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上第四章代谢与平衡核心素养诊断卷考生须知:试卷满分共16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若甲处阻塞,则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C.小肠消化淀粉的功能下降 D.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2.血液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成分,但其功能不包括( )A.运输各种物质 B.对身体起防御作用C.调节体温 D.制造营养物质3.口服药物是治疗感冒的常见方法。如图是人体心脏模式图,口服药物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首先进入的是图中心脏哪个序号对应的腔 ( )A.1 B.2 C.3 D.44. 人体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剧烈运动中,比如进行一场篮球比赛时,人体的反应及其功能对应正确的是()A.汗液增加→增加肌肉产热 B.呼吸加快→增加无氧呼吸C.心跳加快→加快物质运输 D.乳酸产生→增加有氧呼吸5.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呈红色,其主要功能是运载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营养物质B.①细胞含有细胞核,有吞噬细菌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C.②细胞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D.④细胞无细胞核,体积大、数量少、种类多,能抵抗病菌的侵入6. 某同学为测定某未知固体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实验方案、步骤和结果如下表:食物小块 淀粉酶溶液 蛋白酶溶液 振荡摇匀 37℃恒温 食物小块的变化0.1克 4毫升 b毫升 是 30分钟 无明显变化a克 0毫升 c毫升 是 30分钟 食物块消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b、c处数值分别为0.1、 0、4 B.将蛋白酶溶液换成胰液,仍能得出实验结果C.该食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 D.将温度调整为0℃,仍然能得出实验结果7.2023年10月28至29日,柴古唐斯越野赛在临海举行。如图为人体体内水分平衡图,下列关于比赛过程中选手体内水分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分随着汗液的蒸发快速流失B.水分随着尿液的增多快速流失C.呼吸作用加快,产生的水分增多D.选手通过饮水维持体内水分平衡8.玉米中含有较多的淀粉,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两种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 )A.口腔、胃 B.口腔、小肠 C.小肠、小肠 D.胃、小肠9.加拿大人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教授史蒂夫·威瑟斯在研究肺炎疾病时,在肺炎链球菌中发现了一种名叫EABASE的酶,进一研究发现,这种酶能将红细胞上的抗原糖链切除,这一发现为未来改变ABO血型系统中的血型成为一种可能。下列关于ABO血型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血型是遗传的,而且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唯一的血型系统B.ABO血系统中的血型是由血清中的凝集素决定C.O型血的标准血清可以使ABO血型系统中的其它三种血型的红细胞发生凝集D.根据血型“切除”理论,O型血可以改造成A型、B型,甚至AB型10.1924年科学家用微穿刺技术检测了肾单位内的葡萄糖含量变化情况。如图A、B、C分别代表肾单位的结构,其中C的结构名称和生理过程分别是( )。A.肾小球、过滤作用 B.肾小管、过滤作用C.肾小球、重吸收作用 D.肾小管、重吸收作用11. 布洛芬是常见的消炎止痛药物,使用说明书上写着“温水服用”“饭后或与食物一起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等提示语。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高温可能导致药物成分发生变化 B.布洛芬可以在胃中被彻底消化吸收C.温水服用可以帮助药物更好地溶解与吸收 D.布洛芬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指定部位,抑制疼痛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 “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如图所示为某志愿者的电子献血证(部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血样可输给A 型血患者B.该献血者血清中不含凝集素C.献血时针头插入的是动脉D.针眼处起凝血作用的是白细胞13.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摄取的食物依次通过①④②⑤⑥③B.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C.④为淀粉开始消化的初始场所D.⑥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14.如图曲线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依次用A、B、C、D、E表示)中被消化的过程。表述不合理的是()A.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肠B.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C.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D.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参与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和肠液15.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pH值、反应物浓度等。下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①增大 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②B 点后,适当升高温度,曲线将呈现曲线c所示变化③酶量减少一倍,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④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 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6.今年年初,一轮流感席卷全国。流感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严重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窘迫、窒息导致死亡。(1)如图所示是一名流感患者的血涂片,其中三种血细胞中的[ ] (填写序号和名称)显著增加是医生诊断炎症的重要指标。(2)甲、乙、丙三人的血型分别为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他们需要进行互相输血。已知丙的血型为图示血型,丙的红细胞会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那么乙的血型为 (填图中的字母序号)(3)若治疗失败,人体吸收不了外界氧气,此时人体某些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直至死亡。以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例写出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文字表达式: 。17.模型可揭示现象和解释本质,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一些复杂的事物。在人体消化系统中,酶催化脂肪分解的过程模型如图,A代表 ,脂肪在A作用下最终分解物 ,A在反应前后,具有化学性质不变的特性。该过程发生在 ,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18.2024杭州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据图回答问题(A~D表示人体的四种器官):(1)赛前运动员的饮食需以“高糖类、中蛋白、低脂肪”为主。食物中的淀粉在 B处被分解为 吸收进入血液,为运动员提供能量。(2)运动员比赛所需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中的 方式提供。(3)比赛过程中,人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 (填图中字母)器官直接排出体外,也可通过在补给站饮水补充,达到体内水分平衡。19.板栗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以及镁、钠、锌等营养成分,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深得人们喜欢。(1)板栗中含有的锌是维持儿童味蕾正常功能的必要元素,摄取的锌属于七大营养素中的 ;(2)板栗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会进入到 系统,然后运输到各组织细胞;(3)专家提醒:若每天板栗摄入量过多也容易导致发胖,其原因是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 。20.胡盛寿院士及其团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成功救治多例心衰患者。人工心脏参与人体血液循环的工作方式如图所示。(1)心脏衰竭会导致血液循环功能减弱或丧失,不能为全身的组织细胞输送充足的 。(2)旧式人工心脏易造成血栓(血液凝固成块现象),而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不易激发血液中 (填一种血细胞)的功能,减少血液凝固的发生,进而避免血栓的形成。(3)图中人工心脏代替了 (填心脏具体的哪个腔)的相关功能。21.光学显微镜是实验室常用观察工具。(1)图甲所示为显微镜下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Ⅰ转换成图Ⅱ,可能要进行下面5个操作步骤:①调节粗准焦螺旋;②调节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圈;④转动物镜转换器;⑤移动装片。请选择合适必要的步骤进行排序: (用序号和→表示)。(2)在“观察鱼尾血液微循环”实验中,小科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并绘制如图乙所示的示意图,请写出血管②的特点 。(写出1点即可)22.若心肌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血液充分泵出心脏,人体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出一款世界上最小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被医学界亲切地称为“中国心”。“中国心”安装在体内的主要部分包括人造血管和电动泵两部分,人造血管的一头连接电动泵,另一头连通人体的血管,电动泵安装在左心室的心尖上,电动泵推动血液流动,从而助力心脏工作,如图所示。(1) “中国心”的电动泵能将左心室中的 (选填“动脉血”或“静脉血”)通过人遣血管送入 (填写人体的血管名称),进而向全身组织细胞供血。(2) “中国心”相较于以往的人工心脏,具有不易激发血液中 (填写血细胞名称)的功能,从而减少血液凝固的发生、避免血栓形成的优点。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23.人体内水的平衡对于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图甲是人体水平衡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1)食物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人体主要通过器官 吸收水的,也可以通过细胞的 (生理活动)得到水分。(2)根据图甲分析,人体参与水平衡调节的系统有泌尿系统、神经系统、 (写两个)(3)图乙是某人汗液和尿液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图。结合图甲,分析他在高温环境中汗液分泌量增多,未及时补充水分,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 (选填“增强”、“减弱”或“不变”),以维持水盐平衡。24. 骨汤具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等特点。某同学以鲢鱼、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每种酶的最适宜pH、温度均不同) 为原材料,探究哪种蛋白酶对鱼骨中蛋白质分解能力最强。其实验设计如下:①制备骨汤:加水高温熬煮鱼骨,冷却后分离骨汤和骨渣,将骨汤静置,除去上层油脂。②加酶分解:取适量的骨汤平均分成四组,将其pH 调节为四种蛋白酶各自适宜的值,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四种蛋白酶溶液,分别置于____下分解 3小时。③得到成品:将步骤②得到的骨汤样品分装,得到成品。④数据测定:测得每组实验数据如下:蛋白酶种类 溶液中氨基酸总量/ (μg/mL) 钙含量/ (mg/100mL)中性蛋白酶· 423.56 8.12碱性蛋白酶 503.05 7.99风味蛋白酶 1777.24 16.67木瓜蛋白酶 356.26 8.0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蛋白酶对分解鱼骨中的蛋白质有效,而对分解鱼骨中的油脂无效,这体现了酶的 。(2) 实验中用3小时后骨汤中的 来判断酶的催化能力。(3) 请补全步骤②中的空白部分 。(4) 本实验应增加一组对照组:取与实验组等量的骨汤,再向其中加入 。26.骨汤具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等特点。某同学以鲢鱼、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每种酶的最适宜pH、温度均不同)为原材料,探究哪种蛋白酶对鱼骨中蛋白质分解能力最强。其实验设计如下:①制备骨汤:加水高温熬煮鱼骨,冷却后分离骨汤和骨渣,将骨汤静置,除去上层油脂。②加酶分解:取适量的骨汤平均分成四组,将其pH 调节为四种蛋白酶各自适宜的值,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四种蛋白酶溶液,分别置于____下分解 3小时。③得到成品:将步骤②得到的骨汤样品分装,得到成品。④数据测定:测得每组实验数据如下:蛋白酶种类 溶液中氨基酸总量/(μg/mL) 钙含量/(mg/100mL)中性蛋白酶 423.56 8.12碱性蛋白酶 503.05 7.99风味蛋白酶 1777.24 16.67木瓜蛋白酶 356.26 8.0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蛋白酶对分解鱼骨中的蛋白质有效,而对分解鱼骨中的油脂无效,这体现了酶的 。(2)实验中用3小时后骨汤中的 来判断酶的催化能力。(3)请补全步骤②中的空白部分 。(4)本实验应增加一组对照组:取与实验组等量的骨汤,再向其中加入 。26.(8分)为探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小科选取1%的H2O2溶液作为实验材料,以2%的酵母菌液作为酶源,进行如下探究实验:①制作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7套。分别用注射器A 吸入1%的 H2O2溶液5mL,注射器 B 吸入2%的酵母菌液2mL,关闭止水夹。②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匀速推至注射器B中,立即关闭止水夹,记录注射器B中活塞的刻度为 K1。③将7套装置分别置于0℃、10℃、20℃、30℃、40℃、50℃、60℃水浴中保温 10min后,再次记录刻度为 K2,重复3次。④重复上述实验,对数据作相应处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小科进行该实验的目的是 。(2)请指出该实验过程中的一处错误: 。(3)纠正错误步骤后结果如图乙所示,图中“☆”处可以用 (含 K1、K2的式子表示)表示。(4)分析图乙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7.某同学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具体过程如下,回答有关问题:试管编号 1 2 3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唾液有无 2毫升唾液 A 2毫升唾液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保温 37度水浴保温10分钟加入碘液 2滴(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2)如果结论是“牙齿咀嚼和舌搅拌能加快馒头消化”,那么相应的实验结果是 。(3)该同学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说明理由: 。(4)人体唾液淀粉酶在高于或低于37℃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如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__________。A.B.C. D.四、解答题(共35分)28.糖尿病患者为控制血糖平衡,需长期从外界补充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以下是治疗疾病时临床常见的给药方式:①口服;②鼻腔吸入;③皮下注射。(1)糖尿病人会变得消瘦,他的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口服给药最便捷,但胰岛素不能直接口服进入肠胃,其主要原因是 。(3)鼻腔吸入是指胰岛素通过特殊装置以雾化的形式吸入到肺部,并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肝脏起效。而皮下注射胰岛素也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肝脏起效。分析血液循环相关知识可知,上述两种给药方式中从胰岛素进入血液至到达肝脏起效所需时间更短的是 。29.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协同工作,并通过相应的调节实现体内各种物质的动态平衡。如图是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生理活动的示意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人体的系统或器官)。(1)在B的主要器官是肺,与毛细血管结构特点相似的结构是 。(2)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的需氧量大大增加,以致肌肉会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于是组织细胞就会进行 ,为人体提供部分能量。(3)若尿液中检测出大分子蛋白质,则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发生了病变。(填字母)30.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八号乘组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中国空间站第五次“太空会师”,“70后”、 “80后”、 “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宇航员们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生动诠释了中国航天事业是一场代代传承的接力赛。(1) 根据航天员讲解得知:空间站是利用电解水来产生人体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还配备二氧化碳还原系统,在催化剂作用下,将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反应,产生水和甲烷,请写出上述二氧化碳还原系统中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 。(2) 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的血液仍会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心脏的 人体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不间断地流动的动力来自 。(3) 由于长期处于微重力环境,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体液分布变化、肌肉萎缩、骨骼流失、视力问题等。因此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在特定医学场所进行 20~30天的医学疗养,身体机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请你给航天员的医学疗养提一条建议 。31.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才能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图甲是心脏结构示意图,图乙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甲A与B及C与D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填名称),与心脏四个腔室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 (填字母)。(2)医务人员将药物注射到病人的上肢静脉中,则药物经过心脏四个腔室的先后顺序是 ,用字母排序)。(3)在图乙中,A系统进行①过程时呼吸肌处于 状态。(4)某人的尿量为正常人的数倍,还经常口渴饮水,他D系统中的 功能发生了障碍。32.2025年3 月,宁波出现流感感染高峰,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流感疾病的病原体是 (填“细菌” “真菌”或“病毒”)。(2)教室里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消毒。现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过氧乙酸溶液来配制4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则需取准备 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过氧乙酸溶液。(3)教室里也可以采用开紫外线灯的方式防止流感蔓延,因为紫外线具有 作用。(4)提前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流感,请再写出一条有效预防流感的方法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的分泌液。因胆汁分泌是持续不断的,在非消化期,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贮存;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和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一部分胃酸。【解答】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是一种特殊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若甲处阻塞,则胆汁不能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因此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会下降。故答案为:D2.【答案】D【知识点】血液【解析】【分析】血液的功能,即血浆、各种血细胞的功能总和。【解答】ABC、血浆可以运输各种物质,血液中的白细胞有防御功能,通过调节流向皮肤表面的血流量可以起到调节体温的功能,故ABC错误;D、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从食物中获取,不能自己制造,故D正确。故答案为:D。3.【答案】A【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解析】【分析】1是右心房,2是右心室,3是左心房,4是左心室;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解答】 如图是人体心脏模式图,口服药物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首先进入的是图中心脏的右心房,所以选A.故答案为:A.4.【答案】C【知识点】细胞呼吸;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人类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解答】A、剧烈运动,骨骼肌产热增加,为了体温恒定,通过汗液蒸发,增加散热,故A错误;B、呼吸加快,增加有氧呼吸,获得更多的热能量,故B错误;C、心跳加快,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故C正确;D、乳酸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5.【答案】C【知识点】血液【解析】【分析】①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透明、淡黄色的液体,叫做血浆;下层则是呈暗红色的血细胞。血液是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的。②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的作用。③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后没有细胞核,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它使血液呈现红色。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跟氧分离。所以,血红蛋白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④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且数量少,人体内有多种白细胞,能抵抗病菌的侵入,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淋巴细胞还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⑤血细胞中的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和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解答】A.血浆呈淡黄色,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和营养物质,不能运输氧气,故A错误;B.①细胞含有细胞核,有吞噬细菌的功能,但没有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故B错误;C.②是红细胞,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D.④是血小板细胞,无细胞核,体积小、数量少,故D错误;故答案为:C。6.【答案】A【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酶的催化具有单一性和高效性。【解答】A、由控制变量法可知,a为0.1g,b为0毫升,c为4毫升,故A正确;B、胰液中含有分解蛋白质和淀粉的酶,可知实验结果将不同,故B错误;C、加淀粉酶没有明显变化,加蛋白酶食物块消失,可知食物块是蛋白质,故C错误;D、温度降至0摄氏度,酶的活性受影响,不能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故D错误。故答案为:A。7.【答案】B【知识点】水盐平衡【解析】【分析】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否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人体排出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解答】A.多余的水分可以通过皮肤中的汗腺分泌的汗液排出,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水分随着汗液的蒸发快速流失。A正确。B.人体需水量是一定的,当人体内水的摄取量过多时,肾脏就会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多余的水分,并不是水分的流失。B错误。C.人体内的水分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呼吸作用加快,产生的水分增多。C正确。D.人体增加水最直接的方式直接饮水,还有食物带进的水等措施,从而维持体内水分平衡。D正确。故答案为:B。8.【答案】A【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解答】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一般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 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 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可见,食物中的淀粉开始在口腔消化,蛋白质 在胃开始被消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9.【答案】C【知识点】血型与输血【解析】【分析】ABO分类的标准是红细胞中的凝集原种类,A型血的红细胞含有A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红细胞含有B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的红细胞含有A、B凝集原,血清中不含有凝集素,O型血的红细胞不含有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解答】A:人类血型是遗传的,而且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常用的血型系统,不是唯一的,错误。B:ABO血系统中的血型是由血清中的凝集原决定,错误。C:O型血的红细胞不含有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O型血的标准血清可以使ABO血型系统中的其它三种血型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正确。D:根据血型“切除”理论,O型血不可以改造成A型、B型,甚至AB型,错误。故选C。10.【答案】D【知识点】泌尿系统【解析】【分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解答】血液流经A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它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B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C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部分水和无机盐形成了尿液,所以C的结构名称和生理过程分别是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故答案为:D11.【答案】B【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解答】根据“ 温水服用 ”可知,高温可能导致药物成分发生改变,而温水可以帮助药物更好的溶解和吸收,故A、C正确不合题意;布洛芬的作用是消炎止痛,其中部分可能在胃中被消化,大部分要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指定部位抑制疼痛,故B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2.【答案】B【知识点】血液;血液循环;血型与输血【解析】【分析】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一般来说,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医学研究证明,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血浆和血小板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恢复到正常水平。一个健康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解答】 A.该血样只能输给AB型血患者,故A错误;B.该献血者血清中不含凝集素 ,故B正确;C.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医生抽血时针刺入体表的静脉血管。因此献血时针头插入的是静脉,故C错误;D.血液中的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所以针眼处起凝血作用的是血小板,故D错误。故选B。13.【答案】D【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解析】【分析】(1)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2)图中结构:①食道,②肝脏,③大肠,④胃,⑤胰腺,⑥小肠。【解答】A、摄取的食物依次通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A错误。B、②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B错误。C、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C错误。D、⑥小肠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D正确。故答案为:D。14.【答案】C【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图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解答】A、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横坐标表示消化道的组成,因此,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肠,正确;B、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X在口腔内开始消化,因此,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正确;C、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Y在胃内初步消化,因此,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错误;D、脂肪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先在胆汁的乳化下变为脂肪粒,脂肪粒在胰液和肠液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Z在小肠内消化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参与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和肠液,正确。故答案为:C。15.【答案】B【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所以改变温度和pH都会导致酶活性降低,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对应a曲线,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点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不再加快,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酶浓度,所以在B点增加酶浓度,反应速率会加快,对应c曲线。【解答】①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如果增大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错误②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反应速率应在B点后下降,错误③酶量减少一倍,反应速率减慢,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正确④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正确故答案为:B。16.【答案】(1)2;白细胞(2)D(3)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血液;血型与输血【解析】【分析】血液分为两部分: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图示为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其中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④是血浆。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解答】(1)②白细胞显著增加是医生诊断炎症的重要指标。白细胞无色,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故填:2,白细胞。(2)由图可知,丙的红细胞存在A凝集原,故丙的血型是A型血;丙的红细胞会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则说明甲是B型或O型血;又已知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丙是A型血,故甲是B型血,乙是O型血。由选项中的图知,选项A与丙的血型图相同,红细胞存在A凝集原,故代表A型血;选项B的红细胞存在B凝集原,代表B型血;选项C既有B凝集原,又有A凝集原,故代表AB型血;选项D的血型图中AB凝集原都没有,代表O型血。故选:D。(3)人体的某些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一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其方程式为: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17.【答案】脂肪酶;甘油和脂肪酸;小肠【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2)在小肠中,首先在肝脏分泌的胆汁作用下,脂肪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然后在小肠中的肠液和胰液所含脂肪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解答】 图中A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所以A表示的是脂肪酶。B表示的是底物,C和D表示的是产物,即脂肪在A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脂肪的消化发生在小肠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18.【答案】(1)葡萄糖(2)有氧呼吸(3)C【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 (1)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消化。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脂肪先被胆汁乳化成脂肪微粒,最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2)图中的A肺、B小肠、C皮肤、D肾脏。【解答】 (1)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食物中的淀粉需要在B小肠处被分解为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为运动员提供能量。(2)马拉松属于长跑项目,持续时间较长,耗能巨大,因此需要依赖有氧呼吸来提供持久的能量供应。有氧呼吸通过分解糖和脂肪产生能量,并且能够持续数小时,这使得它成为马拉松运动员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运动员比赛所需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中的有氧呼吸方式提供。(3)人体的排泄途径有三条:大多数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少量水、无机盐、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气排出。进行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会明显增多,所以比赛过程中,人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C皮肤直接排出体外,也可通过在补给站饮水补充,达到体内水分平衡。19.【答案】(1)无机盐(2)循环(3)脂肪【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解答】(1)板栗中含有的锌是维持儿童味蕾正常功能的必要元素,摄取的锌属于七大营养素中的无机盐。(2)板栗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会进入到循环系统,然后运输到各组织细胞。(3)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过多的糖类摄入被人体吸收后不能完全消耗,可能在体内转变成 脂肪作为备用能源在体内贮存起来。20.【答案】(1)氧气和营养物质(2)血小板(3)左心室【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解析】【分析】心脏的四个腔有: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这四个腔分别与人体内的一些大的血管相连,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上、下腔静脉,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肺动脉。【解答】(1)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当心肌收缩和舒张时,可以将血液输出和输入心脏,输出心脏的血液可以为全身组织细胞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当心脏衰竭时,心肌不能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会导致血液循环功能减弱或丧失,不能为全身的组织细胞输送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2)血液中的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过多时会形成血栓。旧式人工心脏易造成血栓,而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可以避免血栓的形成,说明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不易激发血液中血小板的功能。(3)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起点是左心室,在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动脉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图中人工心脏代替了左心室的相关功能。21.【答案】(1)⑤→④→③→②(2)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管壁薄【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血液【解析】【分析】图乙中:1动脉血管、2毛细血管、3静脉血管。【解答】(1)要将图Ⅰ视野转换成图Ⅱ视野,需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⑤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④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调节光圈,增加视野亮度;②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2)由图乙可知,血管②是毛细血管,特点有:数量多,分布广;内径很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内的血流速度最慢等。22.【答案】(1)动脉血;动脉(2)血小板【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解析】【分析】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分为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分别与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腔和下腔静脉相通。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解答】(1)“中国心”的电动泵是一种先进的人工心脏设备,它能够将B左心室中的动脉血(因为左心室接收的是来自左心房的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人造血管送入主动脉。主动脉是体循环的主要血管,它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为它们提供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2)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因此,“中国心”相较于以往的人工心脏,具有不易激发血液中血小板的功能,减少血液凝固的发生,进而避免血栓的形成。23.【答案】(1)小肠;呼吸作用(2)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3)增强【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泌尿系统;水盐平衡【解析】【分析】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维持人体水盐平衡需要人体各个系统共同参与调节。【解答】(1)水分、营养物质主要通过小肠来吸收,细胞呼吸作用: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也能产生水分。(2) 图甲中血浆浓度变化,涉及到循环系统,内分泌腺分泌抗泌尿激素属于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3)图乙中 高温环境中汗液分泌量增多 ,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 通过增强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使尿液分泌减少,减少水分流失。故答案为:(1)小肠 呼吸作用(2)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3)增强24.【答案】(1)专一性(2)溶液中氨基酸总量(3)各自适宜的温度下(4)与蛋白液等量的蒸馏水【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1)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2)实验使用了转换法,通过比较三小时后骨汤中的氨基酸的总量来反映酶的催化能力。(3)为了防止其它因素的干扰,应将混合物分别放入最适宜温度环境中。(4)对照组不需要额外加酶。【解答】(1)酶具有专一性,所以蛋白酶只能分解鱼骨中的蛋白质有效,而对分解鱼骨中的油脂无效。(2)蛋白质在酶的分解下转化为氨基酸,所以实验通过比较三小时后骨汤中的氨基酸的总量来反映酶的催化能力。(3)不同的酶最适宜温度不同,所以应将混合物分别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分解3小时。(4)应再设置一个对照组,加入与蛋白酶等量的蒸馏水,测量3小时后溶液中氨基酸总量。25.【答案】(1)专一性(2)溶液中氨基酸总量(3)各自适宜的温度(4)与蛋白液等量的蒸馏水【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酶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每一种酶一般只能催化一种反应,体现了酶的专一性。【解答】(1)酶的专一性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不能分解油脂,体现酶的专一性。(2)实验目的是探究蛋白酶对鱼骨中蛋白质分解能力,蛋白质分解产物有氨基酸等,所以用 3 小时后骨汤中的溶液中氨基酸总量来判断酶的催化能力(氨基酸总量越多,说明分解能力越强 ) 。(3)因为每种酶有最适宜温度,要保证实验单一变量(只有蛋白酶种类不同 ),所以需将四组骨汤置于四种蛋白酶各自适宜的温度下分解 3 小时 。(4)对照组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不加蛋白酶外,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所以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或清水 ) ,以此对比蛋白酶的作用 。26.【答案】(1)探究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2)H2O2溶液与酵母菌液混合以后再进行水浴保温,导致 H2O2未在预设温度下被酶催化(3)(4)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30℃左右达到最大值【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酶及其催化作用;制取氧气的原理【解析】【分析】(11)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2)应先分别将酵母菌液和双氧水进行水浴,达到相应的温度后再混合,并放回原温度进行水浴。(3)用活塞移动的距离反映产生氧气的体积大小。(4)根据图乙进行分析,注意分段解答。【解答】(1)由实验设计可知,变量是酶的温度,可知探究的是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2)实验时先将酶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再水浴,由于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可能未达到要求点的温度,反应就已经结束。(3)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注射器B内压强增大,活塞移动到 K2,可知氧气的体积为,可知“☆”处可以用来表示。(4)由图乙可知,在温度低于30℃时,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在30℃以上时,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7.【答案】(1)2mL清水(2)加入碘液后,1号试管不变蓝色,3号试管显蓝色(3)不正确,实验现象无法说明有麦芽糖生成(4)D【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1)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唯一变量为是否加入唾液,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对照组中加入的是2mL清水,注意要标注2mL,不能只写清水。(2)加快消耗速度,则淀粉被完全分解,可知滴加碘液时,只有1号试管不变蓝。(3)实验只能证明唾液能分解淀粉,不能说明淀粉分解后的产物。(4)37℃酶的催化效果最好,说明此时酶的活性最强。【解答】(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需要设置一组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唾液外,其他所有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在2号试管的A处,应该加入与1号试管等量的清水,即2mL清水,以模拟没有唾液的情况。(2)根据实验设计,1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经过了唾液的充分作用,而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虽然也加入了唾液,但由于没有搅拌,唾液与馒头的接触面积小,作用不充分。因此,预期的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不变蓝(淀粉已被分解),3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变蓝(淀粉未被充分分解)。这样的结果能够支持实验结论:牙齿咀嚼和舌搅拌能加快馒头消化。(3)本实验只是通过观察底物遇碘液是否变蓝来判断淀粉是否被分解,而并没有直接检测分解产物是什么。因此,仅凭本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唾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结论。(4)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催化作用受到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能够高效地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然而,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酶的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完全丧失,D选项的曲线符合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需要设置一组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唾液外,其他所有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在2号试管的A处,应该加入与1号试管等量的清水,即2mL清水,以模拟没有唾液的情况。(2)根据实验设计,1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经过了唾液的充分作用,而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虽然也加入了唾液,但由于没有搅拌,唾液与馒头的接触面积小,作用不充分。因此,预期的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不变蓝(淀粉已被分解),3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变蓝(淀粉未被充分分解)。这样的结果能够支持实验结论:牙齿咀嚼和舌搅拌能加快馒头消化。(3)本实验只是通过观察底物遇碘液是否变蓝来判断淀粉是否被分解,而并没有直接检测分解产物是什么。因此,仅凭本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唾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结论。(4)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催化作用受到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能够高效地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然而,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酶的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完全丧失,D选项的曲线符合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8.【答案】(1)小于(2)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在胃中就被消化分解无法起效(3)鼻腔吸入【知识点】血液循环;代谢的多样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解析】【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吸收外界成分并转化成为自身成分,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如摄取营养物转变成细胞内有用的成分;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解答】 (1)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中的糖利用不足,导致能量的供应主要来自脂肪和蛋白质,时间长了,脂肪就会消耗过多,导致偏瘦,这说明糖尿病患者其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2)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但是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其原因是胰岛素制剂是蛋白质类,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如果口服会被体内的消化液消化掉,失去其作用。(3) 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进入血液后,胰岛素进入血液至到达肝脏的途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肝脏。而吸入胰岛素制剂后,胰岛素进入血液至到达肝脏的途径: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肝脏。因此从胰岛素进入血液至到达肝脏起效所需时间更短的是鼻腔吸入。29.【答案】(1)肺泡(2)无氧呼吸(3)D【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细胞呼吸;泌尿系统【解析】【分析】(1)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是皮肤,D是肾,属于泌尿系统。(2)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少量能量。(3)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正常情况下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滤过。【解答】(1)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便于进行物质交换。(2)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也能释放出少量氧气。(3)尿液中检测出大分子蛋白质,说明肾小球的吸收功能不好,即图中的D可能发生病变。30.【答案】(1)(2)右心房;心脏搏动(心肌收缩舒张)(3)加强营养,锻炼【知识点】食物与营养;血液【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人体血液循环的路径和动力解答;(3)根据航天员的身体变化确定医疗建议。【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的血液仍会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心脏的右心房。人体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不间断地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搏动(心肌收缩舒张);(3)根据肌肉萎缩和骨骼流失可知,我给航天员的医学疗养提一条建议:加强营养,锻炼。31.【答案】(1)房室瓣;ca(2)CDAB(3)收缩(4)肾小管重吸收【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泌尿系统【解析】【分析】图甲中,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a主动脉、b肺动脉、c肺静脉、d上腔静脉、e动脉瓣、f房室瓣、g下腔静脉。乙图:E循环系统、F泌尿系统。(1)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结合体循环的知识解答;(2)根据体循环的血液循环路径解答;(3)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此时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相反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此时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4)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解答】(1) 在图甲A与B及C与D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是房室瓣。 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与左心房相连的c肺静脉和与左心室相连的a主动脉。(2)将药物注射到病人的上肢静脉中,经过上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进入右心室,经过肺循环流入左心房,然后进入左心室,即正确顺序为CDAB。(3) 在图乙中,A呼吸系统进行①过程时呼吸肌处于收缩状态;(4)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现问题,原尿中大部分水不能重吸收回血液,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尿液中的水分就会就会大大增加,所以会出现口渴的现象。(1)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与左心房相连的c肺静脉和与左心室相连的a主动脉。(2)医务人员将药物注射到病人的上肢静脉中,则药物经过上腔静脉流回C右心房,进入D右心室,经过肺循环流入A左心房,然后进入B左心室。(3)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4)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因此,一个人一天可以形成150L原尿,可排出的尿却只有1.5L左右。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现问题,原尿中大部分水不能重吸收回血液,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尿液中的水分就会就会大大增加,所以会出现口渴的现象。32.【答案】(1)病毒(2)2.5(3)杀菌(消毒)(4)积极锻炼,增强免疫力【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紫外线、红外线;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病原体:导致人或动物生病的微生物。(2)根据稀释公式求解浓溶液的质量。(3)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4)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解答】(1)流感疾病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可知病原体为病毒。(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解得m=2.5g。(3)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4)预防流感,即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积极锻炼,增强免疫力来实现。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