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被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近日,美国科学家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学界普遍认为,它的发现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门,甚至可能揭开宇宙诞生早期的奥秘。对引力波的探索和证实表明A.引力波的存在决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科学家的预言是引领科学研究的决定因素C.引力波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探索的反复性D.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2.我国利用天宫空间站实验平台,开展空间环境下的技术实验和研究,实现了哺乳动物细胞胚胎发育,完成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在轨验证,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空间科学研究成果。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①佐证了太空认识每一次进步都是对浩瀚宇宙的接近②创造了空地之间具体联系,提升了空间利用能力③说明了航天实践活动是检验太空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明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被人类认识和改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长期以来,生物钟一直被认为是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精密调控着机体重要生理功能。最近,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揭示出“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该发现对节律本质的认识和节律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体现出( )①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科学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③科学研究作为最基本实践形式,是人们认识的重要来源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可控核聚变反应可以帮助人类获得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2020年12月4日,“中国环流器二号M”建成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我国进一步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 )①需要持续强化科研投入,支持核聚变基础性、前瞻性研究②可以加快人类探索可持续能源的步伐,体现认识主导实践③有利于解决因能源短缺带来的社会问题,造福人类④将开辟更广阔的认识对象,使科技人员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不可逾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5月11日9时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与地磁暴相关新闻同时出现的还有“地磁暴引发失眠、心慌、烦躁、疲惫”等网络传言,将地磁暴现象视为引发身体不适的“罪魁祸首”,使得部分公众不安和恐慌。事实上,人体并不是一个敏感的“磁力计”,不能够感知地球磁场细微变化并直接引发生理反应。从哲学角度看( )A.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认识B.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获取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7.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有着质的飞跃。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进一步印证了( )①原有的真理能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②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③经过检验的真理在实践发展中不会被超越④正确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有人说,罗马教廷虽烧死了布鲁诺,却烧不死“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真理。这说明了( )A.真理具有条件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C.认识具有反复性 D.认识具有无限性9.某篇文章对日出的描述:先是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接着,出现了微蓝、淡黄、粉红,太阳升起了,天上一片红色、金黄。然而,江西三清山、青岛崂山等地的日出都没有看见从鱼肚白到金黄的过程。原来,这篇文章描述的是平原地区无云、无风、无雾、无雨雪时日出的色彩变化情况。这说明(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的认识总会受到客体的制约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事物存在的各种条件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0.上海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合作,发现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者不拒,而是非常挑剔。大部分的吸积流在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后,以外流形式逃出了黑洞的俘获。但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②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③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11.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对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如下图所示)。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B.认识受主体思维方法的影响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D.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总是不同12.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13.历史上,张之洞、孙中山、宋子文等人先后提出过在海南修建铁路的设想,受当时条件限制,都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在几代建设者的努力下,海南终于建成了环岛铁路。海南环岛铁路梦的实现说明(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动力,要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真理不断在实践中被推翻,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波士顿经验曲线又称为经验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个体或组织在一项任务中积累越多的经验,他们就越有效率(如下图)。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A.真理总是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15.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涵盖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多个领域,涉及经济、外交、资源等多个部门。这反映了()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一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D.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16.北京时间2023年3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三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两名出舱航天员费俊龙、张陆圆满完成全部既定工作,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2021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以来,4个航天员乘组累计开展10次出舱活动,突破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材料体现了( )①掌握关键技术是神舟十五号发射的目的 ②对外太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③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的成功达到了终极真理 ④神舟十五号的发射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18.当代学者周国平说,盖棺定论也许适用于二、三流的思想家,可是对于天才思想家并不适用。有哪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不是在生前死后戏剧性地经历着被误解、被“发现”、又被误解、又被重新“发现”的过程呢?天才思想家的历程表明( )①天才思想家利用辩证的否定实现了自我发展②人类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的特点③误解、“发现”、误解、又重新“发现”的过程遵循了量变质变规律④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2024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面对国外对相关建设技术的保护,项目团队决心自主创新。从2015年开始,牵头组织20余家一流科研团队进行攻关。历经多年努力,攻克了钢壳制造、自密实混凝土制备、管节浇筑、检测及浮运安装等多项难题,取得了多项原始创新成果。这一过程体现了( )①实践活动能够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②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③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列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对该观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A.错误,因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B.正确,因为新事物不会代替旧事物C.错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无条件的D.正确,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二、简答题:本题共2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号召大家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读书治学的追求。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些古语阐明实践的重要性。(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2)从社会生活角度,举一例说明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并给出其哲学依据。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大桥海底隧道长6.7公里、最大水深46米,对抗火灾和防渗水的要求非常高。为了攻克海底隧道防灾减灾技术,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上百人科研队伍和漳州建设者,投入到该项关键技术的课题研究。科研团队充分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最终在福建漳州建设了一个近乎全真的模拟环境,建设了一条长150米、高7.8米、宽15.95米的隧道试验平台。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反复试验,为了取得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研究人员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隧道内采集数据。终于成功研发出沉管隧道防御火灾、通风排烟、火灾报警、逃生救援等六大综合试验系统和试验技术,填补了国内外海底沉管隧道火灾防治技术的空白。该技术已经推广到其他跨海、跨江等水下交通隧道,高速公路隧道以及地铁等地下交通工程,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技术攻关团队取得成功的原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B B B D B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C B C C C C D D21.(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活动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2)例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一例子的哲学依据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仿真模拟环境,协助设计施工单位解决难题。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在科学实验认识的指导下,研制出沉管隧道防御火灾等试验系统和实验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