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下面这幅统计表中的信息,表明与会代表构成的特征是(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人数统计表
党派 区域 军队 团体 特邀
165人 116人 71人 235人 75人
A. 年龄各异 B. 行业单一 C. 分布广泛 D. 城市为主
2.给下表呈现的史事,确定一个小标题,最恰当的是(  )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人民海军和陆军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以整齐的步伐由东向西通过主席台;人民空军的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
阅兵式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天安门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半。
A. 神州新纪元 B. 曲折探索路 C. 改革大潮起 D. 实现中国梦
3.1950年3月,为大量节减军政经费,毛泽东主席提出全军可由550余万人整编缩减为400万人。但由于□,人民解放军的首次大裁军自动终止,又开始扩编。到1951年底,全军总员额增至627.9万,为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应是(  )
A.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B.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C.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D. 新解放区土改开始
4.1953年12月26日,鞍钢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建成投产典礼。这些建设成就(  )
A. 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B. 带动了我国的重工业发展
C. 便利了长江南北交通畅通 D. 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5.如图是某年《河北日报》头版。“某年”应是(  )
A. 1949年 B. 1951年 C. 1954年 D. 1956年
6.有学者指出:尽管在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之后我国社会制度的又一次飞跃。该学者评述的
是(  )
A. 开国大典 B. 土地改革 C. 一五计划 D. 三大改造
7.如图漫画所讽刺的历史现象,给后人留下的经验教训主要是(  )
A. 遵循经济规律 B. 发展文化教育 C. 重视科技创新 D. 反对闭关锁国
8.这次会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会议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会议”指(  )
A. 一届人大 B. 中共八大 C. “七千人大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9.据统计,从1966年11月9日至12月7日,某地红卫兵共毁坏文物6000余件,包括古书2700余册,各种字画900多轴,历代石碑1000余座,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国宝70余件,珍版书籍1000多册。据此推断,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是(  )
A.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B. 严重践踏民主法制 C. 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D. 导致政府机构瘫痪
10.1978年9月,邓小平东北之行时多次谈到农村问题。他说,所有在一个县、在一个公社工作的同志,都要根据一个县、一个公社的条件,大队也要根据大队条件搞好工作。这表明邓小平强调的是(  )
A. 加强合作 B. 对外开放 C. 共同致富 D. 实事求是
11.资料显示,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一“资料”再现的历史现象是(  )
A. 农村改革 B. 城市改革 C. 经济特区建设 D. 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12.深圳特区建设45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深圳特区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据此推断,深圳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是(  )
A.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B.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D.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
13.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其中,包括河北省的(  )
A. 张家口 B. 石家庄 C. 秦皇岛 D. 黄骅港
14.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1.3万亿美元增至2025年超17万亿美元,全球占比从4%升至17%,货物贸易额增长11倍,跃居世界第一。竞争压力倒逼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形成“世界工厂”地位。这些变化,最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  )
A. 背景 B. 历程 C. 特点 D. 影响
15.一位曾接待邓小平视察南方的工作人员打了个比喻:“小平视察南方相当于一个已退休的老船长,当看到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再一次跳上船头,把船的航向摆正。”对这一“航向”理解正确的(  )
A.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加强沿海经济特区建设
C. 推动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给下表所示史事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会号召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A. 描绘宏伟蓝图 B. 开启新征程 C. 推进依法治国 D. 提出新理念
17.2000年,中国汉语词汇中添加了一个新词: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此外,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由此可见,西部大开发(  )
A. 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C. 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D. 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机遇
18.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原财政司司长感慨地说:“回归10年来,香港最大的得益是打通了通往内地市场尤其是泛珠三角9省区的经脉,使香港快速融入内地这一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这是重要的生存之道。”这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践(  )
A. 促进了香港发展 B. 洗雪了百年国耻 C. 实现了祖国统一 D. 促进了世界和平
19.2025年2月,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暨漳平市第十四届樱花文化旅游节在漳平开幕。活动中,包括39名台湾青年农民在内的两岸青年农民携手共植“同根林”,为这个春天再添新绿。该新闻应纳入的学习主题(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C.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0.如图反映的史事,表明我国(  )
A. 陆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
B. 海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C. 空军成为保卫领空的钢铁卫士
D. 火箭军不断发展壮大
21.如图这张旧照片拍摄至今已有(  )
A. 50年
B. 60年
C. 70年
D. 80年
22.下表中各国媒体评述的史事是(  )
各国媒体 相关报道
坦桑尼亚《每日新闻》 以《非洲的胜利!》为题,强调“非洲23国联合提案(阿尔巴尼亚提案)的贡献”,称这一胜利“是反殖民斗争的里程碑”。
智利《信使报》 称“中国回归将推动第三世界反帝斗争”,并预言这一国际组织“将不再是被西方垄断的俱乐部”。
苏联《真理报》 淡化报道,仅称是“纠正了历史错误”,但未提及中国将发挥的作用。
美国《华盛顿邮报》 分析称“尼克松政府暗中默许盟友弃权,以换取未来对华接触的空间”,并担忧中国将利用这一平台“扩大反美宣传”。
A. 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 B. 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23.《□: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故事》一文深刻地勾勒了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画卷,这一外交事件不仅是中美关系的里程碑,也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中回顾了尼克松访华前后的背景、发展和关键时刻,为我们展示了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和连贯性。“□”最恰当的是(  )
A. 举国欢乐颂 B. 历史性握手 C. 与世界拥抱 D. 治国新境界
24.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标志。”可见,邓小平认为民族复兴的要素是(  )
A. 科技 B. 教育 C. 外交 D. 国防
25.下面这组图片所示史事展示了(  )
建国初期的农村民宅 21世纪的农村新居 建国初期的蒸汽机车 21世纪的动车组
A. 国防力量的壮大 B. 教育事业的繁荣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摘自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
(1) 据材料,归纳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濒于崩溃的原因有哪些。
(2) 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成就。
(3) 据材料,指出新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党和政府采取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正当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计划大力实施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航天事业也受到干扰。周恩来果断决定,对科研人员加强保护。1966年初,卫星设计院正式成立,国防科工委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各系统科研人员加强协作,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袁隆平决心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他每天头顶烈日,脚踏烂泥,手拿放大镜,在茫茫稻海中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顶着压力,继续进行试验,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
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全国性协作攻关的基础上,袁隆平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4年经小面积试种,它普遍获得了亩产超过500千克的高产。随后,籼型杂交水稻在国内范围迅速推广,产生了巨大的增产效益。
——摘编自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施人造地球卫星计划时的国家主席是谁。
(2) 据材料一、二,指出其成功之路上遭遇的相同困境是什么。并归纳“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3)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以上“成功”的共同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同学围绕下面两张照片展开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材料二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1) 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 据材料一、二,判断照片中“围观群众”的相同身份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判断照片中“围观群众”的相同心情是什么?并分别说明你的理由。
(3) 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着中国的对外活动。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纲领性文件”的名称。并列举一项建国头十年取得的外交成就。
材料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据材料二,指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什么。
材料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3) 结合所学知识,以“两弹一星”为主题,制作一份大事年表。并列举一位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
(4) 综合以上材料、问题,谈谈你从新中国发展历程中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C
6.D
7.A
8.B
9.C
10.D
11.B
12.A
13.C
14.D
15.D
16.B
17.D
18.A
19.B
20.B
21.C
22.C
23.B
24.A
25.C
26.【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27.【小题1】国家主席:刘少奇
【小题2】相同困境: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冲击。成功经验:领导人的果断决策和保护;科研人员的坚持努力;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协作;团队协作与攻关;反复试验与创新;科研成果的快速推广与应用
【小题3】共同影响: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8.【小题1】 材料一(照片一)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50—1952年土地改革; 材料二(照片二)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78年后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题2】 相同身份 :两幅照片中的“围观群众”均为 农民 。
相同心情 : 喜悦与期待 。 理由 :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彻底摆脱封建剥削,政治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如史料所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
家庭联产承包时期:农民通过承包合同掌握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高涨,如安徽小岗村案例显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小题3】 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9.【小题1】 纲领性文件名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外交成就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小题2】 重大成就 :初步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小题3】 “两弹一星”大事年表 :1960年:第一枚国产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科学家 :钱学森(或邓稼先、于敏等)
【小题4】 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和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