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1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1页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01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础知识。
02
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03
通过中西选官制度的对比,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科举创立
科举发展
科举完善
科举鼎盛
科举废除
晚清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为什么要变?怎么变?
1.近代中国科举制改革大事记
两广总督祁贡上《请推广文武科试疏》,提出变革选官制度的动议。
李鸿章提出“欲觅制器之器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1841年
1864年
清廷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6月2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改策试论;9月,慈溪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898年
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被清廷采纳(标志科举制度被废除)
1905年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晚清科举制的变化:
(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2)表现:
①光绪二十四年(1898),加设经济特科,经时济世。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
③变法失败后,考试照旧。
④1901年,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
⑤1905年,光绪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停止所有乡试、会试,责令学务大臣颁发各种教科书,并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阅读材料,思考: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1903年,袁世凯等人上奏亟呼废除科举奏折中说:“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学问,国家永远无教时之人オ;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1905年各省督抚会奏《立停科以广学校折》强调停罢科举之意:“科举一目不停……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同年,清政府废止了科举。
1.换取列强信任;
2.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3.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4.维护清王朝统治。
2.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1)旧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部分更新:
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②清政府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③影响:标志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3.清末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①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②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
③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癸卯学制
女子学堂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1、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①以考试为主,建立考试院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3、作用:奠定近代文官基础;影响深远。
4、局限:
只停留在纸面上
北洋政府时期
1、方式:考试和甄别
2、建立: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3、作用: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弊端: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南京国民政府
1、建立条件:
①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②以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精华
2、特点:①中西合璧
②考试选拔为主③实现孙中山主张④立法形式确立⑤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 公平
3、局限: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无法禁绝
袁世凯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中的部分法案
甄拔
法律
考试
考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共、人大、政协、审判、检察、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均纳入。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措施:
①沿用旧制: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3)内容:
(1)背景:
①建立新中国,初步完成全国统一;
②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需要新的干部制度服务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
③继承民主革命时的经验。
2、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
(1)背景:
①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在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2)干部制度:
①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拔制
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要求。
1.干部制度
(1)发展历程
民主革命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
十八大以来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2)公务员制度建立过程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阶段。
③2006年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93年
1994年
公务员考试
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
公务员制度
正式形成
(3)公务员制度——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
——白钢《政治制度史》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40年
1898年
废八股文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建立)
晚清时期
(应变)
新中国时期
(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干部管理制度
1 . 仅1914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便举办了四次面向社会的“县知事试验”(模仿西方文官考试方法选拔县知事的尝试)。四场考试共录取3000余名考生,北京一地的报名人数就超过4万人。这( )
A.折射出国人的政治热情 B.有利于提升政治凝聚力
C.体现了停废科举的恶果 D.为复辟帝制提供了便利
2 . 1986年,中共中央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改名为《国家公务员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曾经属于“干部”群体中的部分人员此后将以单纯的“公务员”的身份出现。这一称谓变化有利于( )
A.强化政治身份的属性 B.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C.改变民众的择业观念 D.防止腐败侵蚀国家机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