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1.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1.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总议题: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
议题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走上科学的?
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
议题三: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的?
议题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走上科学的?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结合视频与教材P11的相关内容,思考: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不同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哪些呢?
3.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哪些进步性?为何又被称为“空想”?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
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出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 主要思想
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 莫尔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19世纪初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并开始了初步的制度创设与实践。
“和谐制度”
富翁出资
没人支持
“实业制度”
说服方法
未能实现
“新和谐公社”
共产主义新村
无法持续下去
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位思想家建立美好社会的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哪些进步性?为何又被称为“空想”?
(3)局限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进步性: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未触及本质问题)
(没有找到依靠力量和正确途径)
请同学们结合视频与阅读教材,并思考:
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哪三种形式?
2、三大工人运动为什么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形式 目的 方式 地位、作用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思想理论 斗争
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
捣毁机器、经济罢工、游行示威
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政治罢工、游行示威、议会斗争、武装起义和革命战争
主要任务是宣传革命思想
用革命的理论对革命的运动进行指导
单纯的经济斗争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的地位
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额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基本形式
三大工人运动为什么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最终失败→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思想理论的斗争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议题二:
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
【合作探究】
卡尔.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
结合所学知识及教材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的叙述,思考: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何被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它们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并说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①理论来源: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②内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
①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②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3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
对无产阶级政党做了阐述:《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1
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理论)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小结: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的?
议题三:
02
十月革命
实现
飞跃
二战后
03
04
挫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01
巴黎公社
首次尝试
05
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具体实践
1、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它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俄国十月革命
01
爆发
时间:1917年10月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结果: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02
★意义
标志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03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3)产品分配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的发展
(1)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发展前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这一伟大实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
站 起 来
富 起 来
强 起 来
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从创立的角度看:
从实践的角度看:
从中国实践的角度看: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1
第二次飞跃: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第三次飞跃 :一国到多国的飞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大发展
3
易错易混点整理: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
1.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2.国家的产生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的建立
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
4.资本主义社会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5.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
6.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7.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8.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 十月革命
9.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全面描绘
②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
③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
④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摆脱传统分工的束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练习
2.2024年9月,第十四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唯一能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它可以在资本主义体系之外提供一种替代的力量,即社会主义。”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②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④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 )
①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②任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都是一帆风顺的,具有预见性
③说明所有国家都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4.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 )
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②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练习
5.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唯心史观,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阶级调和的思想,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材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 )
①成功地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②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
③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中的作用
④通过剖析空想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