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规划·构体系】课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大观念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秦汉建章立制,实行经济和文化统一,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大任务 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探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如何建立与巩固的大情境 有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遗址的史料情境。 通过《史记》等文献,创设史料情境先秦(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 先秦至秦汉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演进过程。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经济 农耕经济是这一时期经济的代表。随着生产力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形成,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文化 先秦时期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通过阅读教材,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通过阅读学者关于夏、商、周论述的信息,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2.通过阅读教材及《历史学习精要》材料,提取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信息,探究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自主预习·悟新知】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时间 代表性文化 典型遗址 地区 社会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300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前 距今约170万年 ①人 以②石器为主;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穴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北京人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 距今约7 000 —5 000年前 仰韶文化 姜寨遗址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 种植粟 A.用④方法制作石器。 B.大量使用陶器。 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D.定居、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养蚕③距今约5 000年前 龙山文化 陶寺遗址 黄河流域 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 辽河上游 玉器,祭坛 和神庙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2.原始社会组织阶段 时间 特征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 —母系氏族 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 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力提升,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⑤;国家初始形态出现。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三皇时代 神话色彩浓厚五帝时代 (1)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⑥始祖。 (2)尧、舜实行“⑦”,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3)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万邦”时代 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夏 商 西周兴亡 更替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被汤打败,夏朝灭亡 (1)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王后来定都于殷。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公元前1046年,⑧伐纣,商朝灭亡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⑨”。 (3)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4)公元前771年,⑩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国家 治理 (1)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代替了禅让制。(2)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朝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1)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1)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2)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 (3)礼乐制: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维护统治秩序社会 经济 (1)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土地制度: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有公田、私田之分)。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文化 及遗 存 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历法《夏小正》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天文历法、天象观测: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干支纪日法 主要 特征 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机器建立。(2)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一体”。(4)最高统治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5)世卿世禄制。(6)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经济: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出现奴隶制。 思想: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浓厚,思想占主导地位(“敬天保民”) 国家的形成国野制(1)“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2)“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叫作“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社会地位较低。【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1.1 通过阅读教材和学者关于夏、商、周论述的信息,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商周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兴起和所在地域均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颂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这三个朝代的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展,商周达于鼎盛。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属于同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出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摘编自白至德编著《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二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因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而被学者划入文明社会的范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国家不是建立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而是建立在现存的血缘组织(族邦)的基础上;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作为成熟国家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没有建立,或者仅仅在夏、商、西周三代后期有些萌芽。因此,学者多称这一阶段的国家为“早期国家”,以与战国以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国家区别开来。——整理自沈长云《上古史探研》(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说明西周符合早期国家特征的具体表现。子任务1.2 通过阅读教材及《历史学习精要》材料,探究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影响 材料 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来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随堂检测·精评价】1.下图所示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的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 )。石斧 骨耜(复原图)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2.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炬基以八条水脉为文明之脉,代表浙江八大水系;炬冠以礼器玉琮的外形为特征,象征着天圆地方。该火炬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3.《国语》记载:“夫祀,国之大节也。”有学者认为,祭祀所用的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权力”的象征。据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礼器 B.农具 C.食具 D.兵器参考答案自主预习·悟新知知识梳理①元谋 ②打制 ③缫丝 ④磨制 ⑤部落联盟 ⑥华夏 ⑦禅让 ⑧武王 ⑨国人暴动 ⑩犬戎 世袭制内外服制 分封 嫡长子继承制 井田制 青铜 二里头 甲骨文 民本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1.1【参考答案】(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地域观念、祖先观念、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2)特点: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融为一体。表现: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将王畿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分封给王族子弟,诸侯在封国内实行再分封。宗法制下,周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卿大夫为小宗,以此类推。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审题思路“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概括得出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材料二:从正文概括得出早期国家的特点,并说明西周符合早期国家特征的具体表现“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夏、商、周;内容限定——三族交融的表现。第(2)问,时空限定——早期国家、西周;内容限定——特点、具体表现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据材料一“但是商周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兴起和所在地域均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颂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可得出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据材料一“‘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可得出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据材料一“在西周,原属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得出有了共同的祖先观念;据材料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这三个朝代的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可得出有了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可得出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融为一体。第②小问,据材料二“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子任务1.2【参考答案】示例题目: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阐述:分封制明确了周王的权力和诸侯的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分封制有利于周朝政治疆域的拓展和周文化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心理逐渐形成。总之,分封制使西周的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影响,是一种制度创新。审题思路(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史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西周分封制对于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与等级秩序、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地方之间的联系、疆域的变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层次鲜明 政治—疆域—文化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分封制有利于周朝政治疆域的拓展和周文化的传播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分封制使西周的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影响,是一种制度创新随堂检测·精评价1.B 图片中的石斧、骨耜有明显的磨制痕迹,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B项符合题意;打制石器主要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在距今约300万年至约1万年前,与题干中的时间和图片所呈现的工具特征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时代,排除C项;铁器时代是继青铜时代之后以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的时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D 根据材料“浙江”“礼器玉琮”并结合所学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可以判断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良渚文化。玉琮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体现了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造诣,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祭祀等重要活动中,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A项正确;商周时期只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器被视为“政治权力”的象征,食具、兵器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