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分。
1.中国皇帝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文”是中国古代具有赞誉性的谥号之一,隋文帝得到这个谥号的原因是(  )
A. 完成统一,发展强国 B. 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 修建运河,创立科举
2.“南疆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寄语飞南归北燕,大河头尾是家川”。这首现代诗歌对隋朝大运河的描述反映了大运河(  )
A. 成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B.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C. 客观上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 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3.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指出,“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急政)。”下列皇帝的统治与该论断最相符的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4.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四年,诏减田租……(营陵)县内无饥馑,民颂圣德”。材料说明唐太宗(  )
A. 虚心纳谏 B. 整顿吏治 C. 厉行节俭 D. 体恤民力
5.阿倍仲麻吕第一次来到中国某座城市时看到:街道宽阔,规模宏伟,井然有序。整个城市方方正正,商业区和居民区有严格的区分。他来到的是(  )
A. 北宋东京 B. 南宋临安 C. 唐朝长安 D. 元朝大都
6.学习唐朝相关内容时,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如图资料包。这个资料包最合适的名字是(  )
A. 繁荣的商品经济 B. 盛行的尚武精神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双向的对外交流
7.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 文成公主 B. 松赞干布 C. 张骞 D. 玄奘
8.明知艰险却仍逆流而上是“逆行者”的一种精神写照。唐代高僧玄奘和鉴真克服千难万险,一个西行,一个东渡,都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们的“行走”(  )
A. 扩大了唐朝疆域 B. 促进了文化交流 C. 加强了边疆管理 D. 引进了国外物种
9.他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官,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这里的“他”是(  )
A. 祖冲之 B. 张衡 C. 僧一行 D. 李白
10.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解决耕作时的资金困难。这一措施属于(  )
A. 青苗法 B. 保甲法 C. 募役法 D. 方田均税法
11.《天龙八部》通过对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小说中所述的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繁荣与开放 B. 民族政权并立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权频繁更迭
12.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A. 楚汉之争 B. 澶渊之盟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3.辽宁省博物馆展厅里的“卤簿钟”,上面铸有北宋皇帝出行的仪仗卤簿图,这口大钟曾与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一同被金军掳走,它见证了(  )
A. 北宋的建立 B. 北宋的灭亡 C. 南宋的建立 D. 南宋的灭亡
14.岳飞的岳家军有一条铁的纪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飞本人也在其作品《满江红 写怀》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说明岳飞(  )
A. 意识到敌人力量强大 B. 心怀国家与百姓安宁
C. 深受当朝统治者青睐 D. 对内外现实状况担忧
15.“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 成吉思汗 B. 忽必烈 C. 完颜阿骨打 D. 耶律阿保机
16.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该民族是(  )
A. 满族 B. 回族 C. 壮族 D. 蒙古族
17.宋代以前,麻布因生产成本低、耐磨损,长期作为主要衣料。到元代,棉布价格下降,逐渐替代麻布成为平民冬衣首选。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人物是(  )
A. 王祯 B. 李嵩 C. 张择端 D. 黄道婆
18.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政府为加强管理设立的机构是(  )
A. 市舶司 B. 榷场 C. 十三行 D. 驿站
19.《天工开物》记载:“凡火药以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描述的是(  )
A. 造纸流程 B. 活字排版 C. 火药配方 D. 指南针制作
20.一天早晨,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措施有关(  )
A. 八股取士 B. 创立内阁 C. 设立锦衣卫 D. 废除行省制
21.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多次修筑长城。隆庆年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这反映出隆庆和议(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强南北沟通 C. 具有屈辱性质 D. 促进民族交流
22.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没有征讨和杀伐,仅仅只有严格的自卫。其船队所到之处,首先向国王、首领等进行礼节性的访问,宣读皇帝诏书,赠送大量物品,然后即开展贸易活动。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具有和平交往的特点 B. 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C. 主要目的是发展贸易 D. 成为世界航海的壮举
23.清朝大臣张廷玉被皇帝召见,他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时,只是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张廷玉的职务最有可能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军机大臣
24.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观点被后人概括为(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君权民授
C. 民贵君轻 D. 工商皆本
25.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清朝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1757年,清廷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 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的行政制度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分割事权?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元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一制度管辖广阔的疆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哪一机构对台湾正式行使行政管辖?1762年清朝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新疆地区?
(3) 材料三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样的结局?
(4) 综上所述,归纳唐、宋、元、清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
27.我国古代以农为邦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1760年前后,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世界各地出售,美洲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土豆在明朝传入中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而且使中国人在其后几百年间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我国的人口从明后期到清朝数百年间不断地翻番上升,……土豆功不可没。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1) 材料一中的图片农业工具反映了哪一朝代的农业生产状况?由此推动了哪一盛世局面的产生?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并指出当时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两种明朝时传入我国的除土豆之外的高产农作物的名称。
(4)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8.题目: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启示。
要求:补全以下小论文中的关键内容,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阶段及现实启示,最后一空需用长句子作答。
正文: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朝时期,①______(皇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局面。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②______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③______制度,由皇帝亲自面试考生,还开设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宋朝科举制度更加规范,为防止舞弊实行“糊名”和誉录制度,录取名额大幅增加,使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入仕。明朝科举制度趋于僵化,考试命题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答卷必须采用④______的固定格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许多名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如唐代诗人⑤______(人名)进士出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反映了社会现实。南宋的⑥______(人名),他在《过零丁洋》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科举出身的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结合上述科举制度从创立到发展、僵化的历程,以及相关历史名人的事例,谈谈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在人才选拔、教育发展等方面有哪些重要启示?(请用一段完整的文字作答)
⑦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C
6.C
7.A
8.B
9.C
10.A
11.B
12.B
13.B
14.B
15.B
16.B
17.D
18.A
19.C
20.C
21.D
22.A
23.D
24.A
25.B
26.【小题1】隋朝;设置副宰相
【小题2】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伊犁将军
【小题3】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落后于西方
【小题4】共同作用: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等
27.【小题1】朝代:唐朝。局面:开元盛世
【小题2】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优良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写出两点即可)。格局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小题3】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花生(写出两个即可)
【小题4】因素: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统治者的重视,政府的鼓励等
28.隋炀帝,进士,殿试,八股文,杜甫,文天祥,①科举制度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理念,这启示当今社会在人才选拔中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平等机会;②唐朝科举推动文化繁荣、宋朝扩大录取范围等实践,说明合理的选拔制度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和人才成长;③但明朝八股取士的僵化则提醒我们,教育和选拔不能局限于固定模式,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人才选拔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写对一点即可)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