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件(28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件(28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新课导入:秦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秦始皇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1.通过史料分析,知道秦灭六国的原因,认识到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知道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史料实证)
3.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①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商鞅变法,增强国力
③秦王嬴政,积极筹划
④嬴政用人,注重才能
金戈铁马,实现统一---秦灭六国
阅读教材52页内容,概括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1.秦灭六国的条件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寿春
临淄
邯郸
大梁










咸阳

2. 过程
策略: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金戈铁马,实现统一---秦灭六国
根据地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及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秦灭六国的时间序列表 国名 攻灭时间
韩国 前230年
赵国 前228年
魏国 前225年
楚国 前223年
燕国 前222年
齐国 前221年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时期形势图
秦朝疆域形势图
①时间:
②人物:
③定都:
公元前221年
嬴政(秦始皇)
咸阳(今陕西咸阳)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人口:2500万(前213年)
统一
争霸
兼并
金戈铁马,实现统一---秦灭六国
3. 秦的建立和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文化,经济各地差异显著
六国故民的反抗
疆域空前辽阔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秦朝的政治顾问,你有何良策来为嬴政分忧?
中年嬴政之烦恼

1.背景
秦始皇嬴政
王室衰微
诸侯争战
提高君主权威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分裂局面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2.皇帝制度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朕一统天下,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材料:臣(廷尉斯)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
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特点: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中央: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监察
行政
军事
总揽大权,皇权至上
丞相(负责行政)
太尉(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三公
负责分管具体事务。
九卿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地方:郡县制
郡守
县令、县长
三老、啬夫等
郡守:郡的行政长官
县令(县长):县的行政长官
均由朝廷直接任免
作用:
①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制度推向全国。(当时)
②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后世)
启示:国家制定政策要立足国情,与时俱进;重视制度创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拓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郡(守)
县(令或长)
乡、里、亭
最高
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皇帝制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皇帝个人独裁
地方严格服从中央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人在囧途之御史大夫微服私访
第一站:住旅店,老板不能识别身份凭证上的文字而拒绝其入住。
第二站:购买特产,圆形方孔钱被拒收。
第三站:定做一套长袖衣服,拿回来只做成了一件短衣。
第四站:车辆才进入原齐国境内就脱轨了。
第五站:回家途中,又被流窜的匈奴人洗劫一空。
度量衡不统一
货币不统一
文字不统一
车轨不统一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下列场景反映了秦统一全国后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匈奴袭扰
1.背景
问题 措施 影响
文字不统一
货币不统一
度量衡不统一
车轨不统一
匈奴袭扰
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促进政令推行
和文化的发展
李斯
(前284—前208)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问题 措施 影响
文字不统一 促进政令推行
和文化的发展
货币不统一
度量衡不统一
车轨不统一
匈奴袭扰
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
加强经济管理
促进经济交流







圆形方孔半两钱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问题 措施 影响
文字不统一 促进政令推行
和文化的发展
货币不统一
度量衡不统一
车轨不统一
匈奴袭扰
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
加强经济管理
促进经济交流
经济:统一度量衡制度
便利经济发展
度——长度。秦一尺约今23.1cm
量——容积。秦一升约今202ml
衡——重量。秦一斤约今250g
铜权
铜量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问题 措施 影响
文字不统一 促进政令推行
和文化的发展
货币不统一
度量衡不统一 经济:统一度量衡制度 便利经济发展
车轨不统一
匈奴袭扰
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
加强经济管理
促进经济交流
交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促进交通发展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问题 措施 影响
文字不统一 促进政令推行
和文化的发展
货币不统一
度量衡不统一 经济:统一度量衡制度 便利经济发展
车轨不统一
匈奴袭扰
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
加强经济管理
促进经济交流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开灵渠,统一岭南
促进交通发展
交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能够抵御匈奴的骚扰;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灵渠
临洮
辽东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措施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大秦帝国疆域空前辽阔,鼎盛时期的面积34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同一时期称霸西方的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的面积只有195万平方公里。
东海
陇西
长城一带
南海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文韬武略,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灭六国
秦的疆域
秦统一中国
(疆域上统一)
时间:公元前
221年
人物:嬴政
都城:咸阳
(政治上统一)
(文化、经济、军事上统一)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修建长城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巩固统一的措施
课堂小结
1.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2.“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说明了( )
A.秦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C.秦朝实行非常残酷的法律 D.秦朝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课堂练习
D
B
3.秦代文献记载:“今黔首(百姓)虽居楚地、齐地,所书文字皆同;官府文书自咸阳至南海,吏民皆能通读。”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直接影响是( )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便利了交通往来
C.巩固了边疆安定 D.促进了文化交流
4.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的实行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课堂练习
C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