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第五单元第1讲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7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第五单元第1讲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72张PPT)

资源简介

(共72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时空坐标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4 1883 1885 1894 1895 1898 1900 1901 (年)
鸦片
战争
“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天津
条约》
《北京
条约》
《越南
条款》
《马关
条约》
义和团
运动
《辛丑
条约》
《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
甲午中
日战争
戊戌维
新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1)经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进一步深化,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政治: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
(3)思想文化:晚清时期的文化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阶段特征
两次鸦片战争
第1讲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考点定位
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2.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危局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及局限性。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过程
主题一
1.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地位 工业革命后,_________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矛头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中国
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经济 自给自足的__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科技军事 非常落后
社会矛盾 各地_________此起彼伏
资本主义
小农经济
农民起义
图解历史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鸦片战争的概况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打开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直接)
时间 1840.6—1842.8 1856—1860年
双方 清政府与英国 清政府与英法等国
结果 (1)1842年《_________》(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_____ ________、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1)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__________合法化)
(2)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_________》,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俄方提出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
南京条约
领事
裁判权
鸦片贸易
瑷珲条约
概念阐释
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领事裁判权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具有的通过驻外领事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权力。这是一种治外法权,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视角 鸦片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英情况的对比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国别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被动 殖民扩张,主动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 19世纪,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亟须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逐渐走向衰落,政治体制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拓展深化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所具有的扩张性决定的。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而在中英贸易中,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英国依靠正常贸易难以打开中国市场,而其鸦片贸易又遭到禁烟运动的沉重打击。这就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的导火线。
返 回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主题二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1.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2)经济:鸦片贸易合法化,协定关税损害中国关税主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
(4)社会性质: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使部分先进中国人惊醒。
(2)概况
人物 活动 影响
林则徐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______________ ___”的思想 徐继畬 撰成《_________》,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师夷之长技以制

瀛寰志略
视角1 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
拓展深化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政治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经济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文化 列强肆意破坏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教育的近代化
拓展深化
对外关系 国门被打开,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社会生活 西方的服饰、饮食、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革命阶段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特征
拓展深化
总之,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客观上也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视角2 地主阶级的探索
材料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叙》
注:《海国图志》于1842年成书50卷;1847-1848年,增补为60卷;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国图志》在世界认知方面的新视角,并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新视角出现的原因。
答案 新视角:注重对整体世界的介绍;采取西方认知视角;提出向西方学习。
原因:15世纪以来的远洋航海活动,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中外联系的日益增强,扩大了中国人的认知视野;鸦片战争的失败,部分进步人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面对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有识之士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拓展深化
(1)新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西方的侵略。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2)新的表现
①冲破传统“闭关自守”的禁锢,开始“开眼看世界”。
②冲破“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主张“师夷之长技”。
③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
对“开眼看世界”的认识
拓展深化
返 回
(3)评价
①积极: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策。反映了时代要求,启迪和召唤着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②消极: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其阶级与时代局限性,认识不到失败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主张维护旧的统治秩序;新的思想主张没有触及问题实质,也没有付诸实施,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有限。
典题演练
落实
(2025·余姚质量检测)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材料旨在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
C.开始着手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D.国家主权观念的淡薄
聚焦考点 鸦片战争
情境设置 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命题设计
易错排查 材料是强调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改变,不是强调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排除B
开始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
关键能力 考查阐释说明能力。从材料中“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仍然自高自大……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家的主权观念非常淡薄,D正确
解题指津
1
2
3
1.(2025·黄石模拟)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4
5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
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
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
1
2
3
4
5
2.(2025·7月浙江选考)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1
2
3
4
5
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又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故选D项;
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
据材料“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观念,排除B项;
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来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
1
2
3
4
5
3.(2025·宿迁质检)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该现象表明
A.民众民族意识淡漠
B.清政府统治的腐朽
C.英军善于分化抗英力量
D.沿海民众商业观念较强

1
2
3
4
5
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鸦片战争期间一些中国民众的所作所为,说明中国民众看不清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民族意识,故选A项;
题干内容述及的不是“清政府”的所作所为,排除B项;
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论述中国的“一些民众”所作所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英军所逼迫的,排除C项;
从表面来看,题干中的“以图获利”“以求工值”能够反映一些民众的商业观念,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意识的缺乏,排除D项。
1
2
3
4
5
4.(2025·乐清月考)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揭示了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
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
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
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

1
2
3
4
5
1
2
3
4
5
据材料可知,中国朝贡贸易体系解体的原因是自然经济不敌工业文明下的自由贸易,即揭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故选A项;
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传统贸易体系,排除B项;
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与“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与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无关,排除D项。
5.(2025·海口模考)《海国图志》中记录了众多的“他者”形象,除了传统以华夏为视角的“小他者”外,还有两类“大他者”,其一以英国为代表,其二则是西方的舰船、枪炮等。《海国图志》的这一分类
A.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
B.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
C.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

1
2
3
4
5
1
2
3
4
5
《海国图志》对于西方国家的记录是先进的,这与我们传统的贵华夏而贱夷狄的观念是不同的,说明其突破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故选A项;
材料主旨是《海国图志》对他国形象的记录,没有提及学习他国的技术,排除B项;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排除C项;
《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此时国人大多处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当中,尚未觉醒,排除D项。
返 回
课时精练
1.16—18世纪中期,中国的强盛是耶稣会士们口中称颂的对象。18世纪晚期,在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著作中,他们已摒弃了之前欧洲对东方文明古国的向往之情,而是带着优越感来评判中国的一切。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与早前欧洲耶稣会士们相比,对中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朝腐败损害了国际形象
B.英国使团成员的身份更高贵
C.二者对东方文明了解的差异
D.英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8世纪晚期固守农耕经济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英国,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反差改变了西方人之前对中国的印象,故选D项。
2.(2025·抚顺质检)美籍华人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此观点
A.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其爆发和中国的失败都具有必然性,从而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故选A项;
材料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排除B项;
由材料“冲突不可避免”可知战争具有必然性,这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
中国战败不可避免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2025·苏州模考)下表为鸦片战争中镇江之战的相关记载,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可信的是
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镇江的记载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出处 记载
[英]霍尔《“复仇号”军舰航行作战记》 “我们下了最严格的命令严禁抢劫这座城市……也下令逮捕趁火打劫的中国暴徒……他们才是他们同胞最恶劣的敌人。”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英]洛赫《对华战争的最后几战》 “英军的恶行比预料的要少。”
[中]朱士云所写日记,见《鸦片战争》第3册 “夷鬼城内外捉人割辫……连日城中妇女遭淫掠者甚众。”
A.清政府腐朽无能
B.人道主义得到了彰显
C.太平军趁火打劫
D.英军曾犯下战争罪行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中国人的日记记录了英军暴行,英国人洛赫所记也承认英军有恶行,只是比想象中少,故D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显然是英国的粉饰,均排除。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并未爆发,排除C。
4.(2025·朝阳模拟)1840年6月,英军从广东水域出发,攻陷定海,兵临天津海口,仅花了35天;道光帝在1841年1月虎门沙角、大角之战前后增兵广东,但在4个月后才有一次弱小的攻势。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海军实力强大
B.中英综合国力的差距
C.清军调兵速度迟缓
D.中英的文化观念差异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材料可知英国的军事行动效率远远高于设备陈旧的清军,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代表工业文明,而清政府依然是传统的农业文明,中英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巨大,故选B项;
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是直接原因,排除A项;
清军调兵速度迟缓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材料与文化观念无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2025·张家界质检)《南京条约》签订后,负责谈判的钦差大臣继续与英方交涉,以对条约进行补救。其中一条是:“英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国要求去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使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说明清廷
A.承认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B.被动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
D.在传统思维下应对变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英国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以达到其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国门的目的,在传统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把英国的侵略行为当成了单纯的挑衅,故选D项;
当时清廷并未认识到英国强大的国力,排除A项;
当时清政府的外交仍然是传统外交,并未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排除B项;
当时清政府并没有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反而丧失了国家主权,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2025·宿州月考)1858年京师“官兵所领止有实米二成,其余按折色定价”,同时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这主要是由于
A.海上运输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达
C.国内局势的变化
D.列强侵略的加深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南方粮食无法抵达京城,因此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故选C项;
海上运输的发展推动了漕粮海运,但无法解释清政府鼓励商人补给京仓的做法,排除A项;
此时是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商品经济发达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D项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还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2025·福州市期中测试)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东南地区贸易网络最为密集与其特殊地理优
势密切无关
B.“五口通商”中的香港在全国贸易网络中居
于中心位置
C.《天津条约》中开埠的汉口是南北口岸贸易
核心与枢纽
D.《北京条约》增开的天津在北方贸易网络中
居核心地位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及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
(1885—1890年)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据“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及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
图(1885—189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中
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此后的天
津在北方贸易网络中居核心地位,故选D项;
东南地区贸易网络最为密集与其沿海沿江的特殊
地理优势密切相关,排除A项;
“五口通商”中的五口指的是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与香港无关,排除B项;
据图示可知,南北口岸贸易核心与枢纽是上海,排除C项。
8.(2025·舟山模考)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这表明
A.俄国强烈反对英法侵略中国
B.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开始出现
C.西方列强在华矛盾得到解决
D.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据材料可知,俄国意图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领土,故选D项;
据材料可知,俄国可以获得与其他列强一样的特权,并非反对英法侵略中国,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在华的矛盾没有解决,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2025·无锡月考)1841年,道光帝在革了琦善职务的上谕中说:“(琦善)被人(指英军)恐吓,奏报粤省情形,妄称地利无要可扼,军械无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坚,摘举数端危言要挟,更不知是何肺腑!如此辜恩误国,实属丧尽天良。”这表明
A.清军战败是因为大臣谎报了军情
B.中英两国关系日益趋向紧张
C.道光帝为维护天朝体面寻找借口
D.中国在远东的主导地位丧失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材料可知,道光帝将所有的战争责任推卸给了琦善,并非从封建制度和中英国家发展差距的角度上理性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在为维护天朝体面寻找借口,故选C项;
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落后性,排除A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道光帝主观地分析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责任,并未对中英关系的发展做出表态,排除B项;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在远东地区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茅海建教授指出,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帝没有进行深刻的反省,在战争期间办理过军事与外交事务的清朝大员中,琦善、伊里布、杨芳、牛鉴等对自己的战争经历几乎没有任何感悟。《海国图志》等民间著述得不到主政者的赏识,其思想主张更是在体制内得不到施展。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近代化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B.鸦片战争并未引起地主阶级的反思
C.统治阶层没有积极探索救亡之道
D.鸦片战争阻断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说明当时的统治阶层并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没有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故选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种种制夷思想
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
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
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
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主张的共同点是“制夷”,仍保留有传统的华夷观念的色彩,故选A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2025·五指山检测)1840年,林则徐说:“诸夷中惟米利坚(美国)及佛兰西(法国)尚足与之(英国)抗衡……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林则徐意在
A.师夷长技以挽救统治危机
B.采用闭关办法解决鸦片问题
C.筹划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D.利用列强间矛盾维护国家安全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据材料可知,林则徐主张与列强斗争时要注重策略,利用美国、法国与英国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以此来维护国家安全,故选D项;
师夷长技以挽救统治危机与“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不符,排除A项;
林则徐主张与英国断绝贸易,与美、法等国发展贸易,并不是简单地闭关锁国,排除B项;
林则徐称列强为“诸夷”,说明其固守“天朝上国”观念,而非主张建立平等外交关系,排除C项。
1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在七万里之外竟然存在一个能打败数千年文明古国的蕞尔小夷。这么远的距离,那么小的国家,光是这两个数字就足够使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于是就在战争期间与战争之后究心于世界地理,产生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著作,一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是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如果说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徐继畬就是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非选择题
材料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非选择题
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海国”自唐宋以来多见于诗文中,意思为“海外之国”,与“海内”相对;海内即天下,海外即四夷。《海国图志》即《四夷图志》。 “瀛寰”是徐继畬发明的词汇。“瀛”指大海,瀛所环者,全世界也。徐继畬知道地球上陆地被大海包围,故取此名。
内容没有包含中国在内。 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并把中国置于亚洲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非选择题
1841年受林则徐嘱托开始着手编写,于1842年完成五十卷本。以《四洲 志》为底本,抄撮现成文献资料为主。 开始于1843年,完成于1848年,共计十卷。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加以缜密考证,有所弃取。
第一部分为海防思想、第二部分为世界地理、第三部分是杂录。全书贯穿经世致用的思想,魏源指出此书是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不以提出具体对付夷人的办法为己任,而是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作此书的旨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原因及该书的价值。(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非选择题
答案 原因:鸦片战争的刺激;林则徐的委托(《四洲志》的影响亦可);反思传统的地理观念;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价值: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启蒙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徐继畬“正眼看世界”的表现。(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非选择题
答案 表现: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把中国真正纳入世界范围内;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写作更严谨、考证更缜密,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
返 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