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变法是指历史上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
变法通常由统治者或社会上层主动发起,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发展,通过渐进式的改良和创新来逐步改变社会的面貌。
改革是指改变与革新,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革命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它通常是由被压迫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变法
改革
革命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中国发生过多次变法与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
商鞅变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求贤令》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秦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大变革
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兼并战争不断,要求富国强兵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选官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军功爵)
基层
实行什伍连坐,强拆为个体小家庭
土地
“废井田,开阡陌”(允许买地)
行政
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商鞅变法的内容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册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说说商鞅变法的影响。
打击了贵族特权
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基础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结合材料,说下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怎样的时代特点呢?
灾难与民族交融并存,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前期
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后期
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迁都洛阳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说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了南北差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北魏穿戴汉族服饰的陶俑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西夏、辽威胁,战争连年;
赋役、徭役繁重;
官吏腐败;
激化社会矛盾,人民反抗不断,边疆危机和社会危机。
结合材料,说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
北宋官员数量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
领域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
经济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王安石变法
由于庆历新政涉及统治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问题,直接触及上层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实施不久便遭到激烈反对。对新政的谤议一时甚嚣尘上,力主改革的官员皆被指斥为“朋党”。原先寄希望通过新政“兴致太平”的仁宗出现动摇,心生疑忌。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结合材料,说下王安石变法的最后结果,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结果
直接触及上层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变法阻力极大,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失败原因
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明户部主事海瑞《治安疏》
统一多民族建国家进一步发展,边患严重
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
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张居正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呢?




鞑靼劫掠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概况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结果
张居正辅政十年,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统治危机得到暂缓,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废止。
张居正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说说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震撼。
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的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梁启超、光绪帝、康有为
戊戌变法
谭嗣同
杨锐
林旭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性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影响
戊戌六君子
清末新政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1905年派五大臣出使西洋
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改革官职,新设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修订刑律。
1905年,开始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推出“皇族内阁”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经济
奖励实业,设立商部
改革旧制
文化教育
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废除科举制度,授予留学生功名
军事
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废武举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评价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民国时期的改革
教育改革
币制改革
新生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良好的开端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1956年4月
《论十大关系》强调对苏联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
1956年9月
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变化,标志中共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严重的曲折。1956—66年虽走了不少弯路,经历挫折,但仍取得了重要成就。
探索中的挫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农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4年12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成绩
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成绩
对外开放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1980年)、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上海),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走出去”战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成绩
所有制
从搞好国营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8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早期个体户
经济体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成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对于统治秩序稳固的需求
对于提高财政收入的需求
改革措施本身不得人心
危害既得利益者利益改革无法推进
改革的推力和阻力
历代改革推动者或出于稳固统治秩序的考虑,或出于提高财政收入的考虑,继而发起自上而下的改革。
但历史上很多改革都失败了,因为改革必然会妨碍到以往既得利益团体的利益,在失败的改革中我们都会看到这一点。
另外很多改革措施也存在不得人心,无法推行的情况,也会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中国古代
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
的改革探索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1.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商的思想
C.削弱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的特权
2.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市场的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一思想(  )
A.是对改良计划经济的探讨 B.总体与苏联模式背道而驰
C.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彻底否定了市场经济
A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