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隋朝开凿大运河( )A. 结束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B. 强化了对西南边疆控制C. 促进南北地区物资流通 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兴盛2.据《新唐书》记载:“唐制,凡诏旨敕令,中书省定旨撰拟,门下省审议驳正,必得中书、门下一致,方可颁行尚书省施行。”这描述的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察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3.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A. 加强吏治整顿 B. 吸取隋亡的教训 C. 注重经济发展 D. 开创三省六部制4.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限于在官学就读的“生徒”,社会人员也可以“怀牒自列(自荐)于州、县”,经审核合格,允许其参加考试。这一做法( )A. 造成了人们思想的僵化 B.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C. 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 强化了世家大族的垄断5.如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格内容反映了唐朝前期(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200 304 380 615 841 906.9A. 中央集权强化 B. 民族政策开明 C. 中外交往频繁 D. 社会经济发展6.“诗史互证”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民族交往的是( )A. 皇恩眷下人,割爱远和亲 B. 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7.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丝绸、蔬菜种子、工艺品,以及医药、佛经、历法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这( )A. 促进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 B.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 加强了中央对吐蕃的管辖 D. 推动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统一8.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 )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黑人俑A. 民族关系和睦 B. 唐朝经济繁荣 C. 科技成就突出 D. 中外友好往来9.宋代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以市井生活为题材,展现普通人的劳动与娱乐。这反映了当时( )A. 绘画技法的进步 B. 海外贸易的繁荣 C. 商业贸易的繁荣 D. 印刷技术的进步10.识读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开创与继承 B. 繁荣与开放 C. 更迭与分立 D. 巩固与发展11.王安石变法期间,社会地位低下的胥吏、小商贩、农民,只要对水利有所研究,都可献策,有功绩的还会授官嘉奖。这些措施( )A. 有利于农业发展 B. 限制了官僚特权 C. 增强了军事力量 D. 增加了赋税收入12.如表是北宋部分官职任职人员出身统计表,从中可以推断宋代( )类别 宰相 枢密使 枢密副使文官出身人数 71 63 123武将出身人数 3 22 20总数 74 85 143A. 实施八股取士制度 B.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 重视发挥武将作用 D. 文臣作战能力很强13.《宋史 选举一》载:“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漫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A. 增加了进士录取名额 B. 提高了社会文化素养C. 增加了朝廷财政支出 D. 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14.在宋代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金国,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 B. 生产发展推动习俗变更C. 政权并立带动文化传播 D. 民族交融成为当时主流15.宋朝从官方到民间藏书之风弥漫,各地州学都建有藏书楼,如江西十一府,府府有藏书,私人藏书更胜官方。这主要是由于宋朝( )A. 商业贸易繁荣兴盛 B. 普及活字印刷技术 C. 民族政权并立对峙 D.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16.元朝定都大都后,开始在南郊举行祭天仪式,“一切仪注,悉依唐制修之”。这说明元朝统治者( )A. “行汉法” B. “行仁政” C. “不嗜杀” D. 广开言路17.随着元朝疆域不断扩大,大批西北、西域人东来,如党项人、回回人、畏兀儿人等,元朝把这些人称为色目人。蒙古贵族往往重用色目人负责经济和税收,元朝时期色目人在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领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这说明元朝( )A. 民族关系紧张 B. 民族地位平等 C. 民族矛盾加剧 D. 民族交融加强18.据《梦溪笔谈》记载,宋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约370万石(一种计量单位),占总数(全国)的61.67%。所以,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对外贸易发展 C. 城市经济繁荣 D. 民族交融加强19.宋朝时期,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以宋钱计算物价”的现象,宋钱几乎成为他们的国际货币。这反映了宋朝( )A. 海外贸易繁荣 B. 经济重心南移 C. 钱币制作精美 D. 走私活动猖獗20.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这反映了理学( )A. 成为古代的统治思想 B. 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C. 兼收并蓄的显著特征 D. 将天理与伦理道德结合21.“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这反映了郑和船队( )A. 先进的航海技术 B. 船只分工明确 C. 船只体积庞大 D. 开辟了新航线22.《明实录》记载:万历十六年,山西“将每岁额征、税粮、马草酌定银数,分限(期限)征收,以省(简化)纷纷头绪”。这反映了当时( )A. 山西社会矛盾尖锐 B. 官吏对百姓的盘剥 C.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D. 一条鞭法简化税制23.雍正年间“设立军机房,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这反映了军机处( )A. 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 B.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C. 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D. 有利于皇帝更直接获取信息24.如表为某同学制作的学习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主题:_______◆西域都护◆澎湖巡检司◆设置台湾府◆……A. 科技报国 B. 变法革新 C. 中外交往 D. 边疆治理25.1684年,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上述举措( )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缓解了满汉官僚之间的纷争C. 推动了台湾文化发展 D. 利于强化对台湾地区的统治26.1783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门额,“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这表明,乾隆( )A. 精通各种语言 B. 具有危机意识 C. 注重民族团结 D. 沉迷享乐消遣27.清代,广州成为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贩销货物,俗称“走广”。“走广”热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 )A.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28.如图是《清朝中期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图》,图中数据反映了清朝中期( )A. 中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 B. 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C. 垦荒政策推动农业的发展 D. 高产作物促进人口的增加29.“成熟之时,可以拌米作饭,并为汤饼之用,兼可酿酒,价值与谷(稻谷)相等。贮之于仓,能历数岁。”这说明玉米的引入( )A. 缓解了粮食压力 B. 改变了经济结构 C. 造成了生态破坏 D. 消除了粮食危机30.据《天工开物》记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车)、调丝车、坎经具、过糊具(浆纺)、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器械。该记载主要可用于了解当时( )A. 耕地面积的扩大 B. 手工生产技术的发展C. 对外贸易的繁荣 D. 农业耕作方式的创新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宋至清,中国海外贸易政策由开放渐趋保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海上贸易政策相对开放,不仅欢迎外商来华,而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南海1号”发掘的近20万件(套)商品中有瓷器、丝绸等,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产品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和多层舷板技术,增强了船舶的强度和抗沉性。北宋后期中国人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增强了航海的安全性和效率。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摘编自《宋代“海洋大国”如何以贸易联结世界?》材料二:明嘉靖时,国势日衰,海防废坏,倭寇“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明政府认为“倭患起于市舶”,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摘编自陈学霖《徐海与嘉靖朝平倭战争研究》材料三: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情况统计时间 概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设粤(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设商馆乾隆三年(1738年) 为防止宁波成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规定西洋官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等国开放——摘编自魏俊《经济史视域下的清代对外贸易》(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3) 综上所述,从宋到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处理方式中你有何认识?32.古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科技重要发明情况表(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年代 世界科技重要发明(件) 中国件 占世界科技重要发明百分比公元400年 45 28 62%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公元1001-公元1500年 67 38 57%公元1501-公元1840年 472 19 4%材料二以下为徐光启《农政全书》与宋应星《天工开物》两部著作的序言内容:《农政全书》:“农业为衣食之源,富国之本。”《天工开物》:“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材料三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1) 根据材料一,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任举北宋时期一例科技成就并说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部明代科技巨著的共同点。(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有哪些?3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贞观四年,东突厥汗国被唐军击灭。唐政府在其地设羁縻府州,任命本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部众,对所辖区域有一定的自治权,唐朝政府还册封了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太宗对内附的少数民族百姓也予以优待。唐朝政府还在突厥与唐交界处开设互市,同时设立了防御边疆的军镇屯戍。——摘编自李志杰《从唐初对突厥的政策看唐太宗治理北疆的思想》材料二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1755-1757年平定准噶尔叛乱1757-1759年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2) 从材料二清朝加强边疆治理的史实中任选两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的贡献。(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示例:史实:1713年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说明:1713年,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这一措施强化了西藏与中央的政治联系,促进藏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并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这一措施既保留西藏宗教传统,同时,又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参考答案1.C2.C3.B4.B5.D6.A7.B8.D9.C10.C11.A12.B13.B14.A15.B16.A17.D18.A19.A20.D21.A22.D23.B24.D25.D26.C27.C28.B29.A30.B31.【小题1】原因:政策开放,欢迎外商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中国商品(瓷器、丝绸等)质量高,海外诸国无法生产或质量逊于中国;造船技术先进(水密隔舱、多层舷板技术);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小题2】变化:明代由相对开放到海禁严厉;清代前期从设多海关到逐渐限制通商口岸,如乾隆后仅广州对西洋官商开放,闽浙江海关限对朝鲜、日本等国开放。后果:使中国与世隔绝,阻碍中外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小题3】认识:开放有利于交流发展,闭关锁国阻碍进步;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合作,积极交流互鉴32.【小题1】公元1500年以前。举例:活字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改变了作战方式,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小题2】都体现了以农业为重的思想;都是明代的科技巨著;都总结了当时的生产经验;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小题3】科举制度的束缚;封建制度的阻碍;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脱节;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33.【小题1】和亲、册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小题2】选择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论述: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有效地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这都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