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8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苹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在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聚落遗址,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4000多年前的碧村先民们以种植粟为主、黍为次的小米类农业为生,并养殖猪、牛、羊等。碧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鬲、斝、蛋形瓮、高领罐等黑色陶器。这反映当时该地区A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B.具有典型龙山文化特征C社会分工已经高度细化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其史料价值可用来研究汉代A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B西域管理模式的变迁C商品生产的区域分工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3.下图是《虎溪三笑图》,讲述的是东晋时期,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的高僧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不觉间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视大笑的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26003C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日描APP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C,社会发展呈现和谐稳定气象D社会上空谈义理之风盛行4宋代,江南的湖州市全国稻米的核心产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语;江南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建安茶品,甲于天下”,“湖州安吉十口之家,养蚕十箔(养蚕用的竹筛或竹席)”,“长江流域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以及蚕户、桑户、织作户等诸多现象。这反映出,当时江南A.商业市场分工趋于细化B种植业与纺织业完成分离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增强5.“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等级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A体现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6.1884年,《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办,以图文并茂、浅而易晓的方式报道时局战事、域外风情、科技新知等热点,是晚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画报。该刊阐述其办刊宗旨:“取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危机呈不断加深趋势B.清廷放宽对民间舆论控制C.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D.报刊业适应大众启蒙需要7.1906年,清学部奏请祭孔由中祀升为大祀,慈禧太后批准:“孔子至圣,德配天地,万世师表,宜升为大祀,以昭隆重”。清廷后下旨规定学校在春秋入学及孔诞日应祀孔”。这一措施旨在A贯彻中体西用理念B.顺应科举改革形势C.配合开展立宪运动D.维护清廷专制统治8.从1939年开始,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几年努力,粮食生产达到自给有余,棉花生产满足23的需求,工业品大部可以自给。边区军民依靠“自己动手”,实现丰衣足食。这一做法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厚实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C.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D.配合了土地改革顺利进行9.下表为1952年与1953年“统购统销河北省国营机构主要粮食收购价格表。这表明河北省“统购统销”政策商品收购价格(元/50千克)市场价格(元/50千克)小麦11.3310.83小米9.059.03玉米6.986.90【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26003C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日描APP2025年8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答案BDBDADD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CBBCACA1.B【解析】据材料,“晋陕大峡谷东岸”、“4000多年前”、“种植粟、黍小米类农作物”、“黑色陶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碧村遗址具有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B项正确;4000年前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A项错误:“高度细化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宫殿建筑、礼器、社会阶层分化等是国家初始形态出现的标志,材料无法体现,D项错误。2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盐铁论》记载了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政府和民间通过与西域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以及丝绸远贩至罗马,这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3B【解析】根据材料“儒者*道士“高僧“谈笑而行等可知,“虎溪三笑图中涉及的三人分别代表儒家、道家和佛教,虽然是虚构,但三人能和睦相处,寓意即“佛道儒”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说明当时儒、道、佛等思想相互交流碰撞,B项正确;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东晋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处于分裂时期,谈不上和谐稳定,排除C项;社会上空谈义理之风盛行发生于明朝末年,排除D项。4D【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湖州主产稻米、建安产茶、安吉养蚕,同时出现蚕户、桑户、织作户等,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市场分工的细化,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耕织分离,时间与之不符,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身依附关系,C项错误。5.A【解析】据材料政府“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了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可知,这些措施可以调动民众赈灾的积极性,协同官府共同救灾,A项正确:B项与材料侧重救灾相悖,排除:“地方乡绅”以偏概全,地方乡绅只是民众中的一部分人,C项错误:“根本上”一说过于绝对,D项错误。6.D【解析】19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更为关注西方制度、科技、国家时局,《点石斋画报》以图文并茂、浅而易晓的方式报道热点,意在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有利于大众启蒙,D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反映民族危机加深,A项错误:“放宽”一说不符合史实,晚清对民间舆论管控的失控不等于主动地放宽,B项错误;“共识”一说过于绝对,C项错误。7.D【解析】据材料“1906年,清学部奏请祭孔由中祀升为大祀”、“清廷随后下旨规定学校在春秋入学及孔诞日应“祀孔”,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导致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撑思想儒学地位下降,此时“尊孔”是为了维护传统伦理秩序,强化专制统治,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体西用”,A项错误:此举不是顺应科举改革,而是应对科举改革对统治思想的冲击,B项错误;预备立宪是清廷为维护统治,采取向日本、西方学习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祀孔无关,C项错误。【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6003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西省忻州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性测试历史题.pdf 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