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五、教法学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作业布置目录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在古代政治制度演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集权体系,以科举制打破门第壁垒重构社会流动机制,借助赋税制度变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这些制度不仅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制度根基,更为宋元明清的政治文明发展提供范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演进方向。教材围绕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大板块展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突出其对社会阶层与文化教育的重塑;三省六部制聚焦机构设置与权力制衡;赋税制度则通过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展现经济制度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各板块以制度创新为线索,串联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历史图景。地位作用内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授课对象对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社会影响理解较浅,缺乏史料深度分析能力。不足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隋唐繁荣的历史表象有初步认知。优势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引导其深入探究制度创新的本质与意义。解决途径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01唯物史观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02时空观念构建选官制度、中枢机构以及赋税制度发展沿革的时序脉络。03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及其历史作用。0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图文史料,分析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影响。0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内容学习,认识隋唐制度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感悟制度创新精神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增强文化自信。教材学情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三、教学目标教 学重 点 科举制的创立;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的特点。教 学难 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处。四、教学重难点教材学情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五、教法学法 史料教学法:选取文献、图像等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读。 问题驱动法:设置递进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逻辑思维。 小组合作法: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主动思考,课后总结反思。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史料研习法: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论证观点,提升历史学科能力。教法学法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中枢之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六、教学过程 教学立意 主线:制度创新:隋唐盛世的密码【设计意图】通过视听刺激激活兴趣,以悬念式问题导入,明确学习方向,快速切入主题。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思考:“为何唐朝能开创盛世局面?制度创新如何影响国家命运?”视频《盛唐气象 长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九品中正制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能力,并借此引出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思考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二)科举制——隋朝创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一定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①九品中正制弊端凸显;②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衰落。③庶族地主地位上升,要求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2.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①隋文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隋炀帝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为主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高官主持,科举地位提高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完善历程,加强其对科举制发展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与辩论深化认知,结合文学史料拓宽视野,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历史影响,深化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3.科举制的影响材料一:科举制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积极:①相对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③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促进教育文化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消极:禁锢思想,不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通过时序表格的整理,加深学生对于选官制度发展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选官制度演变趋势(创新之处)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突破难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朝代 夏商周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标准世卿世禄制世袭血缘军功爵制任命军功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九品中正制评定授官门第科举制分科考试才学汉至隋唐选官制度演变趋势(创新之处)(1)选官标准:从品行家世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渐趋严密、科学(2)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逐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3)选官原则:人才选拨渐趋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4)选官基础:由原来的基础小到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工具与角色扮演,化抽象为具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史料分析培养实证能力,理解制度创新的政治智慧。二、中枢之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情景再现:贞观七年(633年)十月乙丑,京师地震。——《新唐书 卷二 太宗》在唐太宗时期发生了地震,那么三省六部部尚书省应该如何解决 结合情景再现和三省六部分工示意图,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思考其意义。 特点:①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职权分明,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①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②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④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通过与前代中央官制的比较,构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演变的知识体系,感受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能力,帮助突破难点。★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时期 官制 职责 创新点秦朝 三公九卿制 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汉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尚书台 尚书台行政、决策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①标准化、制度化②相权削弱③皇权加强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用时间轴的形式说明赋税制度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含义,增强史学素养;针对学情,以表格梳理知识点,播放视频形式了解两税法的内容,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度。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和对比探究,合作探究,思考讨论两税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提取、分析和概括能力。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思考:结合材料,说说两税法出现的背景。材料二: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白寿彝《中国通史》安史之乱材料一:民众逃亡/土地兼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危机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评价两税法,培养学生的提取、分析历史信息能力。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两税法。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简要评价唐朝两税法材料一: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旧唐书·杨炎传》材料二: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 —— 《翰苑集》 卷22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白居易集》卷2《重赋》积极:①简化税收名目,统一了税制;②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①各州之间税赋轻重不均;②税外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两税法名存实亡。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对比两种赋税制度,使学生从对比中认识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区别,从而掌握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突破难点。★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租庸调制 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以人丁为主租庸调、杂役受田农民一次征收以财产为主户税和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固定了收税时间六、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搭建古今联系桥梁,深化对制度创新的理解,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六、教学过程 素养升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隋唐制度创新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与时俱进,根据时代需求调整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与治理能力。 应注重公平公正、唯才是举,拓宽选拔渠道,充分发挥各阶层人才作用。 社会公平:制度设计要保障不同群体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社会公平。七、板书设计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中枢之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提供了财政支撑客观公平、合理规范决策科学、效率提高人身控制、趋于减弱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发展制度的背后是“人”求变、求新【设计意图】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突出逻辑关系,培养结构化思维。八、作业布置【设计意图】布置练习,学以致用,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配套的习题册对应章节练习。感 谢 倾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