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部分第十四单元第2讲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课件(共8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部分第十四单元第2讲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课件(共82张PPT)

资源简介

(共82张PPT)
第2讲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考点定位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3.中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主题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战国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________、宦籍、市籍等
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宗室籍
编户齐民
隋唐 (1)隋命州县官“__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__”。
(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大索貌阅
诸色户计
黄册
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诸色户计”
“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概念阐释
视角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答案 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控制日益严密。
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征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拓展深化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地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拓展深化
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社会治安职能 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返 回
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与救济救助制度
主题二
一、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
1.基层组织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秦汉 (1)县下设___和里。
(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实行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里甲制
概念阐释
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实施保甲制
明朝 推行___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_____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乡里制
思维点拨
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二、中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救灾
(3)发展
汉朝 建立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宋朝 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常平仓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
2.古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__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鸠杖
思维点拨
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视角1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
材料 中国历史上2 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村社会设立一些非官方的乡村社会组织机构取代正式的国家机构。这些乡村组织不再是国家基层政权,也没有行政组织,而仅仅是一种地域单位。如宋朝的牌、甲、保,明清时期的乡、都、村等。邻、里、保、甲长等都只是职役,并不是官职。这些乡村组织由当地德才识兼备及家道富有的乡绅担任,负责协助官府办理乡村公共事务。士绅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问题日趋恶化。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纷纷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最终没有获得成功。——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乡村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出现的原因。
答案 特点: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是官方机构的补充;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基于地缘关系组织起来;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社会动荡不安;民国政府腐败无能;国内改革和革命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知识精英的推动。
拓展深化
(1)乡村治理模式及其变迁
秦汉时期 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唐宋时期 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衰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清代 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中国古代基层管理
拓展深化
(2)地方治理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 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利用联保连坐与保甲法这样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控制的作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与乡约教化社会职能三者趋于合一
作用 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
视角2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 明、清两朝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的社会保障制度。荒政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救灾程序,广泛设立常平仓、义仓和社仓等备荒仓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在养老政策上,颁布各种诏谕法令,承袭了免除老人赋役、赏给老人财物以及提高老人社会地位的种种做法。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民间救助组织蓬勃发展……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答案 特点: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制度成果;救助对象涵盖各类弱势群体;救助举措全面系统;政府和民间相结合。
拓展深化
全面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
(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
(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拓展深化
(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
返 回
典题演练
落实
(2025·宿迁月考)元明清时期,政府建设了大量的粮仓以备饥荒,同时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提倡民间积储粮食。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如表,表明
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
城市 元朝大都 元代通州 元代河西务 明代顺天府 清代北京
官仓 22个 13个 14个 52个 16个
义仓 4个 1个 1个 6个 2个
A.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充盈 B.自然灾害频发,饥荒盛行
C.都城成为救灾备荒的重点 D.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
情境设置 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表(学习情境)
解题指津
易错排查 材料中的粮仓主要是救济用途,不能体现粮食充盈,排除A项
通过粮仓数量无法证实当时自然灾害频发,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明清时期都城和其他城市的官仓对比数据,无法得出都城是救灾备荒的重点,排除C项
关键能力 官仓数量明显比民间义仓数量多,说明救济的主体是政府,D项正确
1
2
3
1.(2025·盐城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
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
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
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
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

4
5
根据“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可得出“案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赋役加重,排除C项;
“案比”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2.(2025·南通模拟)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维护社会安定

1
2
3
4
5
根据材料中对输籍法的表述可知,这种确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可以把隐匿户口强制登记,从而拆析出若干小户,这样就导致户数的增加,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
材料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
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维护社会安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1
2
3
4
5
3.(2025·南京调研)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

1
2
3
4
5
1
2
3
依据材料可知,王守仁在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推行并实践《南赣乡约》,通过乡约制度加强国家对基层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借助宗法纽带,排除A项;
材料不仅仅涉及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不仅仅依靠乡民自治规范社会秩序,排除D项。
4
5
4.(2025·苏州模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
1
2
3
4
5
州县 坐落位置 创办/重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杞县 在县治东北 洪武六年(1373年) 知县张淮
鄢陵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四年(1535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知县朱廷献
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1
2
3
4
5
1
2
3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都是由地方政府创办,设置养济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地方统治,故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考核,排除A项;
材料强调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而不是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排除B项;
材料不存在地方官员与乡绅的比较,得不出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排除C项。
4
5
5.(2025·泰州月考)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A.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B.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1
2
3
4
5
1
2
返 回
根据“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可得出明清统治者重视社会救济,因此派重要官员直接管理,D项正确;
材料看不出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排除A项;
材料强调政府的政策,而不是官员的个人行为,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排除C项。
3
4
5
课时精练
1.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由此可知,秦国的户籍制度有助于
A.人口逐步增长 B.民众转化为国家臣民
C.抑制土地兼并 D.民众迁徙和阶层流动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材料“‘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可知户籍编制是管理国家的重大举措,将民众转化为国家臣民,有利于加强统治,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户籍而非人口,排除A项;
材料并未提及土地制度,且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化才刚刚兴起,土地兼并是私有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排除C项;
户籍管理不利于人口的流动,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2.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抑制土地兼并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依据材料,秦国和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在户籍上登录男丁的年纪,秦始皇三十一年令登记农民的土地数量,对男丁户籍的管理和农民土地数量的掌握便于政府征收赋役,强化基层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2025·苏州一模)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
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据材料“编户齐民”、统一货币、盐铁专卖及打击工商业者的措施可知,其均属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表现,故选B项。
13
14
15
16
17
4.(2025·宿迁模考)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进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这一举措
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
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汉代在每年八月进行户口调查,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辖区民众的了解,从而使政府更精准地掌握民力,C项正确;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无法说明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
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中的举措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2025·徐州模考)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 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题干表明国家对百姓的管理,由原来的限定于城乡区域到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说明政府组织能力提升,A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政府对地方百姓管理方式的变化,而非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
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
据材料可知,交通便利之处原本就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阅读右表,这反映了
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
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
地区 河南道 关内道 河北道 江南道 淮南道 山南道 剑南道 陇右道 岭南道
次数 64 55 43 34 23 9 7 3 1
据材料“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可知唐代灾害救济多集中于统治中心,故选C项;
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并不是灾害发生次数,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地区 河南道 关内道 河北道 江南道 淮南道 山南道 剑南道 陇右道 岭南道
次数 64 55 43 34 23 9 7 3 1
无法得知江南地区灾害较少,排除B项;
由材料无法判断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排除D项。
7.(2025·盐城质检)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
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在宋朝,“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这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且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B项正确,排除C、D两项;
材料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排除A项。
13
14
15
16
17
8.宋代民间结社兴盛,最典型的表现是乡约的设立,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村成员推举的约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宋代的乡约
A.强化了宗法血缘制度
B.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C.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D.促进了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处理争辩纠纷”“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可知,乡约的贯彻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项正确;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
宋代的乡约服务于政府基层管理,没有体现儒家民本思想,排除C项;
理学正统地位是官方确立的,与乡约无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宋代出现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平民化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公共组织还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广永佃制、出租公共产业如店铺等。据此可知,这些公共组织
A.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C.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公共组织推广永佃制有利于缓和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从而推动农业发展,出租公共产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D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未体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B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5·镇江模拟)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A.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B.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C.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
D.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故选B项;
材料中主要涉及救荒中主要的责任人划分,排除A项;
材料认为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牵制,排除C项;
材料主张中央和地方相互配合,而不强调中央的权力,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办法。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B.为抵御外族进攻提供足够的兵源
C.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各朝各代非常重视户籍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朝政府从维护统治的立场出发,重视户籍管理主要是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D项正确;
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不是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
抵御外族进攻只是目的之一,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
防止人口流动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在明代地方行政的文书程序中,常见由多名里老、生员、乡绅联署的呈文。这些呈文既是里老、生员、乡绅向官府反映地方社会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员向上级官府汇报地方事务的重要依据。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
D.基层治理方式的改革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材料信息表明呈文已经作为地方社会意愿的证据,开始被制度性地纳入地方行政程序之中,这意味着地方社会在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中具备了一定地位,地方社会不断壮大,里老、生员、乡绅对地方事务的参与日益深入,C项正确;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A、B、D三项所述都无法得出,均排除。
13
14
15
16
17
13.(2025·南京质检)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年龄在50岁以上且有德行和见识的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规定
A.提高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
B.意在减轻县级政府诉讼负担
C.不利于化解乡村的社会矛盾
D.建立了完善的乡村管理体系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据材料“一切小事……方许赴官陈告”可知,这一规定强调基层的治理作用,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A项正确;
B项不属于材料的主要目的,排除;
基层治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化解乡村的社会矛盾,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乡村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14.(2025·徐州模考)陆世仪在《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
A.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
B.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
C.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
D.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据材料乡约汇集了“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等诸种乡村事务,可以看出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对民众的管理及国家征收赋税,D项正确;
“治乡三约”属于地方治理,排除A项;
B项是户籍制度,材料强调地方治理,与材料不符,排除;
户籍制度是赋税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两者不能互为补充,排除C项。
13
14
15
16
17
15.(2025·江阴模考)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这表明中国
A.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
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濒临崩溃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灭亡
D.近代军阀割据现象开始出现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据“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可得出,近代以来受西方治理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基层治理理念与模式逐步解体,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排除B项;
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没有体现军阀割据现象,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16.清朝的乡村,以110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余百户为10甲,甲首10人。凡10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材料表明,清朝里甲
A.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
B.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
C.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
D.巩固了小农经济统治地位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表明里长和甲首是推举产生的,负有催办钱粮、司法治安等职责,里甲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故选A项。
13
14
15
16
17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时代 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 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
汉代 每年8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豪强隐匿人口,户籍信息严重失真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僧尼专门设僧籍,免除其一切课役
隋唐时期 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
宋代 宋朝时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明清时期 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沿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根据表格内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方便征收赋税,对户籍的管理总体上越来越严格;但在政治动荡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对户籍的管理也较松懈;政权稳定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趋向严密,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严苛。每当从分裂走向统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统计人口,加强户籍管理,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 回
13
14
15
16
1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