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它继承了三百年历史过程中民族融合与南方开发的成果,完成了统一,使华夏文明显得更为成熟、根基更为稳固,为之后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北魏 B. 隋朝 C. 宋朝 D. 五代
2.“千古大运河,日日千帆过。船运南北货,舟载八方客。京畿品稻米,余杭尝面馍。北地唱吴歌,江南奏鼓乐。”材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 推动了隋朝完成统一 B.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 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D. 大大加速隋朝灭亡的进程
3.隋炀帝在位期间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材料说明了隋朝(  )
A. 统一全国的背景 B. 经济建设的过程 C. 走向灭亡的原因 D. 政策制定的目的
4.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
A. 擅长作战谋略 B. 变革礼仪制度 C. 重视农业生产 D. 善于虚心纳谏
5.如图所示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制的《步辇图》(局部)。该作品可以用于研究(  )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流 C. 经济发展 D. 制度变革
6.张九龄和韩休都是敢言直谏的宰相,经常“怼”唐玄宗。张九龄罢相也成为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危机逐渐浮现,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据此可知(  )
A.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 盛极而衰是唐朝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C. 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D. 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兴衰
7.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四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B. 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 统一必是大势所趋 D. 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8.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659年唐朝政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这些史实主要表明,唐朝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A. 印刷技术的进步 B. 科举制度的完善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国家力量的支持
9.与如表所示信息有关的历史人物应该是(  )
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主要观点
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
向天呼号,希望它有赏罚,或得到它的怜悯和恩赐,都是极其荒谬的想法
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A. 韩愈 B. 柳宗元 C. 僧一行 D. 李春
10.《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4倍,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用二十年之久。”这一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 加剧土地兼并 C.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增强军事力量
11.宋辽、宋夏和议后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商品交换。互通有无。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榷场的设立(  )
A. 扩大了宋朝统治区域 B. 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C. 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 加强了宋辽经济联系
12.这一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材料评述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3.如图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
A. 宰相权力的削弱 B. 纸币的大量发行 C. 海外贸易的发展 D. 商标广告的出现
14.某学者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下列可以佐证该学者观点的史事是(  )
A. 回族的形成 B. 南宋灭亡 C. 陈桥驿兵变 D. 岳飞抗金
15.如图反映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民族政权从并立到统一
C.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 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6.“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个发明,就不会有世界近代发达的航海事业,就不会有哥伦布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个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指南针 D. 活字印刷术
17.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 理论创新 B. 服务生产 C. 巩固统治 D. 方便祭祀
18.整理绘制时间轴有助于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如图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  )
A. 古代商业的繁荣发展 B.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C. 古代对外政策的开明 D. 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
19.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万众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诗歌反映的是(  )
A. 戚继光抗击倭寇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 D.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0.明中叶以后,国家的行政效率极为低下,诏令下到部院,很少认真执行,更无人核查。而宗室对上求亲献媚于皇帝,对下欺凌官府、压榨百姓,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材料主要讲述张居正改革的(  )
A. 过程 B. 背景 C. 内容 D. 意义
21.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说,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台湾虽然边远,却是沿海要害之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主要是为了(  )
A. 接受汉族文化 B. 发展海外贸易 C. 巩固东南海防 D. 鼓励官员进谏
22.清朝大臣胡中藻在一诗中写道:“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后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最后,胡中藻被处死,还祸及师友。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 “焚书坑儒”的暴行 B. 八股取士的危害 C. 文字狱的残酷 D. 科举考试的变化
23.图中的材料反映清政府(  )
广州十三行 相关史事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对外开放 D. 鼓励贸易
24.历史课上,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市民,在集市上哪位同学正在酣吃下面菜单中的食物?(  )
菜单
一、主食类
1.烤甘薯……5元
2.蒸玉米……5元
二、小炒类
1.红烧马龄薯……15元
……
A. 唐朝市民 B. 宋朝市民 C. 元朝市民 D. 明朝市民
25.李时珍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写出《本草纲目》;宋应星走遍大江南北,搜集工农领域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写出《天工开物》。由此可见,这些科学家(  )
A. 出身医药世家 B. 注重调查研究 C. 自幼勤奋好学 D. 借鉴前人成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材料二:胡服服饰盛行,与初唐、盛唐时期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关,各种穿着的服饰必然影响唐代的社会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氛围中,男人们由于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率先穿着胡服服饰,使胡服服饰在唐代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两京、大都市中的皇亲国戚无不竞相模仿,上行下效,胡服、胡妆便成为时世风尚,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特有现象。
——摘编自程旭《唐韵胡风》
材料三: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战争是支流;“和”是民心所向,是民族发展的主流,是繁荣昌盛的保障;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摘自《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胡服服饰成为时尚的原因。
(3) 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的特征。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提出合理的建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商业繁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加到46处,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大城市的繁荣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还出现了夜市,到五更之后早市又开张营业。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这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金朝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与指导。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典章制度的初期就已经对元代的权相祸国有所警惕,因此,朱元璋在给予丞相大权的同时,采取了各种措施限制和削弱宰相的权力……而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的谋反则是促使朱元璋废相的一个直接触发因素。
——摘编自李子龙《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实行的方针。根据材料一,说出这一方针的弊端。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有何创新之处。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相”的主要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以上国家政策的共同作用。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同时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抗风暴强度。船上配备了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摘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舰队,但从来没有进行过侵略他国的活动,而是重在进行友谊的传播、维护和平。郑和的船队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国间的矛盾,平息冲突,震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农业技术、制造技术等带到了落后地区,促进那里的开发。
——《浅谈郑和下西洋之目的与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两个唐朝文化广泛影响到的国家。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4) 综上所述,归纳一个共同的主题。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A
6.D
7.A
8.D
9.B
10.C
11.D
12.D
13.C
14.A
15.B
16.C
17.B
18.B
19.A
20.B
21.C
22.C
23.B
24.D
25.B
26.【小题1】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羁縻州;和亲、通婚(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2】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战争和武备需要;皇亲国戚竞相模仿(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3】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交融加强
【小题4】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尊重各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交流(合理即可)
27.【小题1】表现:城市规模扩大,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多;大城市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和早市;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小题2】原因:引进并推广优良品种占城稻;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与指导
【小题3】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8.【小题1】方针:崇文抑武;弊端:中央政府效率不高
【小题2】打破自然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小题3】警惕元代权臣专权;胡惟庸谋反
【小题4】加强中央集权
29.【小题1】日本、新罗
【小题2】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
【小题3】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小题4】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