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通过探究商鞅变法,体会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白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通过阅读教材和《中国古代简史》等材料,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内容,认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自主预习·悟新知】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 东周 开始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①两个阶段 “春秋 五霸” (1)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诸侯国国君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②” “战国 七雄” (1)卿大夫掌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③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2)“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3)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④吞并周王室 华夏认同 (1)原因:中原各国社会发展先进;戎狄蛮夷与中原交流频繁。 (2)内容: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⑤。 (3)影响:使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 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⑥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手工业:春秋时期⑦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变法 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⑧,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⑨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 变法 (1)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⑩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意义: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主要流派 儒家 春秋 孔子 (1)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2)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战国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道家 春秋 老子 (1)朴素的唯物论:“”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3)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战国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 邹衍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华夏观念(1)“华”“夏”在夏、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有多种。“华”已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也为国名。(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这时,“华夏”多指礼仪文化发达的中原。2.重农抑商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古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强调“农为本”“商为末”,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3.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众多的学派;“争鸣”是指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层和政治力量,针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之间的思想斗争。【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2.1 通过分析《史记·商君列传》等材料,探究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转型与政治变动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整理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的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的形态。不仅劳动者,即使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的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子任务2.2 通过《中国古代简史》等材料,知道“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及内容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得到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及先秦学术出现共同主题的原因。【随堂检测·精评价】1.西周时期,“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私田变为公田 B.铁犁牛耕推广C.封建制度确立 D.国家走向统一2.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先后出现于各诸侯国,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发展,由此逐渐出现了金属货币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C.冶铁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3.史书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这体现了墨子主张( )。A.兼爱 B.节俭 C.非攻 D.尚贤参考答案自主预习·悟新知知识梳理①战国 ②春秋五霸 ③田氏 ④秦国 ⑤华夏族 ⑥牛耕 ⑦冶铁 ⑧富国强兵 ⑨君主专制 ⑩私有制县制 为政以德 隆礼重法 道 尚贤 阶级关系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2.1【参考答案】(1)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或分异令);奖励耕织。影响:有利于小家庭的形成,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收与摊派。(2)特征:人口少;关系简单;血缘密切。时代背景: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诸侯争霸;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或分异令),奖励耕织。第②小问,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从第①小问措施的角度分析回答。第(2)问第①小问,依据材料二“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的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可以得出特征。第②小问,可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方面进行分析。子任务2.2【参考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不断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术日渐自由;各诸侯国出于争霸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礼贤下士,争相招徕人才;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2)共同主题: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得到保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不断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术日渐自由;根据材料一“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各诸侯国出于争霸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礼贤下士,争相招徕人才;再结合所学可得出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概括得出。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概括得出。随堂检测·精评价1.B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西周时期,战国时期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而生产效率提升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B项正确。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故选A项;“分裂割据的变局”与金属货币的产生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冶铁技术日渐成熟”并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统一进程的加速”是货币统一的重要原因,并非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3.B 据材料可知,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认为孔子的礼节烦琐,规模庞大的葬礼耗费资财,使得百姓贫困,长时间服丧既伤害百姓又妨碍政事。这说明墨子反对烦琐的礼节和厚葬的风俗,提倡节俭,B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