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1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必修1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教材体系
第一课知识脉络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2.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3.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政治认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越尖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科学精神:明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说一说,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形态?
约几百万年
石器
原始社会
约3000年
金属工具
奴隶社会
约1163年
铁制工具
封建社会
约230年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等为代表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化大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
议一议,人类是怎么劳动的?
(使用什么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生产工具-------生产力
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力
分配制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即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劳动者
劳动工具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方式
产品如何分配
人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
政治、文化方面
知识拓展
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01
探究与分享1:
结合课本P1--P2探究与分享,讨论两个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描绘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P1)
2.联系上述故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始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P2)
探究与分享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描绘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联系上述故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始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教材P2)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是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根本原因。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直接原因。(生产力状况)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生产关系)
归纳总结:
(一)人类社会的童年期——原始社会
1.地位:
2.生产力状况:
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社会生产力低下。
旧石器时代
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
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归纳总结:
(一)人类社会的童年期——原始社会
3.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得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
决 定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1)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
(2)平等互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平均分配(产品的分配方式)
4.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政治方面)
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1)氏族大事: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没有压迫,平等表决权);
(2)氏族长和军事首领师: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
(3)氏族长负责日常事务,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问题;
放松一下:
2022年1月7日,在东莞沙角遗址,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和清理出土了大量带有纹饰的陶片和磨制精致的锛、镞、砺石等石器。据此推断出当时的人们( )
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了互助合作的关系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归纳总结:
一、人类社会的童年期——原始社会
5.原始社会的解体:
生产工具的改进
生产力发展
个体劳动盛行
生产资料逐渐私有化(私有制确立)
贫富分化
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加剧
原始社会解体,形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注意: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恩格斯说:“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社会分为享有特权的和受歧视的阶级,剥削的和被剥削的阶级,统治和被统治的阶级。”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阶级的出现与分配制度有直接关系
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形成
原始社会随着阶级分化逐步解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课堂练习
探究与分享2:
结合我们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思考:
1.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什么关系?
2.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如何?它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归纳总结:
二、奴隶社会
1.阶级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
战争掠夺
贫富差距
战败被俘
无力偿还债务的人
奴隶
对立
生产力发展
奴隶主
奴隶主阶级
奴隶阶级
反抗
奴隶主为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奴隶制国家产生
含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奴隶社会的两大阶级(主要矛盾)
对立阶级
归纳总结:
二、奴隶社会
3.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金属工具广泛使用。
②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生产力的特点
(P4最后一段)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生产关系的特点
(P3最后一段)
请学生思考——奴隶面对悲惨的生活,岂能坐以待毙
4.国家的产生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注意:
(1)先有阶级,后有国家。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
(2)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思考:奴隶社会矛盾如此激化,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
5.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②由此可见,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重难点突破: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异同点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