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6张PPT)第1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3.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4.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考点定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与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古代中国法律体系及传统教化的特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主题一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夯实必备知识梳理制度 时期 内容及影响世官制 西周至春秋 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 春秋战国时期 按照才能和军功大小授予官职_________ 西汉 (1)内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2)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1)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2)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科举制 隋朝至明清 (1)内容:①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经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②明清科举考试分为____、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影响: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乡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图解历史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1.考核制度(1)秦汉:考核办法主要是_______,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3)隋唐①官员考核归属________吏部。②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③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上计制尚书省(4)宋朝: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5)明清明朝 考满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 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______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京察上计制度的作用上计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及时了解全国各郡国、各县及各侯国土地、人口、钱谷出入及社会治安等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和巩固封建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上计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朝廷控制地方和考核地方官吏的有效手段。思维点拨2.监察制度(1)秦汉至宋元时期 中央 地方秦汉 建立了以__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隋唐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威慑地方御史大夫宋朝 承唐制设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议事权,谏官拥有了监察权 划分____作为监察区元朝 设御史台 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路(2)明清明朝 ①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②____________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③御史和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 ①将六科并入_______。②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③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台谏合一宋以前各朝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谏官并不只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二者各有侧重,但事权常常相混,故并称台谏。概念阐释视角1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方式材料强化关键能力探究——摘编自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材料反映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 示例:修改建议:补充九品中正制理由: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有利于选拔人才和加强中央集权。但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中正选人只看家世,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拓展深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西周的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官职,汉代的察举制按照德才荐举官吏,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反映出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从血缘转变为德才,从主观转变为相对客观。(2)选官方式: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到察举制的主观荐举,再到科举制的考试选拔,选拔方式越来越公正、客观,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3)选官主体:科举制出现之前,官吏的选拔权基本集中在地方豪绅手中,造成世家大族世代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将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拓展深化(4)选官基础:担任官吏是西周各级贵族的特权,两汉魏晋的官吏被世家大族垄断,科举制实施以后,普通平民获得了参加科举的权利,扩大了选官的社会基础。视角2 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管理材料 中国古代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答案 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拓展深化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监察服务于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以维护君主专制为根本目的,将监察的重点放在监督、制约各级官吏上,是皇帝的“耳目风纪之司”监察官员秩轻权重 为了便于皇帝控制,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级别一般较低。但是,监察官员“代天子巡按”,权力很重,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拓展深化监察方式的不断多样化 中国古代的各朝都有制度化的监察机构,也有暗访、暗查的机构,明朝甚至出现了特务机关——厂卫机构,清朝设立了奏折制度,对官吏的监察多种多样监察权与行政职权混淆 中国古代的监察权与行政权高度重叠,使很多监察机构演化成地方行政机关,如汉代刺史、唐代的道台拓展深化返 回(2)评价积极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消极性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主题二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早期社会治理思想(1)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_________”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夯实必备知识梳理敬天保民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思想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2.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________”。铸刑书3.德治与法治之争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儒家 人性善,主张____ 孔子 统治者要“_______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 人性恶,主张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 提倡君主要以___________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德治为政以德法、术、势评价 (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思维点拨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 特点 表现秦汉 律令 合一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制成《_______》。(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 律令儒家化 (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_________作为量刑原则。(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__________九章律尊卑亲疏三纲五常唐朝 礼法 结合 (1)撰成《_________》,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对“孝”特别重视,强化基层教化。(3)提倡礼治,颁行《___________》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图解历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定时期 概况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制定蓝本,如《_______》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_________的体例清朝 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_________》天圣令大明律律例合编大清律例2.基层教化宋朝 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_________》明朝 (1)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2)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3)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清朝 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__________》,也常引用《大清律例》吕氏乡约圣谕广训图解历史中华法系的确立视角1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材料 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强化关键能力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答案 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拓展深化(1)原因①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②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③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④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及历程拓展深化(2)三个阶段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 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拓展深化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唐代“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的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视角2 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 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拓展深化(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上行下效”的方式。(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这是中国古代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在整个社会教化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和方法拓展深化(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返 回典题演练落实(2025·山东卷)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命题设计聚焦考点 明朝的监察制度情境设置 通过明朝对御史管理的规定,考查监察制度的意义解题指津易错排查 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而不是限制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关键能力 考查推理和说明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1231.(2025·徐州模考)某学者认为,周爵与秦爵在宏观上“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秦爵“承袭了‘爵’的形式,用作个人品位,其上辐辏着优厚权益,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这表明先秦时期“秦爵”A.维护了周天子崇高地位B.构建起统一的国家观念C.有利于血缘关系的强化D.显示出浓厚的贵族气息√4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爵承袭了“爵”的形式,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秦爵存在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贵族政治的痕迹,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秦爵根据军功授爵,与国家观念、血缘关系无关,排除B、C两项。123452.(2025·盐城模考)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12345“春秋决狱”很大程度上以道德代替法律,削弱了法律权威,B项正确;汉武帝定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才实现了儒家独尊,A项错误;儒家提倡“仁政”,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联,排除。123453.(2025·镇江月考)《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12345123材料大意是说梁州刺史杨欣的姐姐去世,不满十天,车骑长史韩预强行聘娶他姐姐的女儿为妻,当时张辅担任中正,贬了韩预的官以清正风俗,由此可见,魏晋时期的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方面非常重视个人品德问题,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其重视门第或有时代局限性或中央集权被破坏,排除A、C、D三项。454.(2025·常州模考)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12345123材料说明明初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朱元璋编订律令及简化公文等措施,并没有体现法律体系完备,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故D项错误。455.(2025·扬州月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如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A.礼法结合B.体系完备C.历史传承D.司法公正√1234512返 回根据材料图示信息可知,从战国到清朝的法律的演变都是在前代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传承,C项正确;图示体现的是法律的传承发展,体现不出礼法结合、体系完备、司法公正,排除A、B、D项。345课时精练1.(2025·苏州质检)《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事务是A.掌管地方教化,维护基层治安B.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方贤才C.审核各地计簿,考核官员政绩D.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结合所学可知,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与题干“掌管‘郡国上计’”相符合,故选C项;“掌管地方教化”的是乡三老,“维护基层治安”的是游徼,排除A项;“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方贤才”的是刺史,排除B项;“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的是均输令、均输丞,排除D项。13141516172.秦汉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称为“丁忧”,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制度化法律化,明清对“丁忧”制度执行也十分严格。这一现象表明A.选官以孝廉为标准 B.宗法制度影响深远C.儒家思想影响法制 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材料中的“丁忧”即行孝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说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故选C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官员选拔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伦理对法律的影响,而不是宗法制的影响,排除B项;魏晋时期,理学尚未形成,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3.(2025·扬州质检)下面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江革 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举孝廉为郎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选择题123456789101112据材料可知,东汉赵宣、张霸等获乡论支持而入仕,说明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故选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支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固化”说法错误,材料有利于社会阶层间流动,排除D项。13141516174.(2025·南京月考)下表为魏晋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B.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政权 律令内容曹魏 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 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据材料“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可知西晋、北魏时期孝道也成为执法的依据,故选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政权 律令内容曹魏 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 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5.(2025·连云港月考)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材料《颜氏家训》反映了从“立身”和“处世”两个方面对子女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故选D项;材料强调家庭教育注重道德和博学技能,没有涉及政府教育,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内容,与“法治”无关,排除B项;私学教育开始于春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2025·盐城调研)唐肃宗曾明令“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重申,“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A.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C.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材料中负责监察的官员可以直接越过宰相向皇帝汇报,这就表明相权受到约束的同时赋予了监察职权一定的独立性,故选C项;监察机构不参与中枢机构的运行,只负责行使监察职能,因此监察职权的独立不对行政效率产生直接影响,排除A项;监察对象是所有官员而非仅三省长官,排除B项;“内部分工”强调监察机构内部的调整或者具体职权的分配,和材料的表述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7.《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由材料可见唐代法律对孝顺父母、祖父母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这是两个规范相统一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仅能看出立法环节,无法判断司法环节的判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仅能看出关于伦理纲常相关内容的立法,无法判断伦理纲常是否是整体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孝老敬亲成为法律规范,无法判断社会情况,排除D项。13141516178.(2025·宿迁质检)《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丧者,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由此可以看出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说明《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礼法合一,倡导德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中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仪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9.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家训流传于妇孺之口,且家训书写也世俗化,体现了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宋时期家训的发展,与女性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训不只适用于士族,排除B项;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不能等同于家训,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0.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概述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选官制度时提到:“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B.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选官的权力由学校教育到宾客中出身再到由郡县的选拔最后由中央统一考试,反映了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故选B项;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期就已经式微,排除A项;选官与品德相结合属于察举制的标准,排除C项;中国古代只有察举制将品德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1.(2025·泰州模拟)宋代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以识字教育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小儿语》《续小儿语》;专门为女童编写的《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主流地位B.宋代活字印刷行业蓬勃发展C.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世俗化D.蒙学开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家们将儒学的思想原则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社会化世俗化,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蒙学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明确印刷的技术,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监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A.标志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实行“双重监察体制”,这一做法使得监察体制更为完善,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中巡按御史和按察司的职责来看,能够体现出明朝监察体系的系统化,没有体现出“专业化”的特点,排除A项;题干内容并没有涉及其他权力,也就不能得出地方权力的“相互制约”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明朝的监察系统并没有实现“集中统一”,排除D项。131415161713.(2025·徐州调研)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B.是吏治澄清的表现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D.体现了人治的色彩√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官员的考核最终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决策,会经常出现被改动的现象,体现了人治色彩,故选D项;官员考核只是皇帝强化对百官控制的一般手段,历代封建王朝都存在,难以体现“空前加强”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说明清代官员的考核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吏治公平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B、C项。131415161714.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项目 宋 明 清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B.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D.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据材料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所渗透,体现了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故选D项;律博士主要职责是教授法律知识,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所渗透,两者同时存在,教化没有取代法律,排除B项;中国古代教化的基本素材主要为儒家思想,排除C项。131415161715.(2025·镇江月考)清政府普遍推行乡约制度,各地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偏重教化和仪式,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清代乡约A.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B.使基层自治得到加强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D.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结合所学可知,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清代乡约的影响,排除A项;清代乡约属于基层教化,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世俗、现实相关,排除C项。131415161716.(2025·南京模拟)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丧葬方面要求子孙禁绝奢靡浪费,其他方面要求不应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材料反映了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家族观念并不保守,而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故选C项;材料依然体现了传统社会节俭的内容,不能说明其变化性,排除A项;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家族并不墨守传统礼法,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1314151617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牴牾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 论题:察举制和科举制各有其优缺点。论述:汉代察举之实施过程,有独特的优点。汉代吏政颇为后人称道,许多循吏良守、名公巨卿,皆出察举一途,这并不是偶然的。汉代察举较为尊重舆论评价,注重专业原则,分科取人,且有“试职”“累功”之法强化实践培训,其法与吏治结合得较为紧密。但在施行过程中,人为色彩浓厚,发展到后来只注重门第。而科举制“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选官方法,确实存在弊端,不仅讲求抒情文字的进士科,甚至明经科也是如此。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但考试的标准是具体的、可掌握的、模式化的,以保证选官程序的公正与易行。科举考试则较多地体现了面向知识群体,促进社会流动与公平竞争的精神。总之,两种制度各有一套相关的机制与之相配合,各有成功之处,但也各有难以克服的问题。较之察举制,科举制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政治文化成就,但它并非一切方面都比察举制优越。(其他论题符合题意亦可)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返 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