均分80),家长说:“你简直是数学天才!下次肯定考满分!”
场景2(生活):
孩子胡乱扫了两下地说“我做完家务啦”,家长边玩手机边说:“宝贝真是家务小能手!”
2、虚假夸奖
后果分析:
孩子会逐渐发现夸奖与事实不符(如成绩依旧中下、地板仍有污渍),产生两种反应:
① 怀疑自己:“我明明没做好,爸妈为什么骗我?” → 自我认知混乱
② 怀疑家长:“大人说话不可信” → 未来对父母的鼓励免疫
改进方案:
-STEP1:描述客观事实
“妈妈看到你主动提出扫地(事实),这个态度值得表扬!”
- STEP2:提出建设性建
“如果下次能把沙发底下的灰尘也清理掉,就更完美啦!”
乐于人
2. 条件绑架:爱成了“交易筹码
错误案例:
-场景1(考试):
“这次考进前三名,爸爸就带你去迪士尼!”
- 场景2(行为):
“只有每天练琴1小时,才是妈妈的好孩子!”
后果分析:
- 孩子形成“有条件的爱”认知:
- 一个五年级学生在日记写道:“如果我考不好,爸妈就会讨厌我。”
- 这类孩子容易焦虑作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或自暴自弃(认为达不到标准干脆放弃)
2. 条件绑架:爱成了“交易筹码
强调“爱是无条件的”:
“无论你考多少分,爸爸妈妈都爱你。不过我们一起来分析错题好吗?”
用“愿望”替代“交易”:
“如果你坚持每天练琴,暑假或许有机会参加音乐会哦!”(把奖励变成成长机会)
改进方案
3. 人设绑架:锁住成长的可能性
错误案例:
- 场景1(天赋论):
“你天生脑子聪明,稍微学学就能考好!”
- 场景2(性格标签):
“你性格内向,不适合当班干部!”
3. 人设绑架:锁住成长的可能性
后果分析:
- 心理学中的“固定型思维”陷阱:
- 被夸“聪明”的孩子遇到难题时,52%会选择更简单的题目(斯坦福大学实验数据)
- 被贴标签的孩子会自我设限,如:“我内向,所以不敢举手发言”
改进方案:
- 用“成长型思维”语言替代:
ד你真有艺术天赋!” → √“你这幅画的色彩搭配比上次更有创意了!”
ד你性格太软弱” → √“妈妈注意到你刚才对小同学说话很温柔,这也是种力量!”
名人案例故事
案例一:谷爱凌——夸过程不夸结果
背景:
9岁的谷爱凌加入专业滑雪队,同龄男孩嘲笑她“女孩不可能做好空中翻转”。
- 训练日常:某天练习1080动作时连续摔倒5次,膝盖淤青仍坚持加练
-母亲夸奖:
从未说过“你一定能赢”或“你是最棒的”
训练后拥抱她说:“妈妈看到你今天比昨天多试了3次(Fact),摔倒了也笑着爬起来(Fact),这种勇气比奖牌更珍贵(Feeling)!”
案例一:谷爱凌——夸过程不夸结果
长期影响:
- 谷爱凌在纪录片中说:“妈妈让我明白,赢的意义不是打败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 2022冬奥会第三跳前,她选择挑战从未成功的1620动作,理由是:“我想让世界看到,女孩可以勇敢突破极限。”
案例二:莫言——具体化夸奖点燃文学梦
背景:
小学三年级的莫言因“三年自然灾害”辍学放牛,性格孤僻,唯一慰藉是观察自然。
- 作文事件:他在作文《我的母亲》中写道:
“娘弯腰捡麦穗时,脊背像拉满的弓,汗水滴进土里,砸出一个个小坑。”
- 老师批注:
未简单打“优”或写“语句通顺”
用红笔划出这句,批注:“泥土的香味从字里钻出来!继续写,你能让更多人‘看见’农村。”(Fact+Feeling)
案例二:莫言——具体化夸奖点燃文学梦
长期影响:
-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特别提到:“老师的话让我知道,最朴实的观察也能成为艺术。”
- 后来创作《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时,始终坚持“用细节唤醒集体记忆”的写作观。
案例三:达芬奇——保护好奇心的夸奖
背景:
14岁的达芬奇被送去佛罗伦萨学画,因总画“怪异”昆虫被同学排挤。
- 课堂事件:当其他学生临摹宗教画时,他花一周观察甲虫,画出甲壳的36块结构图
- 老师韦罗基奥的反应:
未批评“不务正业”
拿起画作惊叹:“你记录甲壳纹理的精确度堪比科学家!(Fact)艺术与科学本就该像双翼一样共存!(Feeling)”
案例三:达芬奇——保护好奇心的夸奖
长期影响:
- 达芬奇笔记中记载此事:“老师的话让我确信,好奇心不是缺点,而是探索世界的钥匙。”
- 后来创作《蒙娜丽莎》时,他解剖30具尸体研究微笑肌肉走向;设计飞行器前,连续三年观察鸟类翅膀。
语文学科专属夸奖法
场景一:写作文——用「细节雷达」代替笼统夸奖
错误案例:
- 情境:孩子写《我的小狗》,文中出现“小狗跑得像闪电一样快”
- ×错误夸法:“好词好句真多!继续努力!”
- 问题:孩子不知道哪句写得好,可能误以为要堆砌华丽词汇
场景一:写作文——用「细节雷达」代替笼统夸奖
正确操作(FFC法):
1. 抓取细节:
“你写‘小狗跑起来时,耳朵像小翅膀一样呼扇’(事实)”
2. 具象化感受:
“妈妈眼前好像有只小狗在摇头晃脑(感受)”
3. 对比进步:
“上个月你写动物还用‘很可爱’,现在会观察耳朵的动态了(对比)!”
场景二:朗读课文——用「情绪地图」替代音量评价
错误案例:

- 情境:孩子朗读《观潮》,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提高音量
- ×错误夸法:“读得真大声!不错!”

- 问题:忽略孩子对情感的揣摩
场景二:朗读课文——用「情绪地图」替代音量评价
正确操作(FFC法):
1. 标记情绪点:
“你读到‘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声音突然变有力(事实)”
2. 反馈生理反应:
“爸爸听得汗毛都竖起来了(感受)”
3. 对比成长:
“上周读《荷花》还像小和尚念经,今天已经会用声音画画了(对比)!”
场景三:练字——用「显微镜夸奖」代替模糊表扬
错误案例:
- 情境:孩子写“树”字,木字旁和“对”部比例协调
- ×错误夸法:“字很工整,继续保持!”
- 问题:孩子只关注“整齐”,忽视结构美感
场景三:练字——用「显微镜夸奖」代替模糊表扬
正确操作(FFC法):
1. 拆解笔画:
“木字旁的竖线像树干一样直(事实)”
2. 类比联想:
“左右两部分像好朋友手拉手,不挤也不分太开(感受)”
3. 历史对比:
(拿出上周作业)“看!之前‘对’部总写太大,今天大小刚刚好(对比)!”
现场演练环节
现场演练
情景:孩子背课文5遍才记住,气喘吁吁来找您。
家长一:
错误回应:总算背下来了,快去吃饭!
家长二:
科学夸奖:妈妈看到你擦了汗还在坚持(事实),5遍的努力让知识扎根啦(对比)!现在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感受)
VS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