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规划·构体系】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以及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大观念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分裂与动荡中的积极因素,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与区域开发、制度创新、文化新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大任务 梳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程并探究其原因,简述隋唐历史的进程与繁盛的表现大情境 《史记》《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和历史地图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与繁荣的时期政治方面 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破坏与隋唐时期的发展,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的确立、发展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成熟。同时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经济方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海上和陆上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方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形成,书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隋唐时期,诗歌繁荣,书法进入创制法度阶段,科技不断进步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区域开发、民族交融等新的成就 1.结合学者论述,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结合教材中的史料和学者的论述,了解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认识其开发的原因和影响【自主预习·悟新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一、三国与西晋三国 鼎立 (1)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①,国号魏。 (2)蜀: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②,简称蜀。 (3)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西晋的 建立与 统一 (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③,完成统一 西晋的 灭亡 (1)背景 A.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④。 B.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政权演变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⑤。 (2)士族的崛起 A.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⑥。 B.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南朝 (1)建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2)演变: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⑦。四个王朝均定都⑧,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南北 对峙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2.江南的开发背景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⑨资源 表现 (1)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 在⑩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2)北方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 A.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B.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 A.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B.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1.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的政治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民族交融指不同民族之间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5.1 通过《中国古代文化史》等史料,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影响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材料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不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子任务5.2 通过教材与学术史料,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影响 材料一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ɡ),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时期,面食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摘编自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两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随堂检测·精评价】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2.《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该现象( )。A.受南宋偏安一隅影响B.推动北方的民族交融C.使南方成为经济中心D.得益于人口大量迁移3.北魏迁都洛阳后,太子元恂偷跑回平城,孝文帝说:“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于是下诏废太子,并在随后将其处死;同年,部分鲜卑贵族的元老发动政变,孝文帝严厉打击并捕杀了很多人。这表明( )。A.改革变法是大势所趋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北魏政权面临着分裂D.鲜卑贵族不支持变法参考答案自主预习·悟新知知识梳理①洛阳 ②蜀汉 ③吴 ④鲜卑 ⑤东晋 ⑥士族 ⑦南朝 ⑧建康 ⑨劳动力 ⑩江南 十六国 淝水 汉姓 隋唐盛世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5.1【参考答案】(1)表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发展冶铁、制陶、织布等手工业;汉族用少数民族的家具,也学习经营畜牧业;等等。(2)影响:民族交融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而且在文化上频繁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等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分别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各民族在经济上密切交往;根据材料二“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可以得出在文化上的频繁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材料二“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可以得出民族交融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子任务5.2【参考答案】(1)表现: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先进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2)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可得出粮食充足、产量提高;由材料一“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可得出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土地肥沃;由材料一“荆城(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得出物产丰盈、手工业进步、商业活跃;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作物品种增加、先进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等角度补充。第(2)问第①小问,依据材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第②小问,依据材料二“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时期,面食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地区人民生活,促进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随堂检测·精评价1.D 依据题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是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2.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晋以来,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宋书》记载的是南朝刘宋的历史,与南宋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北方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3.B 题干强调孝文帝对反对变法的鲜卑贵族进行严厉打压,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坚定决心,B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