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调研测试(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调研测试(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调研测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8页,3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座位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人员在距今5300—4600年的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还在很多红烧土残块中发现稻谷、稻壳痕迹。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以上考古发现( )
A. 为确信先民生活富足提供了资料 B. 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矛盾激化
C. 证明屈家岭是最早的水稻种植地 D. 反映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
2.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 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 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 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 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4.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 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 坚持以法治国
C. 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 推行小篆字体
5.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A. 重农抑商 B. 统一度量衡 C. 盐铁官营 D. 清查全国垦田
6.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认为秦人先祖是颛顼帝。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春秋时期秦景公大墓,出土的石磬上刻有“高阳有灵,四方以鼐”,意即秦人祖先高阳(即颛顼)显灵,秦境内四方得以安定。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说明( )
A. 三皇五帝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B. 《史记》的编纂基本上有据可依
C. 考古成果可以纠正史书谬误 D. 《史记》撰写主要依据考古材料
7. 439年北魏灭北凉,河陇士族大量迁往京师平城,河陇学术随之日渐衰落,陇右与河西地区经学、史学、文学等全面繁荣的学术局面和“两翼齐飞”的学术格局不复存在。材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迁移引发学术文化中心的转移
B. 边塞环境阻碍文化发展
C. 士族门阀一定程度有利于学术发展
D. 契丹政权的封建化趋势
8. 隋朝盛极一时,各项建设较多且规模宏大。其中首次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的建设成果是( )
A. 修造云冈石窟 B. 兴建洛阳城 C. 开通大运河 D. 设置乡间义仓
9. 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反映了当时( )
A. 科举制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 选官只注重门第和家世
C. 程朱理学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D. 科举是唯一的选官方式
10. 如图是对唐代某赋税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实施( )
●量出制入; ●户无主客,人无丁中,以贫富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A. 遏止了土地兼并 B. 稳固了均田制
C. 取消了传统的人头税 D. 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1. “安史之乱”后,陷入割据的河朔地区仍于建中元年(780年)与其他地区同步推行了两税法,其士子接受的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教育。这说明,此时( )
A. 唐朝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 B. 藩镇隶属于皇权专制统治
C. 外重内轻的局面已经形成 D. 藩镇割据的基础已被瓦解
12. “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趋时贵书”现象的出现缘于( )
A. 书法艺术成熟 B. 重文轻武政策 C. 印刷术的传播 D. 贵族政治发展
13. 《元史·地理志》: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南北面官制 C. 行省制 D. 猛安谋克制
14. 10世纪以前,柑橘是权贵阶层才能够食用的稀有果品;10—13世纪,食用柑橘成为皇室、士大夫、平民阶层共同的习惯,柑橘成为传统节日的重要水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商业市镇的兴起 D. 民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15. 明中期以后,有些初学后生略晓文艺便眼空四海,部分士人表里不一,其中获得官职的士人更是张扬无忌,出入都是明轿高轩。明朝士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学传统的式微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社会风俗的转向 D. 官场风气的恶化
16. 清朝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时,雍正帝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调查李卫,并以密折上报皇帝。后来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帝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的优劣所知不多,要求李卫“于伊莅任后,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以上现象说明( )
A. 密折制度强化对官僚控制 B. 雍正皇帝对地方官高度信任
C. 密折制度形成于雍正时期 D. 雍正设置军机处以加强专制
17. 乾隆年间,在南方某繁华城市中,“昔日之旷野,今尽为繁华之区,四方贾人辏集,百货汇聚,千街错绣”,而北方一些传统商业城市则略显衰落。这体现了( )
A. 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 B. 南方手工业远超北方 C. 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 D. 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
18. 宋代农学家陈旉指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应当“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元代农学家王祯认为:“粪田之法,得其中则可。”清代理学家杨双山提出施粪肥需“时宜”“土宜”“物宜”“贵在因物试验,各适其性”。这些认识( )
A. 蕴含了注重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 B. 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 表明了古代实验科学的发展进步 D. 关注了人地矛盾尖锐的社会问题
19. 亚洲和西方之间白银的流通,随着贸易差额的变动,有其涨潮和退潮的交替时期。1842年,白银在现代贸易史上第一次大量地真正由亚洲输往欧洲。当时人们在解读这一货币流通现象时,最准确的是( )
A. “英国及西欧茶叶消费迅速增长” B. “英国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
C. “以武力打开了天朝帝国的大门” D. “东印度公司放弃贸易垄断”
20. 1842年上海开埠,在清政府默许下,各国向上海地主进行租赁活动,租界区人口不过千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地价飙升,租界人口暴增至54.4万人,但整个上海本地人口却无太大变化。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崛起的吸引 B. 租界政策的开放 C. 中西交流的深入 D. 时局动荡的影响
21. 1869年,左宗棠在陕西建立了西安机器局;1872年,西安机器局迁至兰州,改名为兰州机器局,该局为驱逐外匪阿古柏和收复新疆提供了大部分军火。据此可知,该机器局的设立( )
A. 化解了清政府的边疆危机 B. 反映洋务运动具有一定成效
C. 开启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D. 推动了军事体制的根本变革
22. 湖南手工业向称发达。然而20世纪初,时人“欲求一匹真土纱土布,几如披沙拣金”;大批手工业者被抛入城市,正业之农耕变成副业,副业的苦力变成正业。据此可知,当时湖南( )
A. 民众的择业观念多元化 B. 土布销售市场几近饱和
C. 社会经济结构悄然变化 D. 近代民族工业技术落后
23. 如图是民国初年《新闻报》刊登的一幅名为“再造民国之最要着”的漫画。画面中是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鼎足分别写有“立法”“行政”“司法”字样,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修补“立法”一足。该漫画反映出( )
A. 民主共和得到一定维护 B. 北洋军阀统治基础薄弱
C. 护法运动取得最终成功 D. 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
24. 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告农民书》中提出了组织农民协会,再由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公布了农民协会章程,并对如何具体组织农民自卫军提出了指导意见。这反映出中共当时( )
A.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 注重改善民众文化水平
C. 加强对革命军队的领导 D. 重视发展农民革命力量
25.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面临严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响亮口号。某边区军民响应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战士们拿起锄头垦荒,妇女们纺纱织布。这一运动主要是为了( )
A. 贯彻“三三制”原则 B. 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C. 实现工农群众自治 D. 为抗战提供军事支持
26.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布《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号召“所有文化水平低的党员和干部,都必须努力地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与定期的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一决定( )
A. 有利于解放区的城市管理 B. 为保障全国执政奠定制度基础
C. 探索了宣传工作的新形式 D. 为进行战略大决战准备了条件
27.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人口及土地占有比重的情况。面对当时中国农村状况,人民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发动土地革命 B. 开展合作化运动 C. 推行土地改革 D. 合理调整工商业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上海市民主妇联筹委会与工作团体相互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厂托儿所的整理与改造工作,并积极帮助若干私营工厂建立托儿所”。截至1950年9月,全市工厂托儿所共有床位3000余个,共收托4600余名婴儿。上述举措( )
A. 有助于保障生产效率 B. 提升了女工群体的社会地位
C.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D. 保证了完备福利体系的构建
29. 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 )
A. 新兴国家崛起逐步瓦解国际旧秩序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
C. 联合国逐步引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 D. 中国开始主导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
30. 从1979年到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9%,人均占有粮食从1978年的318.74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2.84公斤。这主要得益于( )
A. 设立经济特区 B.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31. 企业办“社会”,长期以来是困扰国企的一大难题。从1987年起,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开始大胆探索,将职工食堂、幼儿园、招待所、小卖部、车队、基建队机修车间等分离出去,使其转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这一做法主要得益于( )
A.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 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C. 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 户籍管理的政策性调整
32. 21世纪初,对中国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规则制定起着关键作用的是( )
A. 加快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B.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D. 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33. 下表2017—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及部分门类产出统计表。下表反映了我国( )
单位:亿元
年份 类别 体育产业总产出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出 体育教育培训产出
2017 21987.7 581.3 341.2
2018 26579.0 1028.0 1722.0
2019 29483.4 1796.6 1909.4
A. 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 B. 体育产业中心发生转移
C.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D. 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34.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海洋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变化:由建立强大的海军转变为建设海洋强国,由近岸防御发展到远洋护卫,由维护国防安全转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由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转向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海洋开发与管理也日臻成熟和全面。上述变化( )
A. 体现国家发展战略转变 B. 说明中国已跻身世界一流强国
C. 反映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反映了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实施
35.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这反映出( )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 市场经济激发企业活力
C. 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D. 时代精神助推民族复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绫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摘编自叶隆礼《契丹国志》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国家大一统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于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迁都北京的原因。
3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很多新式学堂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面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颇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材料二 每一个旅行者都将是祖国开发的一员。旅行团的组织是要把过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旅行权利扩张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去。农村和工厂的劳动英雄会有交换旅行。团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对于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1950—1951年的《旅行杂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人对旅行功能的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调研测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8页,3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座位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B
【26题答案】
【答案】A
【27题答案】
【答案】C
【28题答案】
【答案】A
【29题答案】
【答案】B
【30题答案】
【答案】C
【31题答案】
【答案】C
【32题答案】
【答案】D
【33题答案】
【答案】D
【34题答案】
【答案】A
【35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36题答案】
【答案】(1)意义: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辽在南京发展农业、手工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南京远离北方边疆,不利于应对北方防御问题及管控元朝残余势力,北京靠近北方边疆,便于军事防御与国家安全维护;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深知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推动迁都;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海运可从东南补给京师,保障北京物资供应。
【37题答案】
【答案】(1)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认为旅行是国家开发手段,可扩大参与群体,还能充实集体生活、助力人民教育。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需动员全民参与国家建设;追求社会公平,让更多人享旅行权利;重视集体主义教育与人民素质提升,借旅行强化思想引领与实践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