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新进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了单光子的受激发射现象,并首次展示了识别和操纵少量相互作用的光子的能力,这一研究在生物研究、先进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说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人可以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④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实践出真知,认识是在亲身实践的唯一途径中获得的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任何认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想要做好调查研究,就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脚下的泥土中感受民生,在老乡的房檐下感受民情。只有将自己真正地放在群众中,才能听到“高台”中听不到的“民声”,看到“阁楼”中看不到的民情,感受到文字中体现不出的民意。这主要是强调( )
A.实践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D.来自别人的间接经验没有实践价值
5.我国已逐步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人们从蚂蚁穴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中,学到了疏导交通的策略。由此可见
A.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整体功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要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
D.系统优化的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6.漫画(作者:程远)启示我们(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这是一位战疫一线护士日记中记录的心愿,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心愿,他们用奋斗和奉献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让人们更加坚信,中国青年一定能,中国一定行!这是因为( )
①实践是按照主观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③实践是处在主客观交汇点上的直接现实活动
④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8.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的形象比喻蕴含的哲理是(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先知后行经,重在知
C.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D.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①既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又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②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既是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是对旧版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④既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10.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发射,顺利和“神舟十六”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七号”,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每一步都饱含艰辛。面对困难,中国航天人没有气馁,而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不断优化,每一次飞行都会运用一些新技术,解决一些老问题;每一次验证的技术都比上一次更先进,更完美,中国人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航天梦。这表明( )
①中国航天人做到了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认识工具的改进推动人们认识的发展
③中国航天事业在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实践的发展
④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被推翻和超越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有人认为,5G手机载频的毫米波段对眼睛的伤害非常大,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黄斑变形甚至眼睛失明。然而,科学实验表明毫米波的辐射并不会给人体带来负面影响。所谓的黄斑变形也只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与手机使用频率无关。可见,要破除谣言应该( )
①主观臆测,以思维过滤虚假信息②坚持真理,凭借经验来破除谣言
③明辨是非,用科学技术分析对比④调查研究,通过实践来检验真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变式题2:通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将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这说明(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②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到行动的依据
③联系是普遍的,人口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的全局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调查就不可能获得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墨子巡天”入选2023年度“十大新词语”。墨子巡天望远镜能够每三个晚上巡测整个北半球一次,是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设备,已于2023年9月17日发布首光图像。太阳系天体普查是墨子巡天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研究团队利用它已经发现了一批新的主带小行星,并实现了多颗近地小行星的重新确认。这表明( )
①感性认识要经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③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④人类对自然的真理性认识来源日益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屠呦呦说,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研究团队多年集体攻关的结果,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社会历史性
C.客观物质性 D.主观能动性
16.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出发奔赴“天宫”。从神五到神十七,从首次太空飞行到长期驻守空间站,20年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说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理论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人的心灵和身体在不停地进行对话。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体内就会分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存在不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不同变化完全由人的主观感觉决定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19.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贴近国情、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理论支撑。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
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
②要求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③意味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④明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的行动指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近年来,用竹子代替塑料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可竹子具有生长快、强度高、可塑性佳、可迅速无害化降解等特点;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以竹代塑”理念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
A.属于感性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B.基于竹子自身优良属性,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
C.具有客观物质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竹产业发展
D.立足已有经验,有利于推动“减塑”实践发展
二、简答题:本题共2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5年4月10日至12日,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安顺市举办。本次大会以“景城共建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主题,设置主体活动和配套活动。
自2006年首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以来,贵州历届旅发大会紧扣时代脉搏,立足贵州实际,结合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不断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第一届旅发大会选址在安顺,通过对黄果树等景区的深度打造,让贵州旅游在全国崭露头角,人们逐渐认识到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贵州旅游发展的重要优势。此后,随着旅发大会在不同地区的举办,从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西江千户苗寨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到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从发展生态旅游,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和旅游产品体验。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贵州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旅游品牌形象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产业布局优化、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全省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花费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13%、119%和105%,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贵州是如何以旅发大会为契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之所以提出对全党的警醒,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预见到革命即将胜利,但是“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两个务必”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迈上新时代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开宗明义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由“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政治品质。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A C D A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C B C D B A B
2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贵州通过历届旅发大会的实践,认识到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优势。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旅发大会的不断举办,贵州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贵州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促使贵州逐步形成了“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旅游品牌形象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贵州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的旅游品牌形象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最终目的是推动旅游产业布局优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贵州形成的“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旅游品牌形象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是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它指导贵州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不断挖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助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需要提出的都有其客观的现实基础:“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两个务必”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三个务必”将继续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