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盛世至五代十国时期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通过关于唐代前后期敦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史料,探究唐朝从盛世到衰落的表现及原因 2.通过《资治通鉴》等史料,总结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自主预习·悟新知】
一、隋朝兴亡
隋朝的统治 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①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灭亡 (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③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的 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④: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唐朝的兴衰与民族交融
1.兴衰演变
建立与 统一 618年,⑤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贞观 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⑥,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周 政权 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 盛世” ⑦统治前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 之乱 (1)原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安史 之乱 (2)过程: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⑧”。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⑨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唐朝的 灭亡 (1)唐朝后期,⑩和朋党之争加剧。 (2)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2.唐朝的民族关系
北方(突厥、 回纥) (1)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击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 (2)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3)西域: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都护府和都护府。 (4)回纥: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东北(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西南(吐蕃) (1)唐太宗时期:入藏,唐蕃和亲。 (2)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
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更迭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后周世宗的改革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提素养】
子任务6.1  通过关于唐代前后期敦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史料,探究唐朝从盛世到衰落的表现及原因
  材料一 初唐时期,敦煌是唐军的军事指挥基地、粮草供应基地和补给站。武则天采取“所有田业,官贷种子,付户助营……课役俱免,复得田苗”的措施,使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也迅猛发展,行业种类齐全,分工细致。在西突厥投降后,“商旅可行矣,诸胡大说(悦)”,敦煌的交通更为畅通。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在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以及中外贸易兴盛的基础上,敦煌的商业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内店肆林立,有了专门的行市划分。大量的商人汇集于敦煌,使敦煌这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市空前繁华,出现了“兴胡之旅,岁月相继”的景象。
——摘编自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外来商品辑考》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从河陇地区(今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造成这一地区兵力空虚,吐蕃趁机攻占了该地区,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吐蕃在占领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导致该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敦煌商业贸易因此明显衰落。
——摘编自韩国磐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敦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朝时期敦煌社会经济兴衰的原因。


子任务6.2  通过《资治通鉴》等史料,总结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材料一 唐太宗指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雠敌。
——摘编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有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随堂检测·精评价】
1.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广通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可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建成的重要前提是(  )。
A.兵役、徭役沉重 B.粮食管理严格
C.储粮技术进步 D.农业繁荣发展
2.唐朝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骚动和叛乱采用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即一方面威之以武,构建军事据点,另一方面则大张旗鼓地进行政治招抚,推进羁縻州的行政建制。该策略意在(  )。
A.差别对待,对峙并存
B.维持和平,发展经济
C.稳定边防,巩固统治
D.武力征服,经营中原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这一令唐王室崩溃的制度是(  )。
A.中外朝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道州县制度 D.节度使制度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悟新知
知识梳理
①杨坚 ②高丽 ③江都 ④大运河 ⑤李渊 ⑥轻徭薄赋 ⑦唐玄宗 ⑧安史之乱 ⑨藩镇割据 ⑩宦官专权 天可汗 安西 北庭 文成公主 五代
柴荣
合作探究·提素养
子任务6.1
【参考答案】(1)表现: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中外商旅汇集;商品经济兴盛;中转贸易发达。
(2)兴盛原因:战略地位重要;交通畅通;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边疆社会相对稳定。
衰败原因:安史之乱造成边疆局势动荡;丝路贸易受阻;吐蕃推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解析】第(1)问,根据“使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也迅猛发展”得出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根据“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得出中外商旅汇集;根据“敦煌的商业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得出商品经济兴盛;根据“大量的商人汇集于敦煌,使敦煌这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市空前繁华”得出中转贸易发达。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敦煌是唐军的军事指挥基地、粮草供应基地和补给站”得出战略地位重要;根据材料一“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得出交通畅通;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边疆社会相对稳定。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二“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从河陇地区(今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造成这一地区兵力空虚”得出安史之乱造成边疆局势动荡;根据材料二“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得出丝路贸易受阻;根据材料二“吐蕃在占领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导致该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敦煌商业贸易因此明显衰落”得出吐蕃推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子任务6.2
【参考答案】(1)民族政策:华夷一家,平等友好。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积极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可以得出华夷一家,平等友好。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可以得出和亲;根据材料二“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以得出会盟;根据材料二“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可以得出册封;根据材料二“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有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以得出设置机构。第②小问,结合所学从唐代民族关系、国家统一、边疆开发、疆域拓展等方面总结。
随堂检测·精评价
1.D 根据所学可知,建造大型粮仓的前提条件是粮食的充足供应,而这需要农业的繁荣发展。隋代粮仓储粮能力巨大,其粮食能够供应大量人口的需求,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食产量丰富,D项正确;兵役、徭役沉重会破坏农业生产,不是粮仓建成的重要前提,排除A项;粮食管理严格和建立粮仓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储粮技术进步有利于粮食储备,但不是粮仓建立的重要前提,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于西域诸部族的骚动和叛乱采取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防,稳定边疆,巩固统治,C项正确;构建军事据点、推进羁縻州的行政建制体现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不属于“对峙并存”,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展经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对边疆的管理,并非“经营中原”,排除D项。
3.D 抓住关键信息“地方政府”“唐室之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节度使权力很大,这成为唐末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A项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排除;道州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