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训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晋文公重耳继位前曾流亡多国。在流亡过程中,齐、楚、宋、秦四国君主对其礼遇有加,卫、曹、郑等国君主的招待则是“不礼”或怠慢。能够说明这一不同的是( )A. 国家实力与战略 B. 礼制的传承与发展C. 君主才能与品德 D. 宗法的亲疏与差别2.(2024·南京二模)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春秋时期蔡国与楚国关系紧张,吴国与楚国也矛盾重重。吴王阖闾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这表明( )A. 血缘疏远导致诸侯矛盾激化 B. 礼乐制度丧失了社会约束力C. 诸侯纷争影响社会观念变化 D. 联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条件3.(2024·全国甲卷)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A. 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 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 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 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4.(2025·赣州)下表为春秋时期部分君主异常退位统计表。据此分析可知,这一时期( )国名 君主 总数 君主异常 退位次数 异常退位中反对者身份国内臣子、政敌等 敌国晋 30 14 13 1齐(吕) 21 11 11 0鲁 24 7 5 2楚 30 12 9 3A. 君主专制集权有所加强 B. 宗法分封制度逐渐解体C. 争霸战争形势趋于缓和 D. 新兴地主阶级地位提升5.(2024·汕头二模)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如表所示)。据上表可知,先秦时期( )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 王朝疆域不断扩大C.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 大一统局面已出现6.(2025·衡阳联考)下表史实反映出当时( )时间 事件周恒王五年(前715) 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互换祊、许两地,天子默许周恒王八年(前712) 周王室以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取田于郑周简王六年(前580) 晋大夫郤至与周王室争夺鄇田,经晋侯调解,郤至承认鄇田为王室所有A.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B. 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崩溃C. 土地国有原则遭到破坏 D. 兼并土地现象日益严重7.(2025·武汉)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此外,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代国)” “买械制衡(衡山国)”。材料表明( )A. 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战争阻碍多元一体进程C. 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D. 经济手段助推诸侯争霸8.(2024·淄博二模)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A.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 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9.(2025·三明高三联考)《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废除贵族的等级爵制 B. 破坏宗法血缘的关系C. 抑制宗族贵族的势力 D. 扩大政府的人才来源10.(2024·广东江门模拟)通过对位于安徽宣城井水墩遗址考古发现,在良渚文化时期,此处先民还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原来在旱地种植的粟,据此可知截至春秋早期( )A. 小农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 南北之间存在经济交流 D. 土地开发程度较高11.(2025·嘉兴)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A. 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 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 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 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12.(2024·安徽池州一模)“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师傅卿相”者仅三人,“子夏为魏文侯师,子贡为齐、鲁聘吴、越,盖亦卿也,而宰予亦仕齐为卿”。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度尚未瓦解 B. 官僚政治制度已产生C. 孔子教育成就斐然 D. 儒学不适应时世需要13.(2024·临沂高三一模)西周建立后,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将商人的失国归咎于商人德行的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收纳逃亡。这一做法( )A. 否定了商朝的正统地位 B. 掩盖了商灭亡的真实原因C. 蕴含着民贵君轻的思想 D. 彰显了西周建立的合法性14.(2025·镇江)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 )A. 导致了阶层固化 B. 根植于历史传统C. 维护了君主专制 D. 功能上相互补充15.(2025·淄博)先秦文献中,“圣王”的说法频繁出现,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据统计《墨子》中“圣王”出现122次,《荀子》中“圣王”出现39次,《管子》中“圣王”出现46次,《韩非子》中“圣王”出现8次。这种思潮( )A. 表明诸子思想逐渐实现合流 B. 反映了专制王权强化的趋势C. 契合了重建社会秩序的需求 D. 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16.(2024·黄石调研)春秋战国时代,齐国青铜器皿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器则相对日益普遍;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姿多彩,并且装饰性与趣味性越来越突出。这一趋势( )A. 体现审美文化的世俗色彩 B. 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需求C. 反映青铜制作技术的进步 D. 表明传统等级制度遭破坏二、非选择题17.(2024·淄博三模)《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 …… 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摘自《管子·问》(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2)结合所学,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18.(2024·广东高三11月联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材料二 “青牛白马”传说是契丹传统的族源意识,但耶律俨所撰《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而元末史学家追溯契丹祖源时亦称契丹“出自炎帝”。辽太宗从后晋末帝手中获取“秦传国玺”后,自认为“天子符瑞”尽归于辽,入主中原、绍继正统就是理所当然。辽人碑刻常见“南瞻部州大契丹国” “南赡部州大辽国”等佛家用语。在佛教地理观念中,古代中国属于四大部洲之南赡部洲,辽人自称“南赡(瞻)部州”。——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1)分析《礼记》中划分族群的主要依据,并分析族群划分的原因。(2)概括辽人族源意识的特点和影响。19.(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比较项 儒家 法家 道家问题意识 礼崩乐坏,重建良善政治秩序 君主政治危机,成就霸业难题 社会偏离“道”,重建合乎“道”的秩序理论解释 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解释礼制崩解 人是自利的,需强君、法治、农战 人为秩序偏离“道”,导致混乱解决方案 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塑造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0.(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 “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一、选择题1.A2.C3.D4.B5.A6.C7.D8.A9.C10.C11.C12.D13.D14.D15.C16.D二、非选择题17.(1)社会现象:重视军功,对为国牺牲者的家属予以抚恤,军功制冲击世卿世禄制;宗法制度逐渐松弛,宗族内部关系弱化(如嫡长子庇护兄弟、余子不养父母等);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出现土地开垦、园圃种植及具有专门技艺的工匠;贫富分化加剧,借贷关系普遍,井田制逐步瓦解。(2)目的:全面掌握国家人口、土地、经济、军事等状况,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18.(1)主要依据:地理位置(中原与周边)、社会习俗与生产方式(火食/粒食、服饰、居住方式等)。原因:中原与周边族群文化差异显著;“夷夏之防”观念的影响;维护中原华夏族群的认同感。(2)特点:融合中原华夏族源(自称轩辕、炎帝后裔);强调政权正统性(获取传国玺、借用佛教地理观念)。影响:促进了辽与中原的文化认同;推动了民族交融;为辽入主中原提供了理论依据。19.示例论题:儒法道思想均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产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社会亟需新的秩序。儒家针对周礼崩溃的现状,主张恢复礼乐制度、推行仁政,希望通过道德教化重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传统秩序的维护与改良;法家直面兼并战争的现实,提出“法治” “农战”等主张,强调强化君权、富国强兵,适应了各国变法图强的需求;道家则批判人为秩序对自然的破坏,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反思。三者虽主张迥异,但均源于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共同构成了先秦思想的多元格局。20.(1)原因:孔子精通音律,重视礼乐教化;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需通过“乐教”重建社会秩序;“乐教”可培育人才、规范风俗,服务于政治理想;反对靡靡之音,维护雅乐正统地位。(2)影响:推动了《诗》的整理与传播,保存了古代文化;强化了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影响后世教育体系;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其“中和”审美观念对中国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