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国家出现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禹就就是夏朝的君主。他的儿子启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开启世袭制。
大禹像
夏朝统治范围
“国家”出现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
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上博简·容成氏》
材料一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为何在夏朝会出现材料一中的这种变化?
知识卡片
-方式-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特点-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结果-
“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内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外服
商朝比夏的统治范围要大的多,对于地方的行政体制也从商朝开始逐步成熟。
商朝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中央层面
商朝实行比较松散的内外服制度。
地方行政层面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内外服制度
商朝统治范围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
西周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原来松散的内外服制度无法适应管理如此庞大领土的需求。
西周统治范围
分封对象
同姓贵族
异姓功臣
旧贵族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积极影响?
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周王确立了天下公主的地位,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诸侯国内部也在对自己的土地进行进一步的分封,通过血缘关系来开展,这个规则就是宗法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
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大宗与小宗时相对的
社会等级森严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原始民主
以下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
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分封制的瓦解
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增长,春秋时分封制开始瓦解,到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解体。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为何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开始产生?
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赢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皇”。赢政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号,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秦始皇像
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
九卿是泛称,并非只有九个,掌管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
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特点
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参政方式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三公
九卿
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百官之首,行政中枢
军事
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分裂的历史教训,实行郡县制加强政治控制。
目的
郡县官员由国家直接任命。
方式
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作用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朝郡县图
秦朝的政治制度-文书制度
为了使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文书制度由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中央行政
地方行政
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增强
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逐步确立
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设立中朝
中央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之手,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汉武帝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行政体制仍为
三公九卿制
汉初
设立尚书台
东汉刘秀设立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东汉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的演变-两汉中央政治演变
两汉中央政治演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三公权力为何会被削弱?
东汉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汉时期三公的权力较大,容易导致权柄下移,并且会对皇权产生威胁,因此东汉建立后刘秀就开始着手削弱三公的权力。
尚书台最高官位尚书令,但尚书令没有决定权,尚书台只不过是把外朝的建议、上书整理一番,最终全部交由皇帝裁决。
两汉中央政治演变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尚书台取代了原来的三公,三公已名存实亡。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
作用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 “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的演变-元代一省两院制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皇帝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原因
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弊端
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的演变-明代丞相终结、内阁设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废丞相
废宰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设内阁
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
——《明清史概论》
被称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的演变-清代军机处设立
雍正帝之后这里作为清朝皇帝批阅奏折及与军机大臣商议政事之所。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为何“军机处”是君主专制顶峰的标志?
完成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
并非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撤换
负责撰拟谕旨,地位在内阁和六部之上
皇帝通过军机处即可控制全国军政大权
养心殿西暖阁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
汉初刘邦吸收秦亡的教训,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国。
刘邦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秦灭亡,真的只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吗?
郡国并行制最终带来怎样的结果?
郡国并行的结果,就是诸侯国进一步威胁到了中央权力,吴王刘濞为首反叛,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此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汉景帝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
汉武帝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的演变-七国之乱与景武削藩
中央
刺史
监察地方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的演变-西汉郡县二级制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豪强及官员的监察,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巡行郡县,主要监察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执行国家政策的情况,有权处置不法的官员,故《汉书》称其为"刺使"。
刺史制度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的演变-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曹操与刘备都曾担任过州牧,我们会经常在《三国演义》里看到州牧这个官职。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
曹操
刘备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的演变-隋唐州、县两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隋朝
唐朝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的演变
宋代路、州、县三级制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的演变
元朝省、路、府、州、县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内容
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特点
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元代行省制示意图(1330年)
(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明朝
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明清时期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清朝
宋代路、州、县
三级制
清代督抚制度示意图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的演变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行省




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行政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二、三、四、五级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郡县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将中央政权延伸到各地区,实现了对广大地方的统治
郡县制度在地方上设立了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公共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和执行法律。这种布局有助于管理和稳定地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及时应对地方问题和紧急状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