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1.通过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通过阅读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 2. 通过阅读本课教材知道汉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汉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了解“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自主预习·悟新知】一、西汉的统治1.汉初统治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①,史称西汉 汉初政策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②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刘邦陆续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和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③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不久被平定 文景之治 (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④思想,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⑤” 2.西汉的强盛(1)汉武帝的措施及影响措施 影响政治 颁布“⑥”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了皇权和中央的权力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建立以⑦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使部分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⑧,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打击了富商大贾,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军事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反击匈奴;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⑩”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西汉对边疆的管辖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西南及东南 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二、东汉的兴衰1.新朝建立: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东汉的统治东汉建立 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 (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上:重视儒学后期统治 (1)党锢之祸: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造成宦官、外戚交替专权。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的“”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 三、两汉的文化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历史地位/特点史学 西汉 司马迁《》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 班固《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 汉代 汉赋 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科技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改进造纸术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1.汉承秦制汉承秦制是指西汉建立后,在制度上承袭秦制,如皇帝制、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等,略有改动,但在汉武帝之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朝模式。到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更加集中。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又加以发展,在地方设十三州刺史,承袭秦朝郡县制度,等等。2.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再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平准法是指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实行均输平准后,京师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利用政府权力大夺商人之利,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3.太学清议“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朝政,西羌侵扰边境,政治、社会上都表现出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社会问题上,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太学清议”。4.征辟制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指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制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制。【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4.1 通过阅读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 材料一 这条路被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但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需要。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烈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当时丝绸唯一的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 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其中8种为张骞所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其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此外,《博物志》还记载了许多丝绸之路之事,为后人审视丝绸之路提供了民间视角。——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并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子任务4.2 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分析汉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了解“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材料一 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时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15郡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 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 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108郡、国 材料二 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与秦相比较,西汉也有损益变革。汉初改变秦单一的郡县制而推行“郡国并行”之制,即在不同地区分别实施郡县制、封国制两种制度。汉景帝时期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之制容易导致“尾大不掉”的消极面凸显出来,汉朝廷不得不极力加以补救。直到汉武帝时期这一过程才宣告结束,所封王国的独立性因素不再存在,其地位实际上与郡无异。——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1)从材料一表格中可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的认识。 【随堂检测·精评价】1.汉立之初,社会动荡,外有匈奴、南越虎视鹰瞵,内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雄踞关东。汉朝为此而推行的举措是( )。A.推行郡国并行制B.三击匈奴C.颁布“推恩令”D.设置刺史2.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监御史 B.郡守C.州牧 D.刺史3.“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参考答案自主预习·悟新知知识梳理①长安 ②郡县 ③汉景帝 ④黄老无为 ⑤文景之治⑥推恩令 ⑦察举制 ⑧盐铁官营 ⑨儒学 ⑩丝绸之路 西域 洛阳 外戚 太平道 史记 乐府诗 中医 蔡伦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4.1【参考答案】(1)背景: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的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的需求。(2)史料价值:《博物志》是研究丝绸之路的第二手文献史料,与其他史书相互印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博物志》提供了其他史书尚未记载的信息,具有补史之缺的文献价值,展现了丝绸之路更多层面的信息,丰富了后人的认识;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丝绸之路的民间视角。注意的问题:大胆怀疑,对其所述史事的真伪进行鉴别;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做到彼此印证、多源互证。【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需要”得出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据材料一“汉朝是当时丝绸唯一的来源”得出中国丝织技术先进;据材料一“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得出丝绸的影响扩大;据材料“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烈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得出罗马帝国对丝绸的需求。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二“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得出《博物志》是研究丝绸之路的第二手文献史料,与其他史书相互印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二“《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其中8种为张骞所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其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得出《博物志》提供了其他史书尚未记载的信息,具有补史之缺的文献价值,展现了丝绸之路更多层面的信息,丰富了后人的认识;据材料二“《博物志》还记载了许多丝绸之路之事,为后人审视丝绸之路提供了民间视角”得出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丝绸之路的民间视角。第②小问,结合所学,从史料鉴别、彼此印证等方面分析。子任务4.2【参考答案】(1)郡级政区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王国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王国逐渐变得与郡县无异;汉初地方行政体制在不断调整中;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2)汉承秦制的基本含义在于汉代继承了秦代开创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汉代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完全照搬秦制,而是有所损益的,比如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制等。因此,不能机械地理解“汉承秦制”,应理解为“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中的信息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汉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等。第(2)问,根据材料二“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与秦相比较,西汉也有损益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随堂检测·精评价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外有匈奴、南越等的威胁,内有世家大族林立,汉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推行郡国并行制来巩固新建立的汉朝,A项正确;三击匈奴、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社会动荡的汉初,排除B、C、D三项。2.D 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六条问事”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3.B 根据材料“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汉后期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