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训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柿子滩遗址中,发现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鸵鸟蛋皮出自本地,而蚌壳则来自山东沿海。由此可知( )A. 私营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 B. 不同地区存在交往和联系C. 柿子滩是华夏文明发源地 D. 多元一体文明特征的呈现2.(2025·西北四省适应性测试)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龟甲。龟甲内放有石子,部分龟甲上有刻画符号,具有占卜功能。同时,龟甲被用作响器,在某些仪式活动中为舞蹈伴奏。这反映了( )A. 灵龟崇拜现象的盛行 B. 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C. 天人沟通观念的萌芽 D. 早期先民的创新智慧3.(2024·广东肇庆一模)距今约1.32万年的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出土遗物1000余件,火塘3处。这些遗物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还有少量石制品、蚌壳制品。其中陶片有穿孔痕迹,穿孔内壁较平整,蚌器上也见有规整的穿孔痕迹。该遗址的发现( )A. 为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佐证 B. 表明当时制陶技术领先世界C. 实证了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准确时间 D. 印证渔猎是食物的唯一来源4.(2025·邯郸)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洺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 )A. 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 生产方式多元并存C. 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 处于打制石器时期5.(2024·甘肃卷)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 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 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 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 国家形态初步具备6.(2025·广东肇庆一模)距今7200—6900年前的江苏省草堰港遗址,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其中,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由此可推知( )A. 当时渔猎采集已被取代 B. 人类生产生活渐趋稳定C. 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D. 该区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地区7.(2025·太原)据考古研究,位于山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管理有序的手工业区等,同类遗址在晋西南已发现70余处。由此可推知当时( )A. 陶寺先民开始聚族而居 B.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异常低下C. 陶寺遗址初具国家特征 D. 黄河下游深受陶寺文化影响8.(2024·北京东城区高三上期末)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以玉为葬” “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的特征是( )A. 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 B. 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C. 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D. 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9.(2024·湖南衡阳联考)研究显示,甲骨文已采用以声符注音,配以偏旁的造字法,可能已具备一字一音,句子由一个个单字组合而成的特征。由此可知,甲骨文( )A. 是成熟完备的文字 B. 得名于其具体用途C. 因频繁使用而简化 D. 是汉字的重要渊源10.(2025·盐城模拟)下表为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的对应关系(部分)。据此可知,中国早期礼乐文化( )二里头文化礼器 原型器物所在区域文化 象征权力类型青铜鼎、爵、卜骨 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 政治权力、祭祀权力青铜铃、绿松石龙形器 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玉琮、玉璧、玉钺 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军事权力A. 维护专制王权 B. 形成完备体系 C. 呈现统合趋势 D. 促进华夏认同11.(2024·淄博高三一模)下图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A. 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 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C. 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D.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12.(2025·洛阳)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构型上与同时代器物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反而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器物风格接近。这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创制时间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据此可知( )A. 二里头文化辐射力强 B. 中原地区成为文明发展核心C. 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D. 文字起源呈现出多中心特点13.(2024·滨州高三上期末)周公东征胜利回师时,遍告“四国多方”的“殷侯尹民”:殷的丧亡是由于淫佚暴乱而招致天罚,周不过是顺从天命,只要能敬天听命,安于邑居,既可保持原来地位不变,还可在周朝官府担任官职。周公此举旨在( )A. 借助神权巩固王权 B. 揭示商代灭亡根源C. 稳定周朝统治秩序 D.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14.(2024·广东惠州一模)西周初年,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镇抚殷遗民;封周公于鲁、开国元勋太公于齐,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与居于附近的戎狄部落周旋。据此可知,分封制( )A. 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B. 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C.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 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15.(2025·云南省适应性测试)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只有王畿的土地属周王直辖。周王将国之耕地按照九夫一井或十夫一井的方式分配给国人或野人耕种,通过彻法和籍法进行征税。彻法实行“九一而助”,按收获量十分之一收税,籍法按二分之一收税。这说明西周( )A. 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B. 民众赋税负担加重C.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等级观念逐渐强化16.(2024·广东顺德一模)下列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中,可证明当时土地制度包含私有制因素的是( )A. 卫盉:矩伯以“瑾璋”作价“八十朋”,与裘卫交换“十田”土地B. 大克鼎:周王将渒、寒山等处土地“易(赐)”于膳夫克C. 吴虎鼎:周王将某地封土转赐给吴虎D. 大盂鼎:周王命盂“相先王受民受疆土”,即像先王一样拥有土地二、非选择题17.(2024·日照高三上期末)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诸子的争论言论 出处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孟子·万章》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职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 《荀子·正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说疑》材料二 学者的结论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摘编自[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杀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摘编自[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唐虞揖让” “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史》材料三 考古发掘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摘编自《探索发现——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2)指出三位学者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18.(2025·邯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19.(2024·云南昆明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国家形成的路径概括起来有四条:分别是管理型国家、压迫型国家、征服型国家和军事型国家。结合早期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国家形成的一个或多个路径,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0.(2024·厦门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须掌握的“六代舞”。名称 时期 歌颂内容《云门》 黄帝 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咸池》 尧 帝尧之仁德《大韶》 舜 帝舜之贤德《大夏》 夏代 大禹治水之功绩《大濩》 商代 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大武》 周代 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六代舞”的政治功能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一、选择题1.B2.D3.A4.B5.B6.B7.C8.B9.D10.C11.C12.C13.C14.B15.A16.A二、非选择题17.(1)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百家争鸣,诸子基于各自学派立场对禅让制提出不同看法,反映了当时思想活跃、社会秩序重构的特征。(2)研究角度: 司马迁:基于文献史料,客观叙述历史事件(或从史料考据角度); 刘知几:以近古奸雄篡夺现象类比,质疑禅让制的真实性(或从历史类比角度); 吕思勉:从进化论角度,认为禅让制是儒家虚构,否定其真实性(或从思想批判角度)。(3)看法:不能完全证明。陶寺遗址未发现大规模暴力夺权的遗存,仅能作为禅让制可能存在的间接证据,但缺乏直接文字记载或更明确的考古实证,单一遗址不足以完全证实历史事件的真实性。18.(1)史料价值: 何尊:证实了周武王计划在洛邑建立东都的史实,为“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提供实物佐证,与文献互证,增强了历史记载的可信度; 史墙盘:补充了西周七代周王的政绩细节,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其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的内容是对文献的重要补充,具有证史、补史的价值。(2)特点: 制作工艺精湛,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礼器常铸有铭文,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铭文多涉及政治、家族历史,体现了对祖先和周王的尊崇。19.示例论题:早期中国国家形成以管理型路径为主导阐释:早期中国国家(如夏商周)的形成凸显管理型国家特征。夏朝已出现宫殿、官职等管理机构,通过控制农业生产与祭祀活动整合社会;商朝以内外服制管理王畿与方国,设立各类事务官处理政务;西周推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管理体系,通过礼制规范社会秩序。这些制度均体现了通过专职管理整合社会、维护统治权垄断的特点,表明管理型路径在早期中国国家形成中起主导作用。20.政治功能解读:西周“六代舞”是统治者强化政治认同、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舞蹈歌颂黄帝至武王的功绩,既彰显周王统治的历史合法性(如《大武》强调武王伐纣的正义性),又通过追溯共同祖先(黄帝、尧、舜等)强化宗法血缘纽带,凝聚族群认同。同时,王室子弟学习“六代舞”,有助于传承礼乐制度,规范等级秩序,使“敬天法祖” “尚德立功”的观念渗透到社会层面,从而维护西周的统治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