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艺术校园1.校园寻美 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艺术校园1.校园寻美 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校园寻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校园寻美》选自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属于 “造型 表现” 学习领域。本单元以校园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活之美,学习运用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美、表现美。教材通过展示校园风景、校园活动等图片,提供了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的示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课时安排
2 课时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一)图像识读
能够观察校园中的自然景观(如树木、花草、操场)和人文景观(如教学楼、雕塑、宣传栏),识别不同景观的形态、色彩、纹理等视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平视、仰视、俯视)观察校园景物,理解不同观察角度下景物呈现的不同视觉效果。
能解读教材中优秀校园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其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展现校园之美。
(二)美术表现
掌握简单的绘画工具(铅笔、水彩笔、素描纸等)的使用方法,运用线条、色彩等元素描绘校园中的一处景物,表现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尝试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如全景式、特写式)组织画面,突出校园景物的美感。
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摄影或手绘的方式记录校园中的美好瞬间,做到画面完整、主题明确。
(三)审美判断
能够辨别校园中不同类型美的特征,如自然景观的清新之美、建筑的对称之美、校园活动的活力之美。
能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说出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协调、构图是否合理。
理解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培养发现美、欣赏美的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创意实践
在观察校园景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对景物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如夸张色彩、简化形态,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校园美景作品。
尝试将校园中的不同元素(如树木与教学楼、同学与操场)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画面感的作品。
能运用多种材料(如彩纸、树叶、废旧物品)进行拼贴创作,表现校园之美,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五)文化理解
了解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校园中的建筑、雕塑、宣传栏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感受不同学校校园文化的差异,理解校园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创造,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有目的地观察校园中的景物,发现校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活之美。
学习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通过绘画或摄影等方式表现校园之美。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平凡的校园景物中发现独特的美感,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表现校园景物时,如何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校园美景‘盲盒’大猜想”
情境创设:教师准备一个 “校园美景盲盒”,里面装有校园中常见景物的局部照片(如教学楼的窗户一角、操场的跑道线条、树叶的纹理、宣传栏的文字片段等)。将盲盒放在讲台上,用彩色丝带装饰,营造神秘氛围。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对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校园里藏着很多我们未曾留意的美景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校园美景盲盒’,里面藏着校园中景物的小秘密。我们来猜一猜,这些局部照片来自校园的哪个地方,它们美在哪里?”
互动环节:
老师提问:请一位同学上台抽取一张盲盒中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其他同学猜猜这是校园里的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抽到树叶纹理照片)这是校园里的梧桐树叶子,它的纹理像蜘蛛网一样,很有规律;(抽到跑道线条照片)这是操场的跑道,红色的跑道配上白色的线条,看起来很整齐。
老师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校园里的每一处景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角落,都有它独特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 “校园寻美” 之旅,去发现校园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美学家的‘观察秘籍’”
了解观察方法:
老师提问:我们要发现校园的美,首先要学会观察。大家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景物呢?
预设学生回答:可以看景物的颜色、形状,还有它的大小、位置。
老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很对。观察景物可以从形态(形状、大小、高低)、色彩(明度、纯度、冷暖)、纹理(光滑、粗糙、条纹)、位置(前后、左右、上下)等方面入手。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比如站在地上平视教学楼,走到顶楼俯视操场,蹲下来仰视大树,会发现不一样的美。
欣赏教材作品:
老师提问:请大家翻开教材第 XX 页,看看这些校园作品是如何表现校园之美的?它们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预设学生回答:有的画用了很鲜艳的颜色,表现出花园里花朵的漂亮;有的画只画了校园的一角,看起来很精致;还有的照片拍的是同学们在操场上运动的场景,很有活力。
老师总结: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校园的多样之美。绘画作品可以运用线条的流畅或粗犷、色彩的明快或柔和来表现;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构图的巧妙、光线的运用来捕捉瞬间的美。
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老师提问:课前大家已经观察过校园了,谁来说说你发现了校园中的哪些景物?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预设学生回答:我发现教学楼前面的花坛很美,里面有红色、黄色的花,搭配在一起很鲜艳;我觉得图书馆的窗户很美,排列得很整齐,阳光照进去的时候特别好看。
老师点评: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些发现都很棒,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把这些美的景物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了解表现校园美的多种方式,为后续的校园寻美和创作做好知识储备。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校园‘美景地图’初绘制”
分组讨论,梳理校园景物
老师提问:我们的校园可以分为哪些区域?每个区域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列出校园景物清单。
预设学生回答:(小组 1)教学区有教学楼、走廊、教室;(小组 2)运动区有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台;(小组 3)休闲区有花坛、草坪、小树林;(小组 4)文化区有宣传栏、雕塑、校训墙。
老师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绘制简易的 “校园区域划分图”,标注各区域的主要景物。
确定观察重点:
老师提问:在这么多的校园景物中,哪些景物最能体现校园的美?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这些景物?
预设学生回答:我觉得操场最美,从跑道上平视可以看到同学们运动的身影,从教学楼俯视操场像一个彩色的圆盘;我觉得小树林最美,早上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光影很美,蹲下来看地上的落叶,纹理很特别。
老师总结: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美,观察的角度不同,感受到的美也不同。接下来我们就分组进行校园寻美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区域,仔细观察并记录下你认为最美的景物。
制定观察计划:
老师提问:在进行校园寻美时,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工具?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需要带笔记本、铅笔、相机(或手机);观察时要注意安全,不能影响其他同学上课;要认真记录,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
老师补充:除了记录景物的形态、色彩,还要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比如看到这处景物时你想到了什么,它让你心情如何。这些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现校园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校园景物、确定观察重点和制定观察计划,让学生对校园美有整体的感知,明确寻美活动的目标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细读实践,校园寻美 ——“我的‘最美校园’发现记”
分组进行校园寻美:
老师要求:每组由组长带领,前往选定的区域进行观察。用笔记本记录景物的特点(形态、色彩、纹理等),用相机(或手机)拍摄最能体现景物美的照片(注意征得老师同意,遵守学校规定),也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景物的轮廓。观察时间为 15 分钟,15 分钟后回到教室集合。
学生活动:各小组有序前往校园不同区域进行观察、记录和拍摄。有的小组在花坛边观察花朵的颜色和形状,有的小组在操场边记录同学们运动的姿态,有的小组在教学楼前观察建筑的线条和光影。
小组分享,交流发现:
老师提问:请各小组选代表分享你们的发现,展示你们拍摄的照片或勾勒的草图,说说你们认为这处景物美在哪里,你们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预设学生回答:(小组 1)我们观察的是花坛里的月季花,从侧面看,花瓣一层一层的像小裙子,颜色是粉红色的,很温柔,我们还拍了蜜蜂在花上采蜜的照片,觉得很有生机;(小组 2)我们观察的是操场的篮球场,从正上方看,绿色的场地和红色的边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同学们打篮球时跳跃的身影让篮球场充满了活力,我们画了一个扣篮的简笔画。
老师点评:各小组的发现都非常精彩!有的小组关注到了景物的静态美,有的小组捕捉到了动态美,还有的小组注意到了景物与周围环境的搭配美。这些发现都为我们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和分享,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校园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为后续的美术创作积累素材。
(五)课堂小结 ——“寻美路上的‘小收获’”
老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启了校园寻美之旅,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景物,发现了校园中许多美丽的瞬间。通过分组观察和分享,我们感受到了校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活之美。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把这些美的发现用绘画或拼贴等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校园美景作品。请大家课后整理好今天的观察记录和照片,为下节课的创作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寻美成果,巩固学生对校园美的认知,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期待,为下节课的美术表现环节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美的‘记忆碎片’拼接”
情境创设: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学生拍摄的校园景物照片和勾勒的草图,配以轻快的音乐,营造温馨的氛围。
老师提问:看到这些照片和草图,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在校园中发现的那些美景吗?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物,它美在哪里?
预设学生回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树林里的光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像很多小斑点在跳动,很神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宣传栏里的手抄报,上面有同学们画的画和写的字,充满了创意。
老师过渡:这些美好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校园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这些 “记忆碎片” 用美术的方式变成完整的作品,让校园之美在我们的笔下绽放。
(二)技法探究,创意构思 ——“美的‘变身’魔法”
学习表现技法:
老师演示:以校园中的一棵大树为例,演示如何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大树的美。先用铅笔勾勒出大树的轮廓,树干用粗而曲折的线条表现,树枝用细而伸展的线条表现;树叶可以用绿色的水彩笔平涂,也可以用点彩的方式表现光影变化。
老师提问:除了用绘画的方式,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和方法表现校园之美?
预设学生回答:可以用彩纸拼贴,比如用绿色的纸做树叶,用棕色的纸做树干;可以用树叶拓印,把树叶蘸上颜料印在纸上;还可以用废旧的瓶盖、吸管做装饰。
老师展示:展示用拼贴、拓印等方法制作的校园美景作品,讲解这些方法的操作要点。
构思创作方案:
老师提问:你想表现校园中的哪一处美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你的作品中要突出哪些元素?
预设学生回答:我想表现操场的美景,用绘画的方式,突出红色的跑道和同学们运动的身影,用鲜艳的颜色表现活力;我想表现花坛的美景,用彩纸拼贴,用不同颜色的纸做花朵和绿叶,让画面更有立体感。
老师指导:针对学生的构思,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如构图要简洁明了,突出主体;色彩搭配要和谐,符合景物的特点;可以适当添加细节,让作品更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技法演示和创意构思,让学生掌握多种表现校园美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后续的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三)创作实践,表现校园美 ——“我的‘校园美’作品展”
学生创作:
老师要求: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创作一幅表现校园美的作品。创作时间为 25 分钟,创作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但要保持自己的创意。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创作,有的用铅笔素描校园的教学楼,有的用水彩笔画花坛里的花朵,有的用彩纸拼贴操场的场景,有的用树叶拓印小树林的光影。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如线条画不直、色彩搭配不协调等。
作品展示与评价: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 “校园美展” 的展板上,互相欣赏。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它好在哪里?
预设学生回答:我最喜欢 XX 同学画的操场,他用了很多鲜艳的颜色,把同学们跑步的样子画得很生动,看起来很有活力;我最喜欢 XX 同学用彩纸拼贴的花坛,花朵的形状很特别,立体感很强,颜色搭配也很好看。
老师点评: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创意,有的作品线条流畅,有的作品色彩协调,有的作品构图巧妙,都展现了校园的独特之美。即使是一些有小瑕疵的作品,也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和对校园的热爱。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实践和作品评价,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表现校园美,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四)深读拓展,文化理解 ——“校园美背后的‘故事’”
探究校园文化与校园美的关系
老师提问:校园中的雕塑、校训墙、宣传栏等景物,除了具有美的外观,还蕴含着什么意义?它们与校园文化有什么关系?
预设学生回答:雕塑可能是为了纪念学校的历史或杰出人物,体现学校的精神;校训墙上面的字是学校对同学们的期望,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栏展示同学们的作品和活动,体现了校园的活力和文化氛围。
老师总结:校园美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蕴含在校园文化中。校园的每一处景物都承载着学校的历史、理念和精神,是校园
文化的物质载体。比如学校的雕塑,可能是为了纪念在某个领域做出贡献的校友,激励同学们向他学习;校训墙上的文字,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时刻提醒同学们要努力奋斗、品德高尚。
拓展了解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
老师展示:播放其他学校校园美景的视频,包括不同风格的建筑、特色的校园活动、独特的文化景观等,如有的学校有种植园,学生可以体验农耕文化;有的学校有科技长廊,展示学生的科技发明。
老师提问:看完这些视频,你发现不同学校的校园美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与它们的校园文化有什么关系?
预设学生回答:有的学校的美是自然田园风格的,可能它的校园文化更注重亲近自然、实践体验;有的学校的美是科技现代风格的,可能它的校园文化更注重创新精神、科技探索。
老师总结: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因此也呈现出不同的校园美。但无论哪种美,都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期望,都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校园文化与校园美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校园美的深层内涵,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课堂小结 ——“让美在校园中绽放”
老师总结:这两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 “校园寻美” 的旅程。我们学会了用眼睛去发现校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活之美,用画笔、彩纸等工具去表现这些美,更理解了校园美背后蕴含的校园文化。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就能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份对美的感知和热爱带到生活中,不仅成为美的发现者、表现者,更成为美的创造者,让我们的校园因为我们而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总结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升华主题,让学生将对校园美的认知和热爱内化为行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的情感,实现教学目标的情感升华。
六、板书设计
《校园寻美》
发现美
自然之美:树木、花草、光影
人文之美:建筑、雕塑、宣传栏
生活之美:活动、友情、师生情
观察角度:平视、仰视、俯视
表现美
方法:绘画、拼贴、拓印、摄影
元素:线条、色彩、构图
理解美
校园文化的载体
热爱生活,创造美
七、设计意图总结
本教学设计以 “核心素养” 为导向,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采用 “校园美景‘盲盒’大猜想”“校园‘美景地图’初绘制” 等个性化小标题和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校园美。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分组讨论、校园寻美实践、创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美、表现美、理解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发现美,将美术学习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从发现美到表现美,再到理解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