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规划·构体系】
课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观念 政权并立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汉族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任务 探究两宋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大情境 宋朝科举考试图、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浙江杭州岳庙中的岳飞塑像、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等实物情境和《元史》等史料情境
辽宋夏金元时期主要讲述10—14世纪的历史,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是本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政治方面 从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渐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尖锐复杂
经济方面 封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民族关系方面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对峙,有战有和,以友好交往为主流;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思想文化方面 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特别是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1.通过叶适《水心集》,探究宋初强化集权措施的影响。 2.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等文献,了解北宋中期“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等重要改革,认识两宋时期在政治、军事上的新变化和重要影响
【自主预习·悟新知】
一、北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初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①、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措施 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 控制 (1)中央派②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③,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构 权力 (1)中央:A.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④为副相。 B.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⑤”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A.包括⑥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B.州一级增设⑦,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1)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2)措施: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⑧,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 (1)积极方面: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方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2.北宋的统治危机
边防 压力 (1)北部: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时常南下侵扰;通过“⑨”、盟约等,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澶渊之盟)。 (2)西北: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通过“⑩”维持稳定
财政 危机 (1)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3)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3.王安石变法
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仁宗“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原则与 目的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的目的
内容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恢复“兵农合一”的制,取代募兵制
评价 (1)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4)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二、南宋的偏安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
南宋建立 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偏安 (1)岳飞抗金。 (2)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3)宋金南北对峙: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
1.三衙
三衙是北宋管理禁军的机构,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组成。三衙各设都指挥使为长官,以武将担任。三衙对禁军的管理主要限于平时的统领、训练,作战时则由朝廷委任的将帅统兵出征,战毕兵归三衙。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官员通常由文官担任,他们对禁军有调遣权,但是不参与日常管理,这样就与三衙形成分工。
2.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是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合作探究·提素养】
子任务9.1  通过叶适《水心集》,探究宋初强化集权措施的影响
  材料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完备),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日益毁坏),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宋]叶适《水心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宋初制度建设的利弊。



子任务9.2  通过王安石等宋代官员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探究这些不同评价产生的原因
  材料
官员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 卫鞅之于孝公,尽取秦法而更为之,尽取秦民而束缚驰骤之。虽甘龙辨说之烦,秦民言令不便者以千数,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1069年奏折)
苏轼 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1071年上神宗皇帝书)
李纲 (两宋之际 抗金名臣) 秦用商鞅之令而卒并六国。……改法更令,信赏必罚,以壮国威,以养士气,使之有勇而知方,然后兵乃可用也。(《梁溪集》)
——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
(1)据材料指出宋代官员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






【随堂检测·精评价】
1.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当时(  )。
A.崇文抑武 B.守内虚外
C.藩镇割据 D.无为而治
2.下表所示是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利息最高不超过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额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A.强化了社会管控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抑制了土地兼并
3.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抗中,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该时期与下列形势图匹配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悟新知
知识梳理
①军阀割据 ②文官 ③禁军 ④参知政事 ⑤三衙 ⑥转运司 ⑦通判 ⑧文治 ⑨岁币 ⑩岁赐 官僚
富国强兵 征兵 绍兴和议 岁贡
合作探究·提素养
子任务9.1
【参考答案】利:宋初制度建设有效防范了各种不稳定因素;成功维持了内部统治的稳定,两宋三百多年间以“无内乱”著称。
弊:严重束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统治危机日趋严重。例如,北宋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严重,被迫进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解析】关于宋初制度建设的利,根据材料“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完备),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并结合所学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影响说明。关于宋初制度建设的弊,根据材料“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日益毁坏),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并结合所学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说明。
子任务9.2
【参考答案】(1)认识:变法彻底;赏罚分明;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重利轻义;严刑峻法,忽视德治;导致秦朝速亡。
(2)原因: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加剧;王安石为变法造势,希望实现富国强兵;苏轼认为变法虽然短期有一定效果,但长期害处更大;金军的威胁;李纲主张改革,以增强军队战斗力。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秦用商鞅之令而卒并六国”“改法更令,信赏必罚,以壮国威,以养士气,使之有勇而知方,然后兵乃可用也”和所学得出宋代官员对商鞅变法的认识。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苏轼和李纲三人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不同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随堂检测·精评价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的官员多为读书人,选官多以“文词进”,武臣不受重视,体现出当时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朝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B项错误;宋朝并未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D项错误。
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通过青苗法和募役法等措施,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减少了民间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发展,B项正确;保甲法强化了社会控制,排除A 项;王安石变法并未实现强兵,排除C项;宋朝推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D项。
3.D 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此时金灭掉辽,南宋偏安南方,西夏位于西北地区,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