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领域的新成就 1.通过关于唐代租庸调和两税法的史料,了解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2.通过《国史大纲》等史料,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认识到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自主预习·悟新知】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概念 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委任①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的制度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时间 曹魏创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炀帝时,始建②,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标准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③ 才学特点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相对公平作用 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削弱了中央集权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趋势 (1)选官方式由评定等级授官逐渐发展到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选官标准由家世逐渐发展到才学,选官权由地方逐渐收归④。 (2)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二、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 朝时期 三省 形成 尚书台改称⑤,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时期 三省 六部 制 (1)形成: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⑥。 (2)职能: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⑦,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3)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⑧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⑨ 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⑩。 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及措施: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 (3)内容 A.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意义 A.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7.1 通过关于唐代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史料,了解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授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额由唐朝政府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存有明显的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取代。——摘编自钊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享有租税减免权。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只有留住户成为国家的纳税户,于是出现了“课户”和“不课户”之分。由此可知,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极不合理。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减少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的状况,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负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子任务7.2 通过《国史大纲》等史料,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认识到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审议诏令的,且门下省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的。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唯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随堂检测·精评价】1.“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3.《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大量减少 B.贫富差距拉大C.土地兼并严重 D.商品经济活跃参考答案自主预习·悟新知知识梳理①中正官 ②进士科 ③家世 ④中央 ⑤尚书省 ⑥三省六部制 ⑦政事堂 ⑧租调 ⑨租庸调制 ⑩庸两税法 人丁合作探究·提素养子任务7.1【参考答案】(1)基础:均田制。原因: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日益脱节;租庸调制长期僵化;逃税、避税现象严重。(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名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收归朝廷。【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所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回答。第②小问,根据材料“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存有明显的缺陷”可知,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日益脱节;租庸调制长期僵化;根据材料“逃税、避税”可知,逃税、避税现象严重。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极不合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方面分析。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名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根据材料“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可知,赋税衡量权进一步收归朝廷。子任务7.2【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政令规范运行;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防范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其实质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三省是对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可以得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材料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审议诏令的,且门下省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负责”可以得出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根据材料一“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审议诏令的……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的”可以得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第②小问,根据第①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两方面阐释,一方面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指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随堂检测·精评价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正官依据家世出身对人才的品第进行评定,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C项正确。2.C 根据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3.C 根据“(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可得出,从以人丁为主到以田亩为主的收税标准变化的原因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没有土地,因此政府要按田亩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