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如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页)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工程(  )
A. 开凿于隋统一全国之前 B. 以长安为中心贯通南北
C. 使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 D.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下表列举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一些举措。据此可知,她(  )
在“建言十二事”中,把“劝农桑,薄赋徭”列为第一条,并诏令全国施行;
把“田畴(田地)屋辟,家有余粮”作为升降地方官员的主要标准之一;
当政期间,兴修许多水利工程,最大的工程流经许多地区,可灌溉农田9万多亩。
A. 提高官员选拔标准 B.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 注重文教广纳才俊 D. 严格考察官员政绩
3.读图,下列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A. 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 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 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 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4.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  )
A. 使唐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 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C. 使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 D. 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5.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唐蕃会盟碑
《步辇图》(局部)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泰。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 多元的饮食文化 B. 发达的农耕文明 C. 友好的民族交往 D. 辉煌的艺术成就
6.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 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 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 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7.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由于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图中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夔州的(  )
煮井为盐[1]速,烧畲[2]度地偏。
——杜甫《秋日夔府[3]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1]煮井为盐:煮盐井之水以为盐。
[2]烧畬(shē):烧荒种田。
[3]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的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为府暑所在,故称夔府。
A. 生产状况 B. 地理位置 C. 商业贸易 D. 文化景观
8.如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各级官员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4-1094年)
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
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
副使 63 1111
供奉官 193 1322
侍禁 316 2177
…… …… ……
总计 1138 6767
A.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C. 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 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
9.如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一些评价,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观点 观点来源
维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宋真宗《北征回鉴诗》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B. 澶渊之盟使辽与南宋之间长期保持和平的局面
C. 对澶渊之盟这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确切的定论
D. 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辩证的看待澶渊之盟
10.《金史》对完颜阿骨打的评价是:“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太祖数年之间算无遗策,兵无留行,底定大业,传之子孙。呜呼,雄哉!”金太祖“底定大业”指向的历史事实是(  )
A. 建立金国,重创辽国 B. 先后领兵灭亡辽国和宋朝
C. 建立金国,灭亡宋朝 D. 与强大辽国建立海上之盟
11.他及其子孙结束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有诗颂曰:“骏马凌风,拓土开疆成一统,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他是(  )
A. 杨坚 B. 李世民 C. 铁木真 D. 忽必烈
12.《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城市商业繁荣 B. 科学技术领先 C. 民族关系发展 D. 对外交流频繁
13.对比下图中宋代和元代的交通路线可知(  )
A. 政治环境影响交通建设 B. 宋代对外交往范围超过元代
C. 宋代对外交通海陆并举 D. 宋代交通建设加强民族交融
14.宋代政府规定:海外商船须持官府“公凭”方可贸易;私贩货物者没收船货并处刑;允许民间举报走私,查实后以赃物充赏;市舶官员须按朝廷定例抽解(征税)和博买(官方优先采购),违者严惩。由此可知,宋代(  )
A. 首次出现官方对外贸易机构 B. 江南市镇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C. 海外贸易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D. 对海外贸易进行了有效管理
15.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 理论创新 B. 服务生产 C. 巩固统治 D. 方便祭祀
16.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
A. 强化专制皇权 B. 增强监察职能 C. 精简政府机构 D. 防止宦官专权
17.如图为《明朝形势图》,据图可知(  )
A. 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
B. 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
C. 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
D. 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18.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 巩固清朝统治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反抗外来侵略 D. 推动社会变革
19.“一条鞭法实施后,全国赋税银两占比从30%提升至70%,实物劳役大幅减少。”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是(  )
A. 彻底消除农民起义根源 B. 推动白银货币化和商品经济活跃
C. 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D. 确立资本主义税收体系
20.“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金’为‘清’,设六部、行科举,宣称‘满汉之人均属一体’。”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 削弱八旗贵族权力 B. 推广藏传佛教信仰 C. 发动侵略朝鲜战争 D. 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21.康熙帝面对沙俄军队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不断侵略和蚕食,曾多次与沙俄进行交涉,坚决要求沙俄军队停止侵略行径。当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时,才使用武力驱逐入侵者。这表明,清政府能够赢得雅克萨之战的原因之一是(  )
A. 军事与外交斗争相配合 B. 及时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C. 在作战中善于扬长避短 D. 清朝政府拥有新式的步枪和大炮
22.它是雍正时期设立,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但这个核心机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它直接传达给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它”的设立反映了清朝(  )
A. 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B.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 废除了丞相制度 D. 完善了选官制度
23.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
A. 率先引进占城稻 B. 普及种植茶树 C. 开始种植棉花 D. 推广玉米、甘薯
24.北京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皆以“和”命名。中轴线指向内廷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意象均源自天地乾坤卦象,天阳地阴相合。这一规划彰显的理念是(  )
A. 阴阳五行,顺应天道 B. 礼制为纲,法度严明
C. 中正和谐,天人合一 D. 功能分区,务实为本
25.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麻羁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并概述其影响。这一政策使唐太宗赢得了周边各族的爱戴,被各族尊泰为什么?
材料二: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示意图①代表哪个政权?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如图所示
图1元朝形势图(1330年)
图2 清朝形势图(1820年)
(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治理”的角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对外交往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开放的对外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粮产量增加了近两倍。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往还三年,经济大海……惟观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斗高低,度量远近。……海中之山屿形状非一、但见于前,或在左右,视为准则,转向而往。……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甚倚信之。
——《明外史 郑和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 依据材料三,说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 从宋朝到清朝对外政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从古代的对外交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8.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这些文明成就是当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在宋朝得到了重要发展。其中一项发明将薄铁片剪裁成鱼形,以炭火烧红,然后取出铁片,让鱼尾对准子位,蘸在水盆之中,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铁片便会被磁化。……磁针贯穿灯心草,放入盛水的瓷碗内,借助浮力,使磁针浮于水面,指示南北。这项发明实用性强,最先应用于航海导航。
——摘编自刘纬主编,杭侃著《中华文明传真(两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科技发明的名称,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图1泥活字版(模型) 图2《本草纲目》
(2) 图1泥活字版(模型)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名称是什么?图2《本草纲目》总结了哪一方面的成就?
材料三:如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书名 作(译)者 简介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 ______ ”。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 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3) 填写材料三中的空白处。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
(4)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答案
1.D
2.B
3.A
4.D
5.C
6.B
7.A
8.C
9.D
10.A
11.C
12.A
13.A
14.D
15.B
16.A
17.D
18.C
19.B
20.D
21.A
22.B
23.D
24.C
25.B
26.【小题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尊奉:“天可汗”
【小题2】政权:金;时代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小题3】观点:有效的边疆治理能巩固国家的发展。
论述: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清初,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掣签制度,有效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在东南地区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结论:综上所述,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7.【小题1】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2】条件:经济基础:明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最根本条件)。科技保障: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丰富;政府支持:明成祖鼎力支持;郑和出众的个人能力。(任意一点即可)评价: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积极、消极两个角度,每个角度答出一点即可)
【小题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危害: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小题4】发展趋势: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启示:①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后;②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等(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28.【小题1】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小题2】活字印刷术;药物学
【小题3】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多为总结性著作,吸收借鉴西方科技文化成果
【小题4】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手段弘扬传统文化。国家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要坚定文化自信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