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第3章 简单电路课题 3.1 电现象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1.教学内容分析 《电现象》是 “简单电路” 章节的起始,从生活常见电现象切入,涵盖静电现象、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电荷移动与电流等知识。通过 “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认识物体带电;结合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电子转移);借助验电器实验,探究电荷间 “同种排斥、异种吸引” 规律;最后通过电荷定向移动实验,引入电流概念与电池原理。内容既为后续电路学习奠基,又串联 “物质微观结构” 与 “能量转化”,体现物理知识的系统性与生活关联性 。2.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对 “静电吸附(如梳子吸头发)” 有感性认知,但未形成科学物理概念;已掌握基础实验观察、归纳技能,具备初步逻辑思维,可通过实验探究构建电现象知识。 认知难点方面:对电荷微观本质(原子得失电子)理解较抽象,易混淆“电荷种类”与 “带电现象”;分析“电荷移动形成电流”时,难从微观角度关联宏观现象(如验电器金属箔张开),需借助类比、模型突破。 学习兴趣方面: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摩擦起电”等实验兴趣浓厚,渴望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但对抽象微观概念(如电子转移)易产生畏难情绪,需设计直观化、趣味化活动引导。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4 电磁能 3.4.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例 1:定性说明电热水壶、电风扇工作时能量转化的情况。 课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认识电现象相关物理概念,理解摩擦起电本质(电子转移)、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掌握电流形成与电池供能原理 。能通过实验探究电现象,分析生活中静电、电流应用实例,培养科学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认识电现象对生活的影响,树立安全用电、合理利用电现象的意识,提升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观察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实验,能够理解电荷的种类、相互作用规律及静电现象的成因,最终形成对电现象的基础物理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对电荷产生、作用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够归纳总结电现象的本质特征,最终提升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的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开展摩擦起电、电荷作用探究实验,能够经历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论” 的过程,最终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能够认识到电现象研究的价值,最终树立尊重科学、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态度与责任。 重点: 1.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本质。 2.掌握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电流的形成与电池的作用。 难点: 1.从微观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理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区分“瞬间电荷移动”与“持续电流”。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考查摩擦起电本质、电荷作用规律、电流形成原因等核心概念; 知识应用:用知识解释梳子吸头发、油罐车拖铁链等生活实例。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观察实验讨论参与度、倾听及分享表现; 合作任务:评估实验分工协作、成果准确性与创新性,及成员贡献。项目评价项目规划:布置拓展项目时,看计划制定、资源安排能力; 项目实施:观察操作规范、应变及沟通情况; 项目成果:评价报告对静电现象分析深度、结论合理性。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评价仪器使用、流程及态度; 实验观察与分析:考查现象记录及推理能力。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任务一:激趣导入展示电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如手电筒、闪电、房间照明、计算机工作等,讲述关于电的神奇故事,引发学生对电的兴趣。 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内容,聆听故事,初步感知电的神奇,激发探索电现象的好奇心。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和神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任务二:静电现象展示 “怒发冲冠” 的图片,提出问题 “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引导学生思考。 介绍2500多年前古希腊人发现的琥珀吸羽毛现象和我国东汉王充《论衡》中 “顿牟掇芥” 的记载,引出静电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摩擦起电实验,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靠近纸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其他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吗?”“为什么要在干燥的环境下做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讲解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概念以及带电体的特征,即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讲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别介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是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是负电荷,并说明表示方法。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图片,如拉羽绒服拉链放静电、梳头发时产生静电等,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自己遇到的静电现象。 从原子结构入手,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说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时原子不显电性。进而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学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做出猜测。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介绍,了解静电现象的发现历程。 学生按照要求分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并记忆相关概念,将概念与之前的实验现象联系起来。 学生认真学习电荷的种类及表示方法,明确两种电荷的区别。 学生观看图片,回忆并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认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将原子结构与摩擦起电现象联系起来。 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疑问,激发他们探究静电现象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历史记载了解静电现象的发现历程,培养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摩擦起电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理解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带电相关概念的清晰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分类,是理解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 引导学生认识到静电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增强对知识的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深化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培养科学思维。任务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演示实验,将带有正、负不同电荷的小球悬挂起来慢慢靠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根据演示实验结果,总结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强调带电荷的物体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展示验电器,讲解其结构,提问 “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根据它的结构,能分析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吗?” 讲解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介绍静电除尘和静电喷涂的原理,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看到的情况。 学生认真记忆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结合实验现象理解规律。 学生观察验电器的结构,思考问题,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图片,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 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掌握电荷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规律,是电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验电器这一仪器,理解其工作原理,进一步巩固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让学生认识到静电现象不仅有生活中的小现象,还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任务四:电荷的移动提出问题 “电荷在同一个物体中可以移动吗?” 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即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 A 和 B,使 A 带电,B 不带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 A 和 B 的金属球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讲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以及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讲述伽伐尼发现青蛙腿抽动现象和伏打发明电池的故事,介绍电池的正负极以及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的特点,说明日常生活中电池的种类及大多数是利用伏打电池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展空间: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解答,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的现象、避雷针电流方向的标注、塑料丝滞空的原因等。 学生思考问题,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学生聆听故事,了解电池的发明历程,掌握电池的相关知识。 学生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尝试解答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电荷在同一物体中的移动情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掌握电流的基本概念和方向规定,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奠定基础。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持续电流的获得方式以及电池的相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板书设计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利用教材 “摩擦起电实验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直观呈现知识;“发展空间” 栏目(如解释“梳子吸头发”现象 ),延伸探究,强化知识应用;通过动画演示“原子得失电子→物体带电”过程,突破微观理解难点。 (2)技术手段应用:运用多媒体展示“闪电、静电吸附”等现象,引发兴趣;播放微观动画,辅助理解电子转移。8.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中,通过趣味实验(如摩擦起电吸纸屑 )激发了学生兴趣,多数学生能掌握电荷作用规律与电流形成基础概念。但在微观本质讲解中,为避免部分学生对 “电子转移” 理解模糊,需优化类比(如用 “班级学生流动” 类比电子转移 ),增强直观性。(共36张PPT)电现象第1节第3章 简单电路(教科版)九年级上大单元教学大单元知识框架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通过观察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实验,能够理解电荷的种类、相互作用规律及静电现象的成因,最终形成对电现象的基础物理观念。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2.科学思维:通过对电荷产生、作用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够归纳总结电现象的本质特征,最终提升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的思维能力。3.科学思维:通过开展摩擦起电、电荷作用探究实验,能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论”的过程,最终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能够认识到电现象研究的价值,最终树立尊重科学、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态度与责任。激趣导入电可以存在于手电简中,也可以像闪电那样神秘。电使我们的房间充满光明,使计算机能够工作……。关于电,有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任务一:静电现象“怒发冲冠”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2500多年前,古希腊人发现,用丝绸擦拭过的琥珀,能吸起地上的羽毛。我国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有“顿牟掇芥”的记载,即琥珀能吸引微小的干草屑末。这些都是静电现象。新知探究新知探究观察: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靠近纸屑,会看到什么现象?再试试看,其他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吗?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观察1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用玻璃棒靠近纸屑,会看到什么现象?玻璃棒吸引纸屑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干燥的环境下?新知探究观察2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用橡胶棒靠近纸屑,会看到什么现象?橡胶棒吸引纸屑新知探究1. 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上了电荷。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2.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3. 带电体的特征: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新知探究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表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用“-”表示。新知探究新知探究拉羽绒服拉链放静电梳头发时产生静电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天干物燥手碰触金属放静电摩擦后的物体为什么能带电呢 直到人们弄清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后才对静电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新知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时,原子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实质:当两物体摩擦时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电荷转移新知探究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从这个现察来看,玻璃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要弱于丝绸中的原于核。新知探究失去电子的物体(玻璃棒)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丝绸)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新知探究任务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实验:排斥与吸引如图所示,分别将带有正、负不同电荷的小球悬挂起来,慢慢靠近。发现了什么现象?带电荷的物体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新知探究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荷的物体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演示结论:如图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根据它的结构,能分析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吗?新知探究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新知探究使烟尘中的颗粒带上负电荷,颗粒便被吸引到带正电荷的金属网上,这就是静电除尘。使喷出的雾状油漆带负电荷,待喷涂物件带正电荷,油漆液滴便会均匀地附着在物件表面,这就是静电喷涂。新知探究正是电荷在不同物体间的移动,使我们可以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那么电荷在同一个物体中可以移动吗?任务三:电荷的移动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的金属球连接起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方向新知探究怎样得到持续的电流呢?这要从一只青蛙说起……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发现,用连接起来的两个不同金属棒接触一只死青蛙的腿,蛙腿会像触电一样抽动。1800年,在这个现象的启发下,伏打用锌片和铜片夹上盐水浸湿的纸片,发明了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持续的电流。新知探究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极。新知探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电池种类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利用了伏打电池的基本原理,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新知探究1.用塑料梳子梳比较干燥的头发时,经常会看到头发相互排斥开;当梳子靠近头发时,又会看到头发被梳子吸引。请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空间2.避雷针的发明是为了避免雷击造成的伤害。如图所示是闪电电流通过避雷针的示意图,请在图中标出该电流的方向。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发展空间3.用毛皮分别摩擦一段塑料管和一块剪成丝带的塑料后,将塑料丝抛向空中。当塑料丝下落时,在下方用塑料管承托,发现它会悬在空中一段时间。请解释塑料丝滞空的原因。发展空间课堂小结静电现象带电物体正电荷负电荷规律验电器摩擦起电的实质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电。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所带电荷。负电荷:毛皮摩擦过得橡胶棒所带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检验是否带电。电子从本领弱的转移到能力强的物体。练习与应用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可以吸引纸屑,说明纸屑带电B.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更蓬松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C.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纸屑,因为塑料尺把头发的电荷都带走了D.干燥的冬季,化纤衣服容易吸附灰尘是因为摩擦过的衣服带了电容易吸引轻小物体D练习与应用2.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负电,则甲( )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A.一定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B练习与应用3.如图甲所示,验电器A不带电,验电器B带负电,当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B连接的瞬间(如图乙所示),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是______________(选填“正电荷”或“负电荷”)负电荷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初中物理(教科2024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 第3章 简单电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上单元 第3章 授课人 Xxx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材分析:《第3章 简单电路》是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聚焦 “简单电路”,从生活常见电现象切入,逐步深入电路原理与应用。以电现象为基石,阐释电荷、静电作用,为电路学习奠基;“电路” 章节构建基本组成与工作逻辑,涵盖通路、短路等概念及电路图绘制;“电路的连接” 探究串并联两种方式,对比特性差异;“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则是知识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实践创新。教材遵循 “现象 - 原理 - 应用 - 创新” 逻辑,融合物理知识与实践操作,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电路认知,培养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分四大板块。“电现象” 探究静电产生(如摩擦起电)、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同种相斥、异种相吸),揭示电的基本属性;“电路” 讲解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组成,明确通路、开路、短路状态,以及电路图规范绘制,建立电路基本模型;“电路的连接” 对比串联(用电器顺次连接,电流路径唯一)、并联(用电器并列连接,电流有多条路径)电路的连接特点、电流规律及应用场景;“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电路知识设计、改进电路,实现知识迁移与创新实践,各板块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电路知识体系。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思维导图或用文本框绘制)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1. 电现象探究:①开展“摩擦起电大比拼”,用不同材料(丝绸与玻璃棒、毛皮与橡胶棒等 )摩擦,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现象;②组织 “电荷作用模拟”,用气球模拟电荷,演示同种、异种电荷靠近时的运动状态。2.电路搭建实践:①设置 “电路拼图挑战”,提供电池、灯泡、开关、导线等元件,让学生分组拼出通路、开路、短路电路,标注状态并分析;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②开展 “家庭电路小调查”,引导学生观察家中用电器连接,绘制简易电路图,对比串并联。3.串并联对比实验:①设计 “串并联电路亮灯测试”,分别搭建串联、并联电路,更换其中一个灯泡,观察其他灯泡亮度变化;②组织 “电路电流探秘”,用电流检测工具(如简易电流计 )测量串、并联电路不同位置电流,总结规律。3.创新设计实践:举办 “电路创意赛”,给定主题(如智能卧室照明、环保监测电路 ),学生分组设计、制作电路模型,撰写设计说明。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 “摩擦起电”“电路搭建”“串并联对比” 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分析,构建物理概念,理解电路原理,培养动手与探究能力 。2.讲授法:针对电荷本质、电路规范(如电路图符号 )、安全用电等抽象或重要知识,清晰讲解定义、规则,辅助实验与实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3.小组合作法:在电路搭建、创新设计等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讨论方案、解决问题,培养沟通、合作与团队思维 。4.项目式学习法:围绕 “电路创新设计” 项目,让学生历经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制作、成果展示全流程,综合运用知识,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5.类比法:将电流类比水流,电源类比水泵,用电器类比水轮机,帮助学生理解电流形成、电路各元件作用,突破抽象概念认知难点。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本单元教学重点:1.理解电现象本质,掌握电荷种类、相互作用规律,能解释摩擦起电等现象。2.清晰构建电路组成概念,准确判断通路、开路、短路状态,熟练绘制规范电路图。3.掌握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能区分两种电路,理解其电流路径与用电器工作特性差异。4.能运用串、并联知识设计简单创新电路,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1. 从微观角度理解电荷产生(如原子得失电子 )、电流形成机制,突破抽象概念认知。2.准确分析复杂电路(含混联电路雏形 )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尤其是多个用电器、开关组合时的状态判断。3.创新电路设计中,如何结合实际需求(如功能实用性、成本控制 ),合理选择元件、规划连接,实现创意与可行性平衡。4.理解短路危害,在实验与实际场景中,精准识别、避免短路风险,建立安全用电意识。新课标要求 (三)能量3.4 电磁能3.4.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例 1:定性说明电热水壶、电风扇工作时能量转化的情况。3.4.4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实例。3.4.7 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单元学情 知识层面上: 学生在生活中对电现象(如静电吸附、灯泡发光 )有感性认知,但未形成系统物理知识。已掌握简单物理观察、实验技能,具备初步逻辑思维,可通过实验探究构建电路知识。不过,对电荷微观本质、电流抽象概念理解较困难,分析复杂电路连接与状态易出错,需借助直观实验、类比方法突破。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心理、经验层面上: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验、创新设计兴趣浓厚,渴望通过实践验证想法。但面对抽象物理概念(如电荷相互作用微观解释 ),易产生畏难情绪;生活中接触的电路多为成品(如家用电器 ),缺乏搭建、改造经验,在电路设计实践中,创意与实操能力需逐步培养,教师需以趣味活动、分层任务激发积极性,引导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应用。单元目标 内容目标:1.了解电现象:认识摩擦起电、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能解释简单静电现象。2.掌握电路基础:明确电路组成元件及作用,区分通路、开路、短路,会绘制规范电路图 。3.理解电路连接:掌握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与电流规律,能分析、搭建两种电路。4.实践创新应用:运用电路知识设计、改进创意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电路技术社会价值。学业目标:1.能通过实验探究,准确描述电现象、电路状态变化,收集、分析实验数据。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2.熟练运用电路符号绘制电路图,依据需求搭建串、并联电路,排查简单电路故障。3.对比串、并联电路差异,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电路连接现象(如家庭电器并联)。4.参与电路创新设计,撰写设计报告、展示成果,反思改进方案,提升实践与表达能力。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形成 “电现象-电路-电能利用” 的物理认知体系,理解电荷、电流、电路等概念,掌握串并联电路规律,能运用物理观念解释生活中电的应用与现象。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2.科学思维:通过电现象探究、电路分析,培养逻辑推理(从实验现象归纳电荷作用规律 )、模型构建(绘制电路图,建立电路模型 )、质疑创新(改进电路设计,提出新方案 )能力,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电路相关问题。3.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结论”全过程,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提升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与实践能力,养成严谨、实证的科学态度。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电在生活、科技中的重要性,通过安全用电教育、环保电路设计,树立安全意识、环保理念与社会责任感,主动传播科学用电知识。情景设置 当你按下遥控器打开电视时,当教室里的灯光照亮课本时,当手机充电后又能畅快使用时,你是否想过这些熟悉的电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其实,从冬天脱毛衣时的静电火花,到让灯泡发光的简单电路,电的奥秘就藏在我们身边。走进《第3章 简单电路》,通过探究摩擦起电的奇妙现象、搭建让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分析串并联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尝试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智能电路,一步步揭开电的神秘面纱,了解电路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创新。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达成评价表 节名基本知识点学习情况自评很好一般不好1 电现象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移动2 电路电路的组成通路、开路和短路电路图3 电路的连接串联电路并联电路集成电路4 跨学科实践:电路创新设计展示设计1改进小彩灯的连接电路设计2“回答问题正确”显示器设计3 病房呼叫电路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或用单元结构流程图表示)第3章 简单电路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课型1 电现象1 新授课2 电路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1 新授课3 电路的连接2 新授课4 跨学科实践:电路创新设计展示1 新授课1 第3章大单元教学(第1节)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内容 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移动;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课时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观察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实验,能够理解电荷的种类、相互作用规律及静电现象的成因,最终形成对电现象的基础物理观念。2.科学思维:通过对电荷产生、作用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够归纳总结电现象的本质特征,最终提升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的思维能力。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3.科学探究:通过开展摩擦起电、电荷作用探究实验,能够经历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论” 的过程,最终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能够认识到电现象研究的价值,最终树立尊重科学、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态度与责任。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提前预习电现象相关知识(如摩擦起电、电荷种类等),带着疑问与思考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积极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准备用于探究电现象的简易材料(如塑料尺、碎纸屑等,用于模拟摩擦起电实验 )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电现象(如静电吸附、电荷相互作用 )充满好奇,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验观察与操作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电现象原理,专注观察摩擦起电、电荷作用演示实验,积极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探究电现象实验时(如用不同材料探究摩擦起电 ),合理分工(操作、观察、记录等 ),默契配合完成实验任务 与人交流(10 分)耐心倾听同学对电现象的猜想与解释,清晰表达自己对电荷、静电等知识的理解,围绕电现象问题展开有效探讨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能有条理梳理电现象知识脉络(如摩擦起电过程、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分析静电现象(如冬天脱毛衣放电 )时逻辑清晰 思维创新(15 分)从不同角度(生活实例、微观粒子 )理解电现象,尝试用新方法验证电荷作用(如设计非接触式电荷相互作用演示 ),提出独特的电现象疑问或解释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完成电现象相关课堂练习(如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电荷作用应用 ),答题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理解电现象基本概念(电荷、摩擦起电 )与规律(电荷相互作用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电现象(如静电除尘、梳子吸头发 ),达成学习目标 驱动性问题 你是否注意到冬天脱毛衣时的噼啪声和闪光?用塑料梳子梳头后,为什么能吸起碎纸屑?这些神奇的电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电荷从何而来,又如何相互作用?让我们通过探究摩擦起电、电荷分类等现象,揭开电的神秘面纱,理解生活中常见静电现象的成因。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学习活动 摩擦起电实验:用丝绸 / 毛皮摩擦玻璃棒 / 橡胶棒,观察吸纸屑现象,归纳带电规律。电荷作用探究:通过带电气球实验,认识同种排斥、异种吸引规律,分析生活静电现象。作业设计 选择题(6、9题)和综合题(16题)2 第3章大单元教学(第2节)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内容 电路的组成;通路、开路和短路;电路图。课时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搭建简单电路、分析电路组成及状态,能够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通路开路短路的区别,最终构建电路相关的物理观念体系 。2.科学思维:通过绘制电路图、分析电路工作逻辑,能够运用符号化模型表示实际电路,最终提升模型构建和逻辑分析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进行电路状态探究、电路图绘制实践,能够掌握电路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最终强化科学探究的实操与设计能力 。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认识电路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能够养成规范操作电路、重视用电安全的习惯,最终树立正确使用电路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提前预习电路组成、状态等知识,梳理疑问(如电路怎样才算通路 ),以期待解惑的状态进课堂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准备电路实验基础器材(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 ),检查器材完整性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电路搭建、探究电路状态充满期待,主动参与电路组装尝试与原理讨论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学习电路元件作用、电路图绘制规范,专注观察教师演示电路状态变化(通路-开路-短路),严谨思考故障原因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搭建电路实验(如验证通路、短路)时,明确分工(接线、操作开关、观察记录),协同完成实验并排查简单故障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同学对电路连接的想法,准确表述电路组成、状态判断依据,交流电路图绘制心得与问题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清晰梳理电路组成要素(电源、用电器等 )、状态分类及特点,分析电路故障(如灯泡不亮 )时,按 “元件-连接-状态” 逻辑排查 思维创新(15 分)创新设计简易电路(如用不同用电器组合实现功能),从节能、便捷角度思考电路优化,提出独特的电路状态应用设想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完成电路相关练习(如绘制电路图、判断电路状态),作图规范、判断准确 目标达成(10 分)掌握电路组成、状态及电路图绘制,能独立搭建简单电路并判断/ 排除基本故障,达成学习目标 驱动性问题 当你按下台灯开关,灯泡为何会亮起?一个完整的电路需要哪些 “成员” 协作?如果灯泡不亮,可能是电路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将搭建简单电路,认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的角色,探索通路、开路和短路的区别,并用电路图将电路“画”出来,学会像工程师一样分析电路的工作逻辑。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学习活动 电路搭建:用电池、灯泡等搭通路,观察通 / 开路状态,认识电路组成。电路图绘制:学习元件符号,规范绘制实际电路,开展纠错练习。作业设计 选择题(9、10题)和综合题(16题)3 第3章大单元教学(第3节)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2学习内容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集成电路;课时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能够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应用差异,最终深化电路连接的物理观念认知。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串并联电路的实验现象、分析电流规律,能够归纳总结两种电路的特性,最终提升科学归纳和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开展串并联电路的搭建、实验探究,能够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最终提升科学探究的方案设计与实践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串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意识到合理选择电路连接方式的重要性,最终培养科学应用电路知识的态度与责任。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提前预习串、并联电路知识,思考生活中串并联实例(如节日小彩灯、家庭电器),带着对比疑问进课堂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准备充足电路元件(多组电池、灯泡、开关、导线),用于串并联电路探究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探究串并联电路特点(电流路径、用电器影响)充满好奇,主动尝试不同连接方式实验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学习串并联电路连接方法、规律,细致观察实验中灯泡亮度变化、电流表现,严谨记录数据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探究串并联电路实验时,分工明确(连接、操作、观察、记录),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如串联一个灯灭全灭,并联互不影响)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同学对串并联特点的总结,清晰表达两种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理由,交流连接电路时的技巧与问题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清晰梳理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电流路径差异,分析复杂电路(含串并联混合雏形 )时,能拆解为基本串并联单元判断 思维创新(15 分)创新设计串并联组合电路(如部分用电器串联、部分并联实现特定功能 ),思考串并联电路在智能设备中的创新应用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完成串并联电路练习(如判断连接方式、分析电流规律),答题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目标达成(10 分)掌握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及应用,能熟练搭建并分析两种电路,解决实际电路连接问题,达成学习目标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 驱动性问题 节日里的小彩灯一串中有一个不亮,其余也会熄灭,而家里的电灯坏了一盏,其他仍能正常工作,这是为什么?电路的连接方式如何影响用电器的工作状态?串联和并联电路各自有什么特点?我们将通过对比实验,搭建不同连接方式的电路,观察电流路径和用电器相互影响的规律,解开生活中电路连接的奥秘。学习活动 串联实验:搭串联电路,观察灯泡相互影响,分析电流路径特点。并联对比:搭并联电路,控制开关观察规律,对比两种电路差异。生活应用分析:讨论彩灯、家庭电路连接方式,解释现象原理。作业设计 选择题(8、10题)和综合题(17题)4 第3章大单元教学(第4节)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内容 设计1改进小彩灯的连接电路;设计2“回答问题正确”显示器;设计3 病房呼叫电路;课时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参与电路创新设计实践,能够综合运用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善电路应用的物理观念并实现知识迁移。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2.科学思维:通过创意电路的设计、优化过程,能够运用创新思维组合电路元件、实现功能需求,最终提升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的科学思维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完成电路创新设计项目,能够经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践验证-改进完善”的完整流程,最终强化复杂情境下的科学探究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展示、交流电路创新成果,能够培养勇于分享、接受质疑并改进的态度,最终树立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贡献社会的责任意识。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提前构思电路创新设计方向(如智能控制、功能整合),梳理所需知识(串并联、元件作用 ),带着创意思路进课堂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准备创新设计所需材料(基础电路元件+创意元件,如传感器、LED 模块),规划材料用途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电路创新设计充满热情,主动探索不同功能实现方式(如用电路控制模拟场景),积极参与创意头脑风暴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学习他人创新设计案例,分析优点与不足,专注投入自身设计方案的构思、优化,严谨对待设计细节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创新设计时,分工协作(创意构思、元件选型、电路搭建、效果调试 ),共同推进设计项目完成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同学对设计方案的建议,清晰阐述设计思路(功能需求、电路原理、创新点 ),有效沟通解决设计难题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清晰梳理设计方案逻辑(需求-原理-实现-优化 ),分析设计中电路连接、元件作用时条理清晰,可追溯 思维创新(15 分)突破常规电路应用,实现独特功能(如环境监测联动电路、趣味互动电路),在元件组合、控制逻辑上有新颖设计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完成设计方案撰写、展示,方案完整(含电路图、原理说明、创新点),表达清晰 目标达成(10 分)能运用电路知识完成创新设计,实现预期功能,通过展示交流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达成学习目标 驱动性问题 能否设计一个 “智能楼道灯”,让它在天黑且有人经过时自动亮起?如何用电路知识实现一个具有创意功能的装置?在掌握电路基础后,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从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运用串并联知识,选择合适元件,设计并制作一个创新电路模型。这节课将引导你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让电路知识在创意中 “活起来”。学习活动 方案设计:围绕主题(如光控灯)构思电路,确定元件与连接方式。模型制作:搭建电路并调试,解决短路等故障,实现功能。成果展示:演示电路功能,讲解原理,优化设计方案。21世纪教育网原创资源作业设计 选择题(9、11题)和综合题(16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观察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实验,能够理解电荷的种类、相互作用规律及静电现象的成因,最终形成对电现象的基础物理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对电荷产生、作用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够归纳总结电现象的本质特征,最终提升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的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开展摩擦起电、电荷作用探究实验,能够经历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论” 的过程,最终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能够认识到电现象研究的价值,最终树立尊重科学、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态度与责任。学习重点 1. 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本质。 2.掌握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电流的形成与电池的作用。学习难点 1.从微观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理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区分“瞬间电荷移动”与“持续电流”。【课前预习】一、静电现象1.静电现象:2500 多年前,古希腊人发现用丝绸擦拭过的琥珀能吸起羽毛,我国东汉学者王充记载琥珀能吸引微小干草屑末,这些都是______现象。2.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靠近纸屑,会看到纸屑被______。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作______。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电荷分类: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1747 年,富兰克林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作______,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作______。4.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用验电器可以检测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三、电荷的移动5.电荷移动与电流:电荷的______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_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6.电池发明与作用:1780 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发现用连接起来的两个不同金属棒接触死青蛙腿,蛙腿会抽动;1800 年,伏打用锌片和铜片夹上盐水浸湿的纸片发明了______,使人们第一次获得持续电流。电池有正、负两个极,在闭合回路中,电流从______流出,从______流回电池,大多数电池利用伏打电池原理把______能转化成电能。【课中研学】1. 你见过哪些类似 “怒发冲冠” 的现象?你觉得这些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2.观察:观察: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靠近纸屑会有不同的现象吗?为什么?3.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这些物体都带了电?1. 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要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相互作用?2.演示实验:排斥与吸引。如果两个带电小球相互排斥,你能判断它们所带电荷的种类吗?如果相互吸引呢?1. 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是凭空产生的吗?如果不是,它们来自哪里?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这对摩擦起电的结果有什么影响?【课堂总结】【分层作业】(巩固性作业)一、填空题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作________。2.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_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__电。3.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4.电荷的________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___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5.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________电荷互相排斥的规律来检测物体是否带电。二、选择题6.下列现象中,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 冬天用湿手摸铁门,手会被 “粘” 住B. 用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C. 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 “粘” 在一起D. 放在空气中的铁钉会生锈7.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排斥,则小球( )A. 带正电 B. 带负电 C. 不带电 D. 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8.关于电流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B. 只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C. 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D. 金属导体中,电流是由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9.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说明物体( )A. 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可能带电 D. 一定带电10.下列事例中,利用静电现象的是( )A. 油罐车尾部拖一条铁链B. 飞机轮胎用导电橡胶制成C. 静电除尘D. 印染厂保持湿度(拓展性作业)11.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这个小球( )A. 一定不带电 B. 一定带正电 C. 一定带负电 D. 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12. 如图所示,M、N为两个相同的验电器,M带正电,N带负电,M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大于N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若用一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M和N的金属球连接起来,则( )A.电子从M转移到NB.金属棒中始终有电流C.产生的电流方向从N流向MD.M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13.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头发常会随梳子 “飘” 起来,越梳越蓬松,这是因为( )A. 梳子对头发有引力作用B. 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 头发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D. 梳子摩擦创造了电荷14.关于电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B. 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方向C. 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经用电器流向负极D. 电源内部,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15.下列关于静电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静电现象是由于电荷的转移或积累形成的B. 静电除尘利用了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C. 静电现象只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应避免产生D. 冬天脱毛衣时的 “噼啪” 声是静电放电现象(探究性作业)选做题:三、综合题16.小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一个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吸引。(1)小球可能带什么电?为什么?(2)若小球被玻璃棒排斥,小球一定带什么电?说明理由。17. 如图所示,是用气球进行的物理小实验。(1)如图甲,毛皮摩擦过的两气球靠近时相互排斥,说明两气球一定带有_____电荷:(2)如图乙,松开夹子气球因向后喷气而向前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3)如图丙,对处沿垂直纸面方向吹气,两气球会靠拢,说明气体流速越大压强_____;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如图丁,观察到气球两侧形变程度不同,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有关。试卷第7页,共7页试卷第6页,共6页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静电2.吸引;摩擦起电3.正电荷;负电荷4.排斥;吸引;同种电荷互相排斥5.定向;正6.电池;正极;负极;化学【作业布置】1.摩擦起电2.正;负3.排斥;吸引4.定向;正5.同种6. B(解析:A 是凝固现象,C 是分子引力,D 是化学变化,只有 B 是摩擦起电 )7.B(橡胶棒带负电,排斥说明小球带负电 )8.C(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负电荷)定向移动 )9.D(金属箔片张开说明物体带电,无法确定正负 )10.C(A、B、D 是防止静电危害,C 是利用静电除尘 )11. D(橡胶棒带负电,吸引说明小球可能带正电或不带电 )12.D(用一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M和N的金属球连接起来,连接的瞬间,电子从N到M移动,N带的负电荷减少,金属箔的张角减小,M带正电荷减少,金属箔的张角减小,当两个验电器所带电荷平衡后,电子将不再定向移动,即金属棒中不再有电流;而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金属棒中的瞬间电流方向是M一N,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13.B(梳子与头发摩擦使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变蓬松 )14.C(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经用电器流向负极;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15.C(静电现象也可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16. (1)小球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因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正电体会吸引带负电的物体,也会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小球一定带正电。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玻璃棒带正电,排斥说明小球带正电。17. 答案:(1)同种(2)相互的(3)越小(4)受力面积解析:(1)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两气球靠近时相互排斥,所以两气球一定带有同种电荷。(2)气球向后喷气,给空气一个向后的力,同时空气给气球一个向前的力,使气球向前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对B处沿垂直纸面方向吹气,两气球间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小于气球外侧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两气球会靠拢。(4)图丁中,压力相同,气球两侧接触面积不同,形变程度不同,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任务式】《3.1 电现象》大单元教学分课时课件--教科2024版9年级.pptx 【大单元·任务式】《3.1 电现象》课时导学案(含答案)--教科2024版9年级.docx 【大单元·任务式】《3.1 电现象》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docx 【大单元教学】《第3章 简单电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物理教科版新教材九年级.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