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中国成立了》教学设计课题 《捕捉花中的色彩》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三年级上册“色彩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三原色、三间色、复色”概念,并首次尝试用色彩表现花卉。它既承接了二年级对颜色混合的感性体验,又为后续等课的色彩调配、情感表达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小学美术课程中色彩知识与创作实践结合的典型课例 。包含理论知识(色彩基础概念)与实践活动(绘画、工艺创作)两部分,从认知到应用,梯度合理,符合小学美术教学由浅入深规律,助力学生搭建色彩学习体系。能让学生做到清晰阐释三原色(红、黄、蓝 )、三间色(橙、绿、紫 )概念及调配公式(如红 + 黄 = 橙 ),为学生理解色彩关系、自主调色奠基,是色彩创作的“理论密码” 。4.文化理解:通过“五颜六色的花儿”图片营造视觉冲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中的丰富色彩。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此前多接触简单色彩涂鸦,对色彩有直观感受,但系统色彩理论(如三原色、间色 )认知不足。本课是系统学习色彩调配的契机,可填补知识空白,构建规范色彩知识框架。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原色、三间色的调配规律,能用至少两种间色表现花朵的固有色与环境色变化。难点 在真实花卉写生中,有目的地选择原色、间色进行创造性混色,使画面既丰富又和谐。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颜料及颜料盘、手工创意所需材料若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切入一张花海的照片,提问学生。今天我们来当“色彩小侦探”,五颜六色的花海,你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五颜六色的花儿,像一张张笑脸插入课本展示的六张花卉照片,让学生回答花的颜色。三片不同色相的花瓣飘落(红/黄/蓝对应三原色),导出三原色知识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利用照片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讲授新课 1.介绍三原色三原色→三间色(课本左下角示意图升级版)介绍三原色定义:指任何颜料都调配不出来的基本色彩,即红、黄、蓝。介绍三原色定义: 用三原色中任意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即橙、绿、紫。动态演示三原色和三间色红+黄=橙、红+蓝=紫、蓝+黄=绿小活动:课本内容提问学生,红色颜料和白色颜料能调配出什么颜色?学生作答后,展示正确答案,并附上公式:红色+白色=粉色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调色公式?(如橙 + 绿 = 橄榄色 / 绿 + 紫 = 青灰 / 紫 + 橙 = 棕褐)让学生自由作答2.艺术鉴赏大师们是如何用色彩表达情感的?展示《向日葵》、《睡莲》,同时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梵高:笔触与色彩的情感张力。《向日葵》采用黄色系为主调,通过多层次叠加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笔触的立体感与放射状花瓣结构象征着生命勃发。莫奈:光影与自然的抒情表达。《睡莲》通过细腻的色彩过渡展现静谧氛围,笔触轻柔且富有节奏感,强调自然光色的微妙变化。3.实践练习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会调色,而是学会用调色创作作品。A.调色实验器材:水彩盘、调色碟、棉签、记录表步骤 1:用原色调三间色步骤 2:用两种间色调出最喜欢的“神秘色”提示:一滴就够,慢慢加,记录比例展示部分作品B.用粘土或卡纸制作花朵展示制作视频(2个分别对应粘土花和卡纸花)展示所需材料(卡纸、皱纹纸、粘土、剪刀、毛根、胶棒、泡沫球等、种类不仅限于以上材料,仅提供参考)4.知识拓展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播放梵高代表作视频。拓宽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画家?他们有什么样的代表作? 学生了解三原色知识学生学习三元色、三间色,以及调色知识学生思考利用本节课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学生参与调色实验和花束创作学生认识梵高及其代表作 置身情境,让学生通过花卉学习三原色相关知识通过静态+动态的演示讲解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三原色的原理,在自主探究中把握知识,教师再进行知识新授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也更加印象深刻。通过艺术欣赏的形式,将课堂知识和名作赏析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多角度消化所学知识点在实践和创作的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将三原色,三间色、复色等色彩运用在自身创作中,加深理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赏析名作的同时了解作者相关知识,拓展知识层面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 增强了对色彩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调色到工艺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创意能力,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实现从认知到表达的跨越 。 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梵高及其代表作 学生学习拓展知识 在拓展中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