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学科素养水平调研试题
七年级历史
2025.07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初中历史课程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 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
A. 兴建皇家宫殿 B. 创立科举制度 C. 减免农民租税 D. 加强军备建设
3. 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图1、图2共同反映了( )
图1 彩绘仕女弈棋图 图2 唐代女子骑马俑
A. 多样的杂剧艺术 B. 开放的社会风气
C. 丰富的医药宝库 D. 成熟的舞蹈技艺
4.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释。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5. 《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表明唐代( )
A. 民族交融频繁 B. 都市生活繁华 C. 产生华夏认同 D. 胡汉差异消失
6. 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 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 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 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7. 钱币博物馆有下列展品,其中能充分证明中国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是( )
A. 秦半两钱 B. 西夏货币 C. 和同开珎 D. 契丹货币
8. “他倡导医德,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撰医学著作特以‘千金’命名。”材料中的他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李时珍 D. 孙思邈
9.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 骆宾王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白
10. 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鼓励民间开垦荒田,兴修水利,法令推行六七年后,全国共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土地三千六百多万亩。王安石实施的这一措施为( )
A. 农田水利法 B. 方田均税法 C. 保甲法 D. 募役法
11. 辽宁省博物馆展厅里有一口硕大铜钟,因上面铸有北宋皇帝出行的仪仗卤簿(lǔ bù)图,被称为“卤簿钟”(如图)。据考证,这口大钟曾与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一同被一少数民族军掳走,在北上途中被丢弃。它见证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一少数民族”指( )
北宋卤簿钟
A. 契丹 B. 女真 C. 党项 D. 蒙古
12. 史书记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材料中达成和议的两个政权是( )
A. 北宋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南宋和西夏 D. 南宋和金
13. 《读史方舆纪要》评:“元人混一,区宇幅员最广……( )之制为后世所因。”材料评述的制度是( )
A 行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14. 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
A. 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 沟通了五大水系
C. 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15. 2007年,考古人员成功打捞出南宋初期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并出水景德镇、龙泉窑等地烧制的宋代著名瓷器数千件,30余种。若用于研究宋代历史,它们属于( )
A. 实物史料 B. 文献史料 C. 口述史料 D. 图像史料
16.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献描述的技术成就为( )
A. 改进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转轮排字法
17. 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词人是( )
A. 岳飞 B. 苏轼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18. 明太祖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为解决朝臣权力过大这一问题,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丞相制度 B. 设立锦衣卫 C. 封诸子为王 D. 完善三省六部制
19. 《中国通史纲要》记载:“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材料中的“他”是( )
A. 明太祖 B. 明成祖 C. 康熙帝 D. 乾隆帝
20.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 巩固清朝统治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反抗外来侵略 D. 推动社会变革
21. 《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
A. 吴三桂降清 B. 军机处设立 C. 李自成起义 D. 文字狱兴起
22. 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 )
A. 内蒙古 B. 西藏 C. 广西 D. 新疆
23.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而结成的商帮,其中最为有名的是( )
A. 宁商、绍商 B. 晋商、徽商 C. 苏商、鲁商 D. 广商、川商
24. 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 《天工开物》 B. 《资治通鉴》 C. 《本草纲目》 D. 《齐民要术》
25.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
A. 具有家国情怀 B. 主张和而不同 C. 崇尚天人合一 D. 重视以人为本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50分。其中第28题18分,第26、27题各16分)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被废除。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三 清朝时期频繁而又严苛的文字狱,使得文人小心翼翼,避免贪一时文字之快而触犯统治者的禁忌,以致遭罪甚至遭遇满门抄斩的灾祸。于是,这个时期的文人很容易就转向成为通俗小说作家。仕途不畅、人生失意,都极容易使得文人寄情于文学创作。
——摘编自彭巧《明清章回小说中情理冲突模式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的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文字狱的影响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就如何看待科举制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
27. 文明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材料二 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贸管理机构。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基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
材料四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中国沿着自然经济道路缓慢前行,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道路上狂奔,直至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世界。
——摘编自《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分别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郑和下西洋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被称为什么政策?据材料四概括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处理对外关系?
2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步辇图》(局部) 唐蕃会盟碑
材料二 宋真宗时,辽军南下至澶州,宋辽订立盟约:辽撤兵,宋每年赠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老者),不识干戈”。
——《宋史·真宗纪》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边疆各族迁居中原,与汉人杂处。波斯、阿拉伯人与汉、蒙等族通婚,形成回回;朝廷设宣政院辖吐蕃,_____________管台湾。
——《元史·地理志》
材料四 如图1、图2、图3
图1 达赖金印、班禅金印 图2 金瓶掣签 图3 新疆伊犁将军府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说出唐朝对吐蕃实行的政策及作用。
(2)材料二中的“盟约”史称什么?分析其主要作用。
(3)结合所学内容,材料三中“管台湾”的机构是什么?
(4)根据图1、图3,说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加强边疆治理的主要方式。
(5)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元、清两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贡献。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学科素养水平调研试题
七年级历史
2025.07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50分。其中第28题18分,第26、27题各16分)
【26题答案】
【答案】(1)特点: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依据: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2)变化:“八股取士”(或考试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不得随意发挥;文章须分为八个部分)。
(3)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4)观点:科举制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论述: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科举制进行了改变,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都禁锢了思想,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既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明清时期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27题答案】
【答案】(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原因:政府高度重视;造船业发达;经济繁荣;海路交通发达等。
(3)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基础。
(4)闭关政策;原因: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
(5)坚持对外开放等。
【28题答案】
【答案】(1)政策:和亲和会盟;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2)盟约:澶渊之盟; 作用:维持宋辽长期和平,促进经济交流(边境“牛羊被野”)。
(3)机构:澎湖巡检司。
(4)方式:册封、设机构;
(5)元朝贡献:疆域整合:首次将西藏、台湾纳入中央行政管辖(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民族交融:回回形成,体现“多元一体”格局雏形。
清朝贡献:制度创新:金瓶掣签确立中央对西藏宗教事务的控制权; 有效管辖:册封、金瓶掣签、设伊犁将军等举措,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