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课题 1.2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含义与重要性,阐述民法典关于人身权利保护优先的理念,理解民法典保护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的重要意义。
2.结合案例和民法典规定,理解姓名权、肖像权的含义与具体内容。
3.结合案例和民法典规定,理解名誉权、隐私权的含义和具体的法律规定;结合网络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大意义。
环节一
最基础的权利——生命健康俱可贵
1.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权利
类型
人身权利
(自然人)
人格权
身份权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亲权、配偶权、亲属权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一、生命健康俱可贵
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①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
②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
③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法典把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
①生命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以维护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为内容的权利。
②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以身体完整和行动自由受法律保护为内容的权利。
③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以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为内容的权利。
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自然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人格权。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任务】 小组商议:结合材料,从法律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预防“校园欺凌”特别是打架等暴力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我国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都包含对“校园欺凌”相关内容的规定,这些法律文件从人权、未成年人保护等角度出发,对“校园欺凌”可能涉及的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要求。
【情境1】
议学活动一
【任务】 小组商议:结合材料,从法律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预防“校园欺凌”特别是打架等暴力事件的发生。
提示: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议学成果一
环节二
表现自我、区别他人——姓名肖像受保护
1.姓名权
(1)含义: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
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
(2)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二、姓名肖像受保护
2.肖像权
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肖像的范围是自然人的外部形象,不限于自然人的面部特征。除面部特征外,若不把任何足以反映或者可以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外部形象纳入肖像权的保护范围,都很有可能对该自然人的人格尊严造成威胁。
“神秘蓝朋友维权胜诉”案例
绽妍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解锁绽妍神秘“蓝朋友”,领取蓝膜福利!》的文章。文章提到,绽妍即将迎来神秘“蓝朋友”——“他,是实力与流量并存的superstar。舞台上的他,是实力舞者;荧幕中的他,是令人惊喜的青年演员,主演的两部电影均超过10亿票房,舞台和荧幕之外,他是身体力行的正能量偶像。”这段文字介绍后还配了一张侧面人物肖像剪影照。
随即,该人物起诉该公司,认为公众号文章侵犯了个人肖像权和姓名权。值得注意的是,被告这篇文章中只配有一张人物头像剪影,也没有直接点出该人物的名字。
后来,四川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公布该案民事判决书,认定肖像权和姓名权都构成侵犯,神秘“蓝朋友”胜诉。
【任务】小组讨论:谈谈神秘“蓝朋友”为什么要起诉该公司侵犯了其个人肖像权和姓名权。
【情境】
议学活动一
【任务】小组讨论:谈谈神秘“蓝朋友”为什么要起诉该公司侵犯了其个人肖像权和姓名权。
议学成果一
提示:①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②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环节三
社会文明在进步——名誉隐私不可侵
1.名誉权
(1)含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2)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2.隐私权
(1)含义: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法律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三、名誉隐私不可侵
某公司通过其自媒体账号在网络上发布了时长为1分9秒的短视频。该视频篡改叶挺烈士的《囚歌》,并添加了侮辱性用语。该视频发布传播后,引起了公众关注和网络热议。叶挺烈士的子女等近亲属起诉该公司侵犯名誉权。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该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开道歉,消除其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同时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0万元。
【任务1】 独立思考: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结合案例,说一说保护英烈名誉的意义。
议学活动一
【情境1】
提示:名誉权是人格尊严的重要内涵,造谣中伤诋毁他人、故意贬低挖苦他人等都是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保护英烈名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有利于营造崇尚英雄、敬仰先烈的社会氛围。
【任务1】 独立思考: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结合案例,说一说保护英烈名誉的意义。
议学成果一
银行“一米线”
父母偷看儿女隐私
“微”搜索 无底线
【任务2】小组商议:从法律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展示的信息的看法。
提示: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等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
【情境2】
议学活动二
3.个人信息
(1)必要性: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
(2)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等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
(3)保护的意义: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命健康俱可贵
姓名肖像受保护
名誉隐私不可侵
地位
要求
意义
含义
内容
要求
课堂小结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含义
要求
1
2
3
4
1.在某出行平台从事网约车服务的司机唐某驾驶小汽车停在路上,车内乘客徐某开启车门准备下车时不慎将刚好经过的电动车行驶人张某撞伤,致使张某门牙断裂,电动车损坏。本案中
①张某的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侵害
②司机唐某和乘客徐某应对张某承担违约责任
③张某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
④该出行平台与唐某、徐某之间均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该案例中张某的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侵害,故①入选。
司机唐某和乘客徐某应对张某承担侵权责任,但不是违约责任,故②错误。
该案例乘客徐某开启车门不慎将张某撞伤,而后,没有继续对张某实施侵害,因此,不符合要求停止侵害的条件,故③错误。
该出行平台与从事网约车服务的司机唐某、车内乘客徐某之间均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故④正确。
1
2
3
4
2.夏某和赵某登记结婚一年后生育一子,因夏某祖父姓耿,故给儿子取名耿某。后夏某到甲市派出所给儿子申请出生户籍登记时,该派出所认为夏某的儿子既不姓夏,也不姓赵,未给登记。甲市派出所的做法
A.错误,侵犯了自然人的姓名权
B.错误,侵犯了自然人的身份权
C.正确,子女只能随父姓或随母姓
D.正确,夏某侵犯了儿子的姓名权

1
2
3
4
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形,例如,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该案例中,夏某和赵某的孩子随夏某祖父姓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故派出所不予登记的做法是错误的,侵犯了自然人的姓名权,A正确,C、D排除。
姓名权属于人格权,而不是身份权,B排除。
1
2
3
4
3.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罗某平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依法公开宣判,判处被告人罗某平有期徒刑七个月并承担在新浪网、《法治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公开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罗某平用手机观看《长津湖》电影和长津湖战役纪录片视频后,为博取关注,使用个人账号发布帖文,侮辱“冰雕连”英烈,引发公众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该案件告诉我们
①检察机关依法行使监察权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公民在法律上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
③英雄烈士名誉、荣誉不容亵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④法律反映了全体公民的意愿,应得到全社会的遵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不是监察权,而且材料中体现的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①错误。
公民行使民事权利不能超过界限,否则会构成侵权,公民在享有民事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②正确。
罗某平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启示我们英雄烈士名誉、荣誉不容亵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③正确。
法律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愿,不是全体公民,④错误。故本题选C。
1
2
3
4
4.“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智能技术,在法律框架内、道德约束下正确运用可利国利民,若为金钱所摆布,又可成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幕后帮凶。为了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泄露担忧,“人脸识别第一案”写入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这说明
①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身体权的行为是违法的
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获取、储存、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
④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2
3
4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所以“人脸识别第一案”写入最高法的工作报告,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泄露担忧,这是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①④符合题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行为是违法的,并且材料体现的是隐私权而不是身体权,②错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③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