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并进一步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由此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
上层的改良
戊戌变法
下层的革命
义和团运动
新课导入
1.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1.背景
列强入侵
救亡图存
半殖民地半化程度不断加深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1840
1856
1870
1894
1898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资产阶级
新的变革
边疆危机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公车上书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
时间
原因
人物
内容
结果
影响
1895年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康有为、梁启超等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未能上达光绪帝,上书失败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的危机。
《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公车上书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
组织学会
创办学堂
创办报刊
维新派最重要
影响最大的报刊
北方最有
影响的报纸
结合材料,说说公车上书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开展活动的?
3.开展方式
维新播思想--维新运动的开展
材料一: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君主立宪制
这些活动主要宣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有何影响?
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警醒国人变法图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所译《天演论》有何影响?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影响
维新播思想--维新运动的开展
德军进入青岛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康有为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8.1)
变法图强
光绪帝:1875年-1908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
不甘做亡国之君。 ——光绪帝
1.背景
百日新政启--百日维新
光绪帝
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4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逝世后由慈禧太后独裁)。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2.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百日新政启--百日维新
3.内容
领域 内容 作用 局限性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性质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
有利于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
废除八股文,
改试策论
创办京师大学堂
促进思想解放和
新式人才培养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没有废除封建君主制度
除旧
布新
内容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遭到他们对变法的阻扰和破坏。
阅读教材P36,说一说变法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百日新政启--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时间:
发动者:
结果: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
光绪帝被囚,变法诏令被废除;
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戊戌六君子遇害;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4.戊戌政变
百日新政启--百日维新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谭嗣同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戊戌政变
材料一:维新派既无武力为后盾,又无民众为基础,其唯一希望系于无权皇帝……此非策略失误,实乃阶级力量使然。
——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
材料二:……有些改革,如裁撤绿营兵、废弃驿站、尤其是取缔八旗人的寄生制等等,都是直接触犯其“祖制”的变革措施。
——李岚主编:《光绪王朝》
材料三:在百日维新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出变法诏令、谕旨达180件,9月12日最多,一天颁布了11条变法诏令。
——《戊戌变法真相》
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且脱离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认识。
5.失败的原因及认识
6.性质、意义
材料一:戊戌维新冲击了封建纲常名教,各地开设学校兼学西方科技,妇女也能禁缠足、入女学校了。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变化失败后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性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意义:①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百日新政启--百日维新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发展
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结局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背景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1.社团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直接产物。公车上书后,康梁等人组织“强学会”“南学会”,重扬士人关注国事之风。在此影响下,以自强救国为宗旨的各类新式社团大量涌现。据此可知维新派社团( )
A.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 B.开启了推翻政府和集会结社先河
C.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分化 D.增进了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联合
A
B
课堂练习
3.变法诏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这些措施(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改变了社会性质
4.如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如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变法(   )
A.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
C.失败的原因 D.带来的影响
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